一个离开人间近七百多年的人,被人们年年隆重地祭奠,足以证明他还活着,而且活得饱满、丰富、熠熠生辉。据记载,“太公祭”最早始于明洪武九年。至正德九年,浙江处州知府钦承圣命致祭,自明迄今,春秋二祭,体制隆重,礼仪相沿。南田武阳,因刘基故里,也成为人们景仰的一个地方。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这首诗作者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浙江的文成县,因他而得名。这首诗描述雨后初晴的文成的夏日风光。诗小,但气贯长虹,正如文成,城小,但气象万千。 2021年夏,7月29日,瓦蓝的天空,蓬松的云朵,炽热的阳光,把文成照得通透橙红。南田镇,一年一度的“太公祭秋祭大典”正在刘基庙举行。刘基文化广场内外,人山人海。文成是刘基的文成,不仅仅是文成地名由刘基的谥号而来,而是我们在文成时刻感受到刘基无处不在,刘基几乎成了所有文成人心里的神。太公祭已经不是独属于刘氏家族的盛会,更是对刘基精神、刘基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祭奠活动开始,钟鼓齐鸣,吉乐高奏,景象热闹隆重。来自海内外千余名刘氏宗亲参加了祭祀大典,社会各界及政府代表共同参与活动。刘氏宗亲代表们身着古装在祠堂内按照辈分依次完成二十七个仪节,并在祭坛前献祭品、奏礼乐、颂祭文,一同慎终追远,缅怀先贤。巡游活动开始,刘氏宗亲们头戴礼帽、身披十字大红吉带,手执各式祭祀器浩浩荡荡沿街而行。站在队伍中,我和参加活动的研究会同仁们向刘基塑像深深鞠躬致意。 南田武阳村,刘基故里。这个隐匿良久的村庄又一次走入人们视野。它依然良田青青、绿水潺潺,依然如世外桃源般引人入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个宁静闲适、依山而成的小村子经过统一翻修后,青瓦黄木,古韵犹存。 徜徉在刘基故里,穿梭七百年的时空,琅琅书声依稀可闻。驻足于嵌有“七星落垟”,高旷幽静的刘基故居,独特的书香与历史的意蕴在这里氤氲而出。此景此居,每一砾瓦当,每一寸草木,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追溯着这份世外桃源的宁静致远。明朝万历时宰相张居正说过一句话:“天生一世之才,必足一世之用。”然刘基的“一世之才”,足足七百年了,至今仍为我们所用。 元末,刘伯温出生在南田镇武阳村。八百里瓯江源自江浙行省的第一高峰黄茅尖,流经龙泉、丽水,辗转迂回而至青田。乡谣云“九都九条岭,条条通天顶”中的南田,就是旧时的“九都”。南田是道教福地。早在盛唐时期,道士司马承 祯所编的《天地宫府图》就已将南田列为道教的第六福地;而北宋乐史所编的《太平寰宇记》更是对福地南田作了具体的描绘:“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万山深处,忽辟平畴,高旷绝尘,风景如画,桃源世外,无多让焉。” 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由父亲启蒙识字。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称其为“神童”。17岁那年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在石门山研习,他读书“七行俱下”,五经俱通,后精通天文、术数之学。23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步入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当刘基还是刘基,还没有以表字“伯温”名震四海的时候,他是想做元朝忠臣的。他在入仕的最初几年兢兢业业,一心想为元朝奉献他的才华和忠诚。 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官宦生涯屡遭磨难贬抑。他不愿与淤泥同污合流,很快就遭人陷害,辞官归隐。回到南田武阳老家的刘基,澄心守志,隐居力学,编撰《多能鄙事》十二卷,遨游书海、融会百家,辑成《百战奇略》。 1346年,一路北上的刘基,逢黄河决堤,满目疮痍,写下《北上感怀》五百忧国忧民长诗,提出“国不自富,民足则富”的主张。刘基观民情,广交志仕,武义俞源太极星象村便是刘基与俞涞知交的见证。在苏家隐居授学间,留下“刘文成读书处”和“半个鸡头一杯酒”的佳话。 元至正十四年(1354)刘基被革职。羁管绍兴期间,放浪山水,以诗文自娱,广交佛门上人,诸多美文留世。如《活水源记》、《松风阁记》等等。萧山友人富好礼以《村乐图》请他题诗,官宦他乡的刘基沉浸在对故乡深切美好的回忆中,故乡秀丽的山水,淳朴的民风皆跃然纸上:我昔住在南山头,连山下带清溪幽。 山巅出泉宜种稻,绕屋尽是良田畴……。 至正十六年他再次被起用为行省都事,参与镇压农民起义,虽有军功而不见提拔。正至十八年,刘基最后一次离开元朝官场,短短十几年间,刘基三出三隐。动摇元朝统治的“流贼”加官进爵,忠于元朝的刘基却被处分,没有比这更大的讽刺了。 脱离了元朝官场的刘基,回到了家乡。满腹经纶的他,没有消沉下去。刘基隐居故里,潜心著述,创作了充满智慧光彩的《郁离子》一书。他写《郁离子》,经天纬地,状物记怀。他著书立说,以笔墨自遣的隐居生活中,他静观天下形势,在等待一个契机,一个让他实现抱负的机会,一个值得他去效忠的人。 他终于等到了那个人。 公元1360年,正是莲叶返青的时节,蜿蜒苍翠的武阳岭上,刘基豪情万丈地朝着山下走去。此番,他是应天辅助朱元璋运筹帷幄、成就霸业的。 50岁的他参与军机,建章立制,屡立战功,成了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主要谋士。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先后任刘基为太史院使、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和太子资善大夫等。历时10多年,刘基为明王朝建国立政竭尽了全力。他的难能可贵在于与世无争,不贪爵禄,激流勇退。因了温州人这句话:"共天下好共,共屋下难共"。 洪武四年(1371),刘基年逾花甲(60周岁),自觉心力交瘁,且国事已定、大功告成,即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时年2月,被恩准致仕,刘基回南田山中,杜门谢客,不理外事,以酒诗棋消遥度日。洪武八年,刘基在家乡去世,年六十五。有人说,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在给刘基的药里下了毒。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 时至今日,在那些关于刘伯温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传说背后,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大明第一谋士。而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一个把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当作最高追求的一介书生。这就够了。正如刘基《绝句》道: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在幽暗的历史通道中等待了138年,终于得到了朝廷的正名。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刘基为太师,谥号文成。武宗亲自为刘基祠撰写了一幅对联:“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慷概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正德皇帝在《赐赠太师文成诰》中如是写下。嘉靖十年,朝廷将刘基配享太庙。恪守臣道,百年孤独,诚意伯虽死犹生。 当下在温州地区,以祭典之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只有文成的"太公祭",其规模之隆盛可见一斑!如果,帝师地下有知,该是何等慰籍! 刘基成就了文成,留世的诗文,更是装点了文成。蝉声响起,武阳的荷花已开成了宋词的模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