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建军 | 那三个小孩子,那三只小猫咪

 碎嘟嘟王建军 2023-05-04 发布于山东

这次回家,看到了三个可爱的小孩子。女孩叫甜甜,读小学四年级。另两个是男孩子,一个叫瑞瑞,一个叫晨晨,都上幼儿园,很淘。


城里来的孩子,一到乡下,满眼都是好玩的东西。

家里的小猫刚生了四个孩子,毛茸茸的,很好玩,这可把孩子的眼光都吸引了过去。一个孩子抱一个,那小心呵护的样子,很让人心软。

要回家了,三个孩子抱着小猫咪,谁也不肯松手。爸爸沉着脸,说:“猫咪也不想离开妈妈,你希望小猫咪没有妈妈吗?”话虽如此,但孩子就是不肯丢下小猫,那个叫甜甜的孩子甚至哭了起来。

没办法,只有抱走。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一个小时后,估计他们都回到家了,我就给孩子的爸爸妈妈打了个电话。我说,既然孩子喜欢,为什么不陪着孩子做一件事情呢?你可以告诉他,猫咪很小,怎么养大呢?那就让我们想办法把它照顾好吧!在喂养小猫咪的过程中肯定很麻烦,会有许多困难,如果跟孩子一起解决了,你会让孩子学会很多东西。

其实,我想让年轻的爸爸妈妈明白,教育孩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事情还真朝着我期待的方向发展。没过两天,妻子把孩子喂养小猫咪的图片转发给我,说那个叫甜甜的孩子甚至半夜起来给猫咪喂奶。

对于这件事情,我想说自己的一个观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过去我们有一个认识,认为孩子和爸爸妈妈长期相处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沟通的障碍,其实不然,生活中,许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为什么呢?许多父母总是习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因此也就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也较少给孩子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等到孩子有了自主的意识,他就开始反抗父母,这也就是所谓的叛逆。如果孩子在叛逆期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问题孩子就产生了。

所以,我主张年轻的父母要跟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在“共事”的过程中理解彼此的想法,形成默契。

饲养小动物,或许是比较好的一件事情。一方面,孩子在小动物面前会处于主导地位,能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付诸实施;另一方面,孩子通过照顾小动物确立了责任感,培养了爱心,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好方法。在小动物面前,孩子可以自己本来的面目出现,并得到接受与认可,使他获得自信,这恰是他重新出发的勇气。

在心理学中,宠物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归功于宠物的“非歧视性”,这种完全无条件的关注,让孩子在与宠物的相伴与嬉戏中,获得了安慰,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了安全感。

心理专家通过研究还发现,相比不养小动物的儿童,养小动物的儿童更少感到孤独,有更强的分享倾向,更愿意照顾幼小的儿童;而且与小动物关系越亲密的儿童,他们的分享意愿和照顾幼小儿童的意愿也越强烈,基本不会产生孤独感。

当然,孩子毕竟还小,还不懂得如何善待和更好地爱护小动物,这时候家长要多引导孩子,让孩子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也让孩子的爱心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怎么做呢?要引导孩子学会尊重生命。任何生命都是尊贵的。要让孩子明白小动物有别于他的其他玩具,需要年龄的叠加、认知的累积,更需要家长树立善待生命的榜样。当孩子以“爱”的名义而不停“折磨”小动物时,家长要加以制止,并及时引导,尝试让孩子换位思考。

要让孩子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孩子喜欢小动物,但是饲养小动物需要投入精力,而孩子的耐心有限,很难坚持下来。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坚持照顾小动物,要让孩子明白,既然选择了养小动物,就要相应地承担起照顾它们的责任,而不能喜欢了就养,新鲜劲儿一过就撒手不管。

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变化很快,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小动物成长中的变化,家长也可以辅助他用相片和文字记录下小动物每个阶段的变化,尝试让孩子口述“观察日记”、“喂养心得”,让孩子养而有获,感受神奇的生命成长过程。

要让孩子学会平静地面对生死。小动物是生命,是生命就必然面临生死。当小动物生病、死亡的时候,要引导孩子直面死亡,体会悲伤。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明白,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平静而豁达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勇气和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