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纪点将台|文化神州的诗性心史——笺释陈寅恪诗十五首

 知易行难nev5ph 2023-05-04 发布于河南

陈寅恪墓地

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未曾使用),江西修水人。1909年始就读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哈佛大学,1926年海归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48年后历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有《陈寅恪诗集附唐篔诗存》。上世纪九十年代因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海内外宛若从地下挖掘一座纪念碑,始公认陈不愧为史学巨匠,更是足资标志中华学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现代人格符号。

图片

陈寅恪书影

上世纪鼎革前后的文学中有涉知识者的叙事,与写乡土农夫、市井百姓、红色传奇的篇幅相比,明显要少些,至于像陈寅恪那般经历清末、民国、共和国,在不同历史境遇能慎终如始,不无悲壮地践履其人生信念暨学思境界的精神英雄故事,想必一般小说家做梦也写不出来。当作家不曾想过人本可活出堪称壮烈的纯粹度,其笔下也就写不出热血澎湃之境。好在陈寅恪治史之余,其旧诗写得令眼界甚高的钱锺书也为之感佩,客观上《陈寅恪诗集》之传世,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尊“精神英雄”之诗性造型。此造型由“文化神州”→“桃花梦船”→“诗魂可招” →“一榻萧然”四环相衔而成,来应对诗人在鼎革后不得不直面的“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能干什么”→“我将怎样”。

图片

陈寅恪墨迹

陈氏诗链一,是用“文化神州”来回应“我是谁”。
“我是谁”,指陈1927年便确认的角色自期,是要成为王国维后的“文化神州”第二,并在1929年撰碑铭时滤去了晚年王国维作为第一“文化神州”所含的纲纪元素,而只突出了青年王国维作为“学术逸民”所持有的“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进而将他庄严传承的学术“文化神州”落在“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片基石上。明乎此,才可能规避陈1953年却聘中科院任命一案时,不比附于明末遗老不仕清廷新朝,否则恐有将陈的“学术遗民”名份政伦化之嫌。因为陈对南下说项的汪篯说得很明白,他所以不晋京并不是对新政权怎么了,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怎么了,他早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他仅仅坚持学术就是学术,若要做得纯粹,没有“自由-独立”便不行;故“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政治”;陈说他对学术的这一理解,早在1929年写成清华碑文传出去了,不会淹没,其目的便是“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既然“文化神州”旨在使人昭然,他也就无权昏昏或苟且(时63岁)。

图片

清华老校门

 陈氏诗链二,是用“桃花梦船”来回应“我从哪里来”。
在《陈寅恪诗集》中,含“春水桃花梦里船”在内的桃花意象及其衍生诗语,为何都出现在鼎革后?或问,在此前的诗人笔下,能与“桃源”相对应的意象又是什么?答案是“园林”,是诗人自1926年便深挚认同的那片尊重学识、怀柔学者的“自由-独立”且水木清芬的“园林”,这诚然是以清华国学院为原型的。当翻天覆地的洪波把“园林”掀到渺不可及的天际,另个意象也就从陈的脑海冒出,此即“桃源”,此即永远也回不到武陵源的那条“桃花梦船”。“桃源”何谓?它不过是昔日“园林”维系诗人心舟永不离弃的价值泊位,它将永远提醒诗人“我从哪里来”,永远守望陈曾有的角色自期是何其美丽。

图片

柳如是像

陈氏诗链三,是用“诗魂可招”来回应“我能干什么”。
“诗魂可招”,是指陈1953-1964年写了两本书《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著书唯剩颂红妆”是也。国内学界颇长时段(比如复旦朱东润)不解陈本以研究中古政制演化而驰名中外,为何63岁后突然心仪端生、如是这对明清女子,岂非荒唐?关键是须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语境,考辨这对明清女子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史学家的沧桑忧魂?简言之,是陈已悲感国魂中最稀缺、同时也是他最珍视的“自由-独立”人格因子,竟发现是在这对明清女子身上显示得最凄美,极具传奇性。诚然,端生、如是身上的“奇女气”,实指她们在直面“吾国当日奉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纲”时所表现的逆天式想象暨胆魄。

图片

陈端生像

中华版“自由-独立”明明是被端生、如是这对少女、小妇演示得最有诗意,然她俩又偏偏沦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污之人”,这就很难不让陈顿生切己之痛,因为这与三百年后的“知识分子改造”“脱裤子、剪尾巴”,拟形成前呼后应的“谱系对称”。也因此,陈耗十余年为这对明清佳丽写书,这与其说是史学家有感于文化史正义之召唤,毋宁说是陈更认清“艳魄诗魂若可招”,那是为国魂不再沉沦而打捞起了两把人格化的“自由-独立”的金钥匙。

图片

陈寅恪故居

陈氏诗链四,是用“一榻萧然”来回应“我将怎样”。
“我将怎样”,是指陈在“文革”前夕为其晚境所期盼的,既不离“文化神州”角色初念,又可在现实中做到、心理上能承受的生存格局。陈将它吟成“一榻萧然别有天”(时76岁)。
“一榻萧然”本事背景,是诗人1963年1月跌成骨折,原先失明,继以膑足,日常起居若无护士已没法过,但并未中断卧榻写《柳如是别传》。心境终究黯然。但到翌年元月直至1965年元夕,诗人心境又阴转多云,别有洞天。根由是在耗十年之功、篇幅达八十二万字、引证古籍六百余种的《柳如是别传》已近杀青,这对盲翁所带来的生命大欣慰究竟有多大,怕只有当事者才能体恤。于是,“一榻萧然”之萧,也就不再是冷色调的萧瑟、萧散,已分明转为因自我生命实现而荡漾雀跃不已的、暖色调的潇洒、自信、自尊,即使有人再诬其“自圣狂”,也无所谓。“我今自号过时人,一榻萧然了此身”。既然我已做了这辈子最想做的事,说了这辈子最想说的话,“我今负得盲翁鼓,说尽人间未了情”,我还有什么可忧惧呢?

图片

陈寅恪印章

陈比谁都明了,《柳如是别传》将意味着他为中华学术留下什么。或许学术史应为陈庆幸,他1927年6月曾自期成为王国维后的“文化神州”第二,至1965年七十六岁高龄,他作为一座用忧魂、悲情、卓识、博学所浇注的、名曰“学术遗民”的人格-学思纪念碑,事实上已整体落成,这是百年国史谁也抹不去的奇迹,然一年后,“文革”要让他支付生命代价。

本文笺释陈寅恪诗十五首目录

1、挽王静安先生

2、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其二

3、忆故居并序

4、庚寅广州七夕

5、文章

6、偶观十三妹新剧戏作

7、广州赠别蒋秉南

8、癸巳秋夜听读淸乾隆时钱唐才女陈端生所著再生缘卷十七第六十五回中“唯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偏相传髫年戏笔殊堪笑反胜那沦落文章不值钱”之语及陈文述西泠闺咏卷十五绘影阁咏家□□诗“从古才人易沦谪悔教夫婿觅封侯”之句感赋二律(其一)

9、甲午春朱叟自杭州寄示观新排长生殿传奇诗因亦赋答绝句五首近戏撰论再生缘一文故诗语牵连及之也(其三)

10、乙未迎春后一日作

11、丁酉七夕

12、赠吴雨僧(其一)

13、甲辰四月赠蒋秉南教授(其二)

14、甲辰元旦余撰春联云“丰收南亩春前雨先放东风岭外梅”又除夕前卖花数株,故第四句、第六句述其事也

15、有感

图片

如上陈寅恪诗可检索《陈寅恪诗集附唐  篔诗存》,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