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沙土黄泥村

 昵称45109175 2023-05-05 发布于浙江

金沙沙土黄泥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沙土镇东南角,距沙土集镇6.5公里,后山古镇6公里,毗邻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村内环境优美、山水秀丽、景色宜人、气候温润、民风淳朴,森林覆盖率65%以上,辖区总面积12.5平方公里,生态资源优势明显,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民族风情文化浓郁之地。常住民族有汉族、苗族、白族,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帮互助,是一个民族团结的村寨。

沙土黄泥村民风淳朴,乡愁文化浓郁。

黄泥地势高,土地贫瘠,地下溶洞遍布。走进黄泥,最亮眼的就是石头满山、石头遍地,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是黄泥人自古有不畏困难,敢于与自然环境作斗争,不认命、不服输精神,硬是在黄泥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用自己辛劳的双手开凿出一块块肥沃的土地。百年文家老宅“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窗花图案就是黄泥人“老黄泥精神”的鉴证。而今, 在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上,新一代的黄泥人继续传承黄泥精神,形成新时代黄泥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怕困难、感恩奋进的精神文化。今天走进黄泥村,随处可见的石头围墙和石坎已成了黄泥独有的精神文化和自然乡村景观。

沙土黄泥村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当年吴三桂平水西、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西征,以及贩运盐茶的马帮,都曾经过黄泥。今天走进沙土黄泥村,茶马古驿,红军步道还随处可见、历历在目。1935年3月底,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曾经过黄泥,到达乌江梯子岩、江口、大塘河渡口,完成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西进云南、北上抗日的战略决策。据黄泥村老百姓介绍:当年红军南渡乌江,在途经黄泥村罗伯田、曾家垄时,曾与敌人发生过战斗,几十年来,曾多次在自家耕种的土地里发现当年打仗留下的子弹壳。2022年,当地村民在修路过程中,在罗伯田洞青堡山林中还发现一个子弹头和一把遗落的刺刀。扑所迷离的历史故事还一幕幕正在黄泥村的罗伯田、石槽门等很多地方上演。


今天,走在途经沙土镇黄泥村石笋坡过干河沟(三丈水支流)的古驿道上,还可以看到康熙甲申四十三年(1704)孟夏,古人修古驿道的碑序:“石笋一路非名邦大邑康莊大道有學士及友往來於其間騷人逸玩賞於其地上下左右多崇山峻嶺且險而崎嶇去來者未免有裹足不前之苦甫幸生於斯而長於斯人有砌修之意惜有志未逮今春幸諸親友樂為勷成踰月吉竣甫不敢沒諸公之其右特表之以冀後之識所自也爰誌之穀間……。”沙土黄泥村古驿道是多少学子、官员、文人墨客离乡背井、求学入仕、记住乡愁的情感寄托。

沙土黄泥村自然风光秀美宜人,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沙土黄泥村位于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腹内,境内群峰叠翠、断崖悬空、峭壁林立。全村森林覆盖率65%以上。据《大定府志》记载:三涨水,“在永丰里。有异处,一日三涨。”明思宗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贵州,将贵阳市修文县“三潮水”写入游记,恰逢沙土镇文家田坝人刘在田在修文,听说后赶去将沙土“三潮水”的奇异之处对徐进行介绍。徐霞客听闻后,颇感奇异,为避免重复,建议将沙土“三潮水”取名“三涨水”,年长日久,音讹为今之“三丈水”。清黔西首任知府王命来曾作《源水三涨》诗曰:“是水相沿游事初,得从火隐过幽果。久要人共开生面,时出众因幻太虚。静翕才惊尘绝响,奔狂忽诧雨随車。阅来消息原非偶,堪补新图入志书。”“三丈水”因此而名留史册。今天,文明遐迩的三丈水已成为省内外游客旅游观光的游览胜地。此外,黄泥村马路三缸、黄泥三岗、两只白鸽、刘家塔宝、石笋坡、曾家垄石碉等民间文化也是丰富多彩,为黄泥的乡土文化、旅游发展也注入了强大活力。

新时代、新征程、新黄泥。

黄泥村根据自己的乡土特色,通过以文化塑形、以文彰旅,文旅融合,共促乡村振兴,打造红色故地·茶马古驿·生态黄泥靓丽名片。今后的黄泥将借助底蕴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开展研学旅一体的重走长征路文化体验;借助得天独厚的三丈水森林公园和黄泥自然风光打造水上经济、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借助黄泥特有的民俗风情文化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餐饮业、民宿业、休闲康养业等特色产业发展。继续传承和发扬黄泥精神、长征精神、贵州精神,争做改革发展的试验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学校教育科普基地,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山地旅游、乡村旅游活动举办地,文化发展融合试验区。

新时代新征程,不忘初心感党恩,与时俱进促振兴。今后的黄泥始终坚决贯彻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争做贯彻新发展理念先行村和试验田,积极融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发展规划。让黄泥村的文化、生态优势转变为吸引周边乡镇及省内外游客心驰向往的乡村旅游、休闲养生之地。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