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随感】难忘乡音||胡正国

 一犁_书馆 2023-05-05 发布于江苏


作者:朱宝树


我老家在淮阴市清河区娃娃井,紧靠着里运河。这是一个老地址,在现在早已不存在,一来地名变更,二来原有街道早已荡然无存。要用现在的地址恐怕无法描述。

二十多年以前淮阴市改为淮安市,原淮阴县改为淮阴区,原淮安市(县级)改为楚州区,后改为淮安区。这种区划调整一时在地名称谓上产生混乱,老淮安的总理故乡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头被新地名剥夺和稀释,民众颇有微词,心理上不认同。不过随时间流逝,到现在大家已经接受了。

话说回来,淮阴作为地名的年代久远,秦代已设淮阴县。但淮安作为地名时更加强大繁荣。在明清时期,淮安府面积很大,最大的时候囊括现在的淮安、宿迁、盐城、连云港。现在的市中心在清江浦,但在明朝之前,仅是一个小集镇,只是在明永乐年间开埠后,作为漕运枢纽和河道治理中心,才慢慢繁荣起来。这么看这次改名也无不可。

淮阴从字面上看应该处于淮河南岸,但我们从没见过淮河,因为淮河在盱眙处已流入洪泽湖。但是地处中国气候文化的南北分界区域,南北融合的特点在这里非常明显。这里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水产丰富,莲藕、鸡头米、茨菇、荸荠、菱角都很常见,人们喜食长鱼和蒲菜。淮安受梅雨影响,梅雨过后家家户户要晒被子衣裳,但没有像上海那么严重。过年时我们三十晚吃水饺,年初一吃汤圆。小时候从未见过舞狮或是舞龙,但过节时常见到崴花船(旱船),前面是一个点了美人痣的男扮女装的丑大姐,又是跳来又是唱。这里不产黄酒,但是白酒一河三沟倒是远近闻名,酒风甚为豪爽。

这里即为漕运中心,南来北往的客商就络绎不绝。在晚清民国时期,有不少外地人旅居此地。著《老残游记》的刘鹗就旅居在淮安城,他老家是镇江丹徒;上海京剧院第一任院长,麒麟童周信芳出生在清江浦,他老家是浙江慈溪;中国最著名摄影家郎静山生于淮阴,老家是浙江兰溪;敬爱的总理周恩来生于淮安城驸马巷,祖籍绍兴。各地人来的多,口音芜杂,南腔北调,清江浦人认为自己讲话最为标准中正,讥笑南蛮北侉。这种盲目的自信恐怕很多地方都有,在里下河一带较为普遍。

有时听到周总理讲话的录音,是标准的淮普,倍感亲切。可惜听过的淮安民歌甚少,但是发源于此的淮剧却流传甚广,苏北上海一带都有不少淮剧团。一种方言区能诞生一种戏曲,足以说明这个方言好听,富有音律美。

我离开淮阴有快三十年的时间,每每想起,一句话用淮阴话怎么说,也是挺有意思的。其实我知道的淮阴话都是娃娃井附近七八十年代的声音,至于再向外扩展一点,或者时间流淌到现在,是否有变化,我也不是很清楚。方言里都有一些专用的词汇或者不同语义,我来举几个例子。

【尖】:尖酸,尖刻,多表示为人刻薄,说话带刺。淮阴话中对小孩有专门应用,说这个匣子尖,尖老,并不是说她尖酸或尖刻,而是说不容易博得欢心,浑身有刺,动不动就生气,使小性子。主要用在小女孩身上,比较少说男孩。估计女孩到了敏感年纪,多多少少有点作,加上家长宠爱,越发听不得一句不顺的话。

【再】:一而再,再而三,再是说第二次重复。再三再四是表示多次重复。淮阴话中对此有专门的应用,在特定场合,再专指洗衣服时的过清水。以前在河边洗衣,先是搓肥皂,捶打后再到清水中洗,将肥皂去除干净,这个过程叫再。只是现在都用洗衣机,清洗,漂洗,没有人再说再衣裳了。

【炎闹】:意即热闹。炎热同意,是另一种说法,或是用古义。

【难为】:本意是不容易,引申为谢谢,多说难为你,难为难为。

【充军】:本意指对犯人的一种处置方式,引申为到处乱跑,用于大人骂小孩。

【萎】:原指植物枯萎,淮阴话指人没精神,萎靡不振。

【倒霉哭葱】:淮阴话指人精神不佳,神色萎靡。

【挺尸】:骂家人或亲密的人睡觉。

【触兽】:指人说话隐晦,涉男女性关系。

【辣称】:指小孩说脏话。

【一荡】:指事情安排得好,井井有条,称心如意。

【嚼蛆】:骂人乱说乱讲,瞎嚼蛆。

【啬抠】:指人小气,吝啬。多用来说小孩,还带儿化音。

【桥】:指不平,翘的意思。多指木板,上海话也这么讲。好像有时也指人,脾气不好,拧巴。

【哇儿】:专指男精神病人。以前精神病人往往是大家的笑料,名气还很响,远近都知道。过去对近亲结婚,精神病人生育干预比较少,精神病人数量也多。现在气质上精神病人少了,心理上有问题的多了。淮阴话一般不说精神病,多说神经病。淮阴话有儿化音,比北方少,比南方多。

【痴子】:专指女精神病人。痴心妄想,和它本意倒挺贴近。

【兴】:本意有兴旺之意。淮阴话指人厉害,走运。打牌一直抓好牌也叫兴。男人勃起也称兴。

【渗】:有不忍直视,恐怖,难看之意。也说渗人。

【骨涌】:指虫子蠕动,也指人身体小幅动来动去,让人厌烦。

【曲线】:指蚯蚓,很是形象,颇具动感。

方言更大的特点是语音。淮阴话没有翘舌音,不分l和n,也不分en和eng、in和ing。以至于不仅是嘴巴分不清,就是耳朵也分不清。让淮阴人读一下“林、玲、您、宁”基本是一样的,读一下“振、正、锃、怎”也是差不多的。对于高考汉语拼音的当地学生,有点为难了。很多字发音短促,比如鸭的发音,只发a,而不是ya。和普通话相比,淮阴话中有不少字的声母发生变化,也有韵母发生变化,最典型的是声母是j的发音的字,很多都改成了g。

比如家jia的发音是ga四声,夹jia的发音是ge轻声,解jie的发音是gai三声,间jian的发音是gan四声,角jiao的发音是gae轻声,搅jiao的发音是gao三声,教jiao的发音特别,教师发jiao,教书发gao四声,茭jiao的发音发gao四声,觉jiao的发音是gao一声,街jie的发音是gai四声。这样的字很多很多,上海话也有这个特点。不过也不尽然,比如饺、蕉、娇等字的发音就和普通话差不多。

声母变化的还有一个是x,多发h。鞋xie的发音是hai二声,巷xiang发hang一声,咸xian发han二声,闲xian发han二声,瞎xia发hae轻声。斜xie的发音是qia二声,远上寒山石径斜,这个斜字用淮阴话发音就押韵了。有趣的是还有一个声母是h的发x音,孩hai的发音是xia二声。

声母r的发音也有变化,染ran发音yan三声,燃ran发音yan 二声。

有些字的声母在发音时被去掉了,比如颜yan发an二声,压ya、鸭ya、押ya都发a 轻声,眼yan发音an 三声,硬ying发eng一声。

韵母的变化比较典型的有ang发an音。比如江jiang的发音变成jian四声,酱jiang变成jian一声,姜jiang变成jian三声,强qiang发qian二声,还有杨yang、羊yang、阳yang都发yan 二声。

韵母中有些音转成o,比如白bai、百bai、北bei都发bo 轻声,哥ge发音go 四声,拍pai发音po轻声,局ju发音jio 轻声,国guo发音go轻声。

我wo的发音比较特别,淮阴话发m,鼻子轻轻哼一声,只发声母音,我爸、我妈发mba、mma,我们发mme。

我仅例举几例,相信还有不少。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这些区别呢?我想有些就是当地古音(特别是单字应用的字),有些是随人口迁徙,不断有新的口音进来导致的变化。我例举的仅是当时当地的发音情况。自古有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后有洪武赶散苏州北迁,除战乱外还有自然灾害,都造成大量人口迁徙。现代经济发展迅猛,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建设越来越发达,人员流动比古代不知方便了多少倍,且电视、电话、网络等通讯也越来越便捷,不同口音的人们之间的交流都对我们方言、发音产生影响,这种变化结果是趋同还是产生更多的差异?也许都有吧。

离家日久,说起家乡话,自认还是很正宗的,但四哥说人家一听就是外地口音。不管怎么说,一个人的乡音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在上面有多少年代、地点、人物、事件的印记,有亲切温馨的回忆。

2023.4.3


作者简介

            胡正国,江苏淮阴人,现在上海工作。

    相关作品荐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