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提出并确立了学习借鉴并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通辽模式,向“南有枫桥、北有通辽”目标奋力迈进,坚决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总目标,制定出台《通辽市打造“南有枫桥、北有通辽”治理品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抓提升、三年出成果”的工作思路,集中组织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专项行动,全力推进规范化组织体系、精细化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信息化支撑体系、制度化考评体系等“五个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打造成为全区乃至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标杆和样板。 组织能力的提升,打造市域治理'指挥链'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因地制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市域社会治理组织体系,推动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工作格局。一是健全组织架构。在领导小组建设上,各旗县市区党委政法委指导辖区苏木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与市县相对应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依托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市、县、乡三级组织领导体系。在平安办运行上,市县两级党委政法委充实平安办工作力量,抽调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业务骨干,组建由85人组成的实体工作专班,推进落实平安建设、市域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任务。二是明确职责职能。对各级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项组及平安办工作职责进行规定,对职责任务进行细化明确,构建上下贯通、运转顺畅的市域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三是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联席会议、请示报告、调查研究、督察督办等工作制度,为发挥各级组织机构职能作用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市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南有枫桥、北有通辽”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基层网格固本,建强市域治理'主阵地' 综合利用系统重塑、制度重构、流程再造,有效破解网格化治理空转失灵、虚化弱化等难题,夯实基础阵地平台,打通市域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一是统一划分网格。将农村牧区每50户、城市社区每300户划分1个网格,较大规模行政中心、企事业单位、商圈及各类园区等单独划定专属网格,全市共划分18174个网格,实现全市统一标准“一张网”,规范运行“一盘棋”。二是强化网格配置。按照网格员工作职责,指导各旗县市区配齐配强19478名专兼职网格员,建立“责任清单”,组织开展“全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专题轮训、提升网格员队伍履职能力。三是实施多网合一。按照“统一规范、职责明确”的原则,建立党委统筹领导,组织、政法综治部门协同指挥的工作机制,集中开展多网融合整治工作,全面完成多网融合,实现集中统一领导,解决了网格员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功能弱化等问题。四是发挥网格效能。充分发挥网格员在命案防控中的基础作用,完善网格员上岗公示、巡查走访、事件处理、分析研判、情况报告等工作制度,常态化对全市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动态排查,有效处置各类易引发“民转刑”事件,实现全年现行命案起数、人数“双下降”,“十万人命案发案率”由0.52降至0.45,达到十年来最低水平,远低于全国0.65的控制指标和全区均值。 矛盾多元化解,打造市域治理'综合体' 面对各类社会矛盾问题交织叠加、集中凸现、上行外溢风险突出的问题,通辽市把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体系作为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手、致胜一招”,以“实体机构、运行机制和化解制度”建设为重点,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在早、化解在小、解决在当地。一是规范建立四级中心。市县两级党委政法委依托综治中心,整合信访、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门资源力量全面完成“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实体化建设,实现了场地规范设置到位、人员力量整合入驻到位。镇村两级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了“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窗口。二是健全中心运行流程。“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健全接诉受理、联动处置、答复稳控、跟踪回访等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流程,建立矛盾纠纷一厅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揽子解决工作模式,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三是完善矛盾调解机制。各地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研判预警、多元解纷、联席会商、督办指导等制度,以嘎查村为基本单元,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网格员、调解员等作用,实施矛盾纠纷分层分类化解,实现全年诉讼案件总量下降12%,信访总量件次、人次同比下降40%和27%。 信息平台赋能,激活市域治理'新引擎' 以信息化助推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一方面,完成“雪亮工程”建设。以强烈的斗争精神,扎实推进“雪亮工程”项目建设,克服历史欠账多、资金配套不足、手续变更冗杂、原项目实施不规范等重重困难,历时90天集中攻坚,完成五年停滞不前的整体项目建设,成功提请国家验收并投入实战应用,助推全市公安机关破获各类案件千余件。另一方面,强化数字应用实战赋能。市县两级党委政法委、综治中心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打通公安、信访、司法、民政、应急等部门信息渠道,建立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实用高效的市域社会治理核心数据库,为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精细化、信息化支撑。 督导考评问效,用好市域治理'助推器' 充分发挥督导考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一是优化督导机制。市、县、乡三级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平安通辽建设(市域社会治理)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制定出台日常督导、重点督导和专项督导制度。灵活运用“四个常态化”机制,不定期深入一线开展督导,采取平安建设提示、警示、通报、约谈、挂牌督办等措施,有力推动了工作责任和任务举措落地落实。二是细化考核指标。市县两级平安办按照自治区平安建设考核评价指标,制定《平安建设(市域社会治理)年度考核评价指标细则》,建立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平安建设(市域社会治理)考评指标体系。三是深化考核评价。从严从实从细组织年度考核工作,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集中开展市域社会治理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晋级晋升、评优评先挂钩,增强考评的针对性、实效性,为推动实现“南有枫桥、北有通辽”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来源:通辽市委政法委 |
|
来自: 学思践悟必有成 > 《7~经验和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