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象与人间…栾巨庆祖孙观星测雨130年纪实(1)

 兰若青青 2023-05-05 发布于陕西

x章 栾巨庆妙解“诸葛借东风” 

  作者    佟佩

1赤壁之战东南风之谜

诗曰:

算得冬至起南风,

诸葛祭台弄神通。

天象夜观知不测,

火烧连舟破曹公。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操战船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一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朱靖华先生,对《三国演义》这部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多有研究,特别是对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存有很多疑问。他听说栾巨庆能以天文气象学预测天气,十分感兴趣。

他辗转找到栾巨庆,虚心请教:

诸葛亮借东风,固无正史可考;然而,“时东南风急”、“以火攻击败曹操水师”却是多部正史记载的历史事实。赤壁之战时值隆冬,东南风绝少,要用火攻对付曹操几十万水陆大军,必定得有周密计划,绝非灵机一动,临阵而火,更不可能听天由命地傻等老天刮东南风。

栾巨庆微笑着听教授这番话,其实这也正是栾巨庆从小就感兴趣的话题。栾巨庆儿时还曾在私塾学堂扮演诸葛亮,唱过京剧《借东风》。

他接上教授的话头:

史载火攻之计为黄盖所献,这在《吴书·周瑜 鲁肃 吕蒙传》有记载。若用火攻必须有大东南风。假如不能预先知道何时“东南风急”,火攻是不可能确保成功的。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反倒刮起西北风,火攻不但不能成功,反而可能反过来烧掉自己的战船。

朱教授问道:

《三国演义》第49回说诸葛亮在七星坛作法借来东风,这当然是假象,不可信;但是在1800多年前,并没有以大气环流预测天气的方法,更没有什么遥感气象监测仪器,但他是怎样才能得知隆冬里将有大东南风呢?

栾巨庆对曰:这恐怕非古天文气象学莫属。

朱教授对此颇有疑问但是古人并没有留下天文气象学著作啊?如果说古代的确有天文气象学说,为什么没有著作流传下来?

栾巨庆其实早就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于是胸有成竹地回答:

这个问题好理解。因为天文气象知识古代只能掌握在官方手里,不允许民间研习;如果擅自研习,是要判罪的;古代天文知识的研习传承也只能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口传心授,不留文字;即便流入民间,必是暗中隐秘相传,顶多是手抄本,不可能有官方承印,所以,很难传世千百年之后。

朱教授点头认可:

嗯,有道理,有道理!

栾巨庆继续说道:

古人虽说没有留下一本天文气象学著作,但却留下许多天文气象谚语。如《尚书》中有“月之从星,则以风雨”《诗经》有“月离于毕,俾滂沱矣”等等;古籍中还有孔子根据星象预测天气“使子路赍雨具”的传说;此外,古代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的“火攻篇”中,明确指出“月在箕、壁、翼、轸,风起之日也”

书经》(《尚书》)、《诗经》这两部“经”书,历来被看作是“信史”;孔子、孙子同样是古代文、武至圣先师,当然属于“信人”,天文气象预测在古代是有“信史”和“信人”可证的,所以是真实存在的。

朱教授沉吟良久,再问:

如果古代真有天文气象预测,那为什么正史中找不到任何记载呢?

这其实是栾巨庆研究多年的问题,回答可谓得心应口

天文气象之学在古代被归类为“占星术”,从来不在“经书”范围,仅仅在“谶纬之书”中有一席之地;特别是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讲“不语怪力乱神”,轻视“奇技淫巧”,夜观天象预测风雨乃方术之流,不登大雅之堂,正史自然不会记载;再说了,诸葛亮装神弄鬼,谈虚作幻,明明是夜观天象预测有南风,却偏偏弄个祭坛虚张声势,“呼风唤雨”,正史避之唯恐不及,怎么可能记载?

教授满意地笑了:

说得好,是这么个理啊!

教授想了想,又发疑问:

我还有个疑问:《三国演义》50回还说,火烧战船的第二天,曹操逃到华容道时“东南风尚不息,突然大雨倾盆,湿透衣甲”。这场暴雨,致使道路泥泞不堪,人马陷入泥中被后边战马踩踏,书中说“三停人马,一停填了沟壑”。可是在隆冬时节也不应该下暴雨啊?这场暴雨是不是罗贯中杜撰的呢?

栾巨庆对此早有考虑:

一个隆冬刮东南大风,一个隆冬下大暴雨,这两项都是隆冬不应该出现的气象,历史小说家只能夸张,放大,断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杜撰谁也不会相信的故事。但《三国演义》中却认真地写了这两件“非常”之事,相信是有史实根据的;另外,根据我的经验,冬季刮南风时往往又下暴雨,这却是符合气象规律的。

教授得寸进尺,又提出了一个要求:

那么,栾先生,现在能不能知道诸葛亮是根据什么天象,预测隆冬时节长江会刮东南大风?

栾巨庆十分自信:

根据行星对应区理论,凡有异常天气,必有异常天象。如果能画出当年的天象图,或许有星月轨迹可寻。

教授追问:

那你能画出隆冬刮东南风的天象图吗?

栾巨庆:这个难度太大了……

教授也觉得这个难题出得太大了,太让人难堪了,便沉默不语了。

栾巨庆考虑了一会,说:

现在我没有一千年前的天文年历可供参考,唯有自己向前推算。我可以试一试。

教授很意外:

好啊!我等着你的消息。如果你能证明当时的天象的确能出现南风,那可是解开了千古之谜啊!

2节 曹操被诸葛数次火攻,何以不悟

栾巨庆找到他的老伙伴栾云洲,下了一番功夫翻查正史记载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军事范例。这一战重挫了几乎就要一统天下的魏国,从此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战略格局,所以,《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对这一战事多有记载。特别是中国经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巨大的篇幅渲染了赤壁之战,使这一经典战例深入中国人心——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马步水军30万,诈称80万,水陆并进,其势汹汹。

不得已,孙刘联盟抗曹。但联盟之后的总兵力也不足10万人马。如果没有奇计妙策,必败无疑。而要以少胜多,莫过于“火攻”。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火攻之计是老将黄盖所献:“今寇众我寡,况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但是在《三国演义》里,火攻之策却是诸葛亮和周瑜共谋划

与《三国演义》不同,《资治通鉴》可谓是史官所撰写的信史,为历史学家所认可。

在《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所记“赤壁之战”可谓生动精彩:“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黄盖)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其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信史证明这赤壁之战的真实性,而优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又为历史增添了可读性。书中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这一千古风流人物,让他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关键时刻,在祭台上身穿道袍,披发跣足,口念咒诀,“借”来东风,使破曹的火攻之计圆满天成。

从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成为汉文化中的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

朱教授和栾云洲对曹操败于火攻,颇难以理解——

在火烧赤壁之前,曹操已经两次被诸葛亮以火攻打败了。第一次是博望坡,第二次是火烧新野。按理说,曹操对孔明的火攻应该是刻骨铭心的,提到他就应该想到“火”。

面对一个善于用火的军师,曹操怎么就能愚蠢到再一再二又再三地被火攻所败呢?居然“铁索连舟”为火攻创造条件。而且曹操谋士程昱还曾警告过“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三国演义》49回,下同)

对此曹操也很明白:“若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

《孙子兵法》诞生于公元前400年前后的春秋战国。三国时期,《孙子兵法》必然深入大将之心。

诸葛亮、司马懿、曹操都肯定是熟读《孙子兵法》之人。诸葛亮不是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孙子兵法·火攻》“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即一是烧其营舍兵马;二是烧其粮秣;三是烧其辎重;四是烧其库室;五是烧其险阻通道,唯独没有“火船”……

更重要的是,《孙子兵法》:“发火有时……时者,天之燥也火攻要选择时机,时机,即干燥的天气)

根据《孙子兵法》这句话,可说明三点:

一、当时正当隆冬时节,肯定不是“天燥”之时此为不占“天时”

二、在长江之上,也就是江“水”之上用“火”攻,此为也不占“地利”

最重要是三:魏在北岸,吴蜀在南岸,隆冬时节西北风正劲,地利恰在魏军,反而是魏军适合用火攻,顺风烧向江南的吴蜀联军。

吴蜀“天时”、“地利”皆不占,又怎能火攻取胜呢?

按《孙子兵法》,如若火攻,还须有一个重要天象“月在箕、壁、翼、轸(月亮在28宿中的箕、壁、翼、轸附近)……风起之日也(就是起大风的日子)。”

但是,《孙子兵法》却没说“月在箕、壁、翼、轸”起的大风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如果是“西北风”吴蜀岂不反受其害?

这在《三国演义》中都没有提到。

此为赤壁之战的千古之谜!

但是,如果能预知何日有“东南风急”千古之谜就会风吹云散!

但是“东南风急”是在哪一天?

这是栾巨庆面临最大的难题,在正史上也找不到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