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模糊语言,不写实的标题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5-05 发布于北京

模糊语言

1991年底我编一篇稿子,说的是某省经受这年的水灾考验后,外商对这里的投资环境愈发信赖。很明显,这样的行文透出的意思是,水灾与新的投资两件事情之间,有一种因果上的递进关系。

作编辑,不免推敲一下这说法之成立与否。我有点胆怯:因为从反面推论,如果没有水灾,外商投资是不是就不会增加?我有点怀疑外资的兴趣热点会落在水灾对投资环境的检验上。但是,我又不能说记者这么写有什么不好,最后,作的编辑处理就是模而糊之,改说“大灾之年,外资在某某省有所增长",字面上,两层意思都有,但记者不出面在这之间寻找联系。

实际上,我们在新闻采编中,常常需要用一下“模糊法”安徽救灾报道中有位英雄,报道得很多,越说越没谱,一条搁浅的空船硬说是满载救灾物资的船,其他细节也是真真假假。经得起推敲的是中央军委授予英雄模范称号的命令中的语言,说“为抢救遇险民船”,虽不具体却十分准确。

这“具体”与“准确”的对比,很有点意思。因为这涉及对记者采写稿件时的第一要求这个命题。要说记者的工作,就是报道事实,报道得自然是越具体越好;但还有个标准,即准确,有误的事实报出来何益?说起来这两个标准平时都应该坚持,二者兼顾才是好的合格的新闻。问题就出在采编实践中常常有二者不能全顾及的难处,记者、编辑最理想的处理办法是求准确而弃具体,这便是“模糊法”的取而用之。

现在报道中模糊过去的事,常常因为政治、法律原因而起。例如批评某省不遵守中央统一规定,需要对事不对人,就以“某”字把省名替代;又例如稿中提到少年犯罪,事主的名字也不出现得很具体;再例如外贸情况报道中因顾虑国际谈判纷争,也不必每事、每数都谈详细……这都是记者对采访到的事实了然于心,但是笔下写不得的现象。

也有时,时效的要求也要打破对具体事实的刻意了解。例如发生劫机事件时,记者第一要做的,是把这大事件的大致轮廓抢报出来,而至于劫机者何许人也、劫机与反劫机等情节过程若干内容,只有放在下一个截稿时限里从容了解。这样的新闻显得模糊一些,但是,它很快见了报,这本身就很成功了。这时的模糊总会通过下一步采访慢慢地清晰起来。

不写实的标题

我们习惯见的新闻标题特别是消息的标题,往往起概括稿子意旨的作用。这样作,显得很清楚,也特别便于各报用作“标题新闻”;但是也有缺点:一是与导语内容重复,有时甚至就是导语原话的重复;二是报刊、新闻稿上,都用一个类型的主、谓、宾齐全的写实的标题,显得枯燥。

标题的制作,应该可以当作一件令人有兴趣的业务来做,极而言之,大的新闻机构甚至可以专设“标题编辑”。

在日常编辑工作中,编稿人有责任把标题尽量地创出些新意来。有时,平淡的稿子,因为题目的奇巧,会增添一些绚烂的色彩。

我选了几条日常稿中的消息,试了试,看看能否可以把标题作得不那么写实。

《西北旅游业一片春光明媚》

《以微笑面对每一位游客》《“金山、银山、保险是靠山”》《保险作为“护身符”》

这几个题目,有的是原稿的引题,有的是原稿中的一个引语,也有的是原稿中一个较有新鲜感的提法(如把保险比作工业产品的“护身符”,我是在阅稿中觉得这几个引语、提法较有新意,也许能吸引人的注意,才用它们作标题的。

这种标题,对习见的“某某地方某某人有进展”“某某单位进行某某活动”一类是个变调,其好处,我归纳为:一、不那么呆板;二、介绍了一个新的说法,把新闻写事为主扭到了以写说法、写观念为主上来;三、多少避免了地方新闻的感觉。

这样做标题,当然也不能很普遍。否则,新闻稿目录拉成了“读者文摘”那样的刊物的扉页了,则容易让人如坠五里雾中。我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证实一下标题可以改一改。

顺便说及现今标题的一个流弊:数字化。数字进入标题。显得很实在;而且,有许多新闻、许多标题,其新闻价值正在于数字的进展。但是,又有个很现实的困扰:读者确实不爱听、也听不进那叽哩咕噜一串的数目字。譬如,“海南个人外币存款达多少美元”早先吸引人的,其实是“个人外币存款”这几个字,其具体数目当然有人关心,但不必在标题上展示。即使展示,我觉得应该展示对数字的分析结果,例如在国内居先,例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等。

至于做标题,我的看法是:不妨取简单化的办法,就是,“海南:个人外币存款”。这种以冒号连接两组词汇的标题法,在西方报刊上较为常见,例如海湾战争中,不少报纸直接用

大字标明“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之类,颇有可取之处。在国内,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这种办法常用于字幕标题新华社通稿近来也偶有使用,我认为是可以做得得体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