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养花》概述(连载)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5-05 发布于北京

第一章概

我国人民栽培花卉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园”、“圃”等记载。《周礼·天官·大宰》中还有“园圃,毓(育)草木”的记载。《诗经》、《礼记》、《山海经》、《尚书》等古书中,对花卉就已有了生动的描述。据《西京杂记》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梅花品种就有几十种了。到了唐代,诗文中就有了“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的描写。说明当时就已经有了花市,有了以花谋生的人。宋朝苏东坡有这样的名句:“花落花开不间断,春去秋来不相关”。明朝郑板桥写道:“春兰去了夏兰开,几回拔去几回栽”。这说明当时人民栽花已很普遍。清朝诗人屈大钧的《广东新语》中有:“珠浦之人,以珠为饭;花用之人,以花作衣”的记载。由此可见,我国花卉真不愧为“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

我国的花卉资源极其丰富。重要花卉杜鹃,世界上有800种,而我国即有650种;木兰科世界总数是90种,我国即有73种;二者均占世界总数的81%。还有山茶、丁香、报春花等,占世界同类总数的79%至86%。我国的花卉,还形成了独特的产区。如沈阳、辽阳的大丽花,山东荷泽的牡丹,安徽歙县的梅花,云南的杜鹃、山茶,四川峨眉山的珙桐、报春花、贝母,福建的兰草、水仙,广东的大红花,台湾的蝴蝶花等。真是繁花似锦,琳琅满目,白的如玉,红的似火,芬芳扑鼻,婀娜多姿。我们美丽的祖国真不愧称为世界花园。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来花卉都很著名。特别是鄢陵县的腊梅,无论品种、栽培技术、造型等都别具一格,有“鄢陵腊梅冠天下”之誉。牡丹在唐时盛行于长安,宋时盛行于洛阳,而今洛阳牡丹亦相当驰名。此外,安阳的桂花,开封的菊花,郑州的月季、柑桔、佛手等也很有名。

花卉的主要功能是:第一,可供观赏,其观赏价值高于任何植物。花卉以其特有的花形、花色、花香而深为人们所喜爱。如金桔、佛手、红枫、变叶木等。地栽花卉,可用于公园、庭院的花坛、花带种植。盆栽花卉,可用于会场、客房、书室、餐厅、住宅的布置。鲜花可用作切花、扎花、花篮及花束。第二,花卉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调剂生活,增添家庭乐趣。第三,花卉能美化环境,绿化庭院,给人们以精神上的爽快。第四,花卉能防止环境污染,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

花卉的经济价值很高,许多花卉可作药材,如牡丹、芍药、木槿、凤仙、鸡冠花等,它们的根、花、籽可以入药;有的花卉可提炼香精,如白兰、茉莉、月季、栀子、香叶天竺葵的花或叶;有的花卉可做食品的原料、制酒、窨茶,如桂花、玫瑰等;花卉还为艺术家提供美术作品绘画素材,工业品、艺术品所用的图案;花卉还可以出口,换取外汇,支援我国经济建设。

因此,在人民生活中日益需要花卉科学知识的今天,广泛搜集资料,认真总结经验,进行技术交流,发展这门科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花卉的分类


我国花卉的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根据这两类花卉的生态习性和栽培条件,又可将它们分为露地花卉、温室花卉和水生花卉。

草本花卉:其茎部尚未木质化,是草质的,柔软,如凤仙花、三色堇、金盏花、芍药等。

木本花卉:其茎部木质化,坚硬,如月季、榆叶梅,碧桃等。

草本花卉按其生长发育周期,又可分为一年生草花、二年生草花、多年生草花。

一年生草花:当年春季播种,秋季开花、结实、死亡。此类多为短日照花卉。如一串红、鸡冠花、百日草、凤仙花等。

二年生草花:秋季播种,到第二年春夏季开花、结实、死亡。此类多为长日照花卉,如三色堇、金鱼草、石竹、金盏花等。

多年生草花:此类多为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类。

宿根花卉:耐寒性较强,能在露地越冬。冬天它的地上部分茎叶枯凋,而其地下根部每到春天便发芽生长,这样能连续生长多年,如、等。地上部分叶能保持年常绿,如麦冬等,称常绿宿根花卉。

球根花卉:多花卉中,一具有地块根、根茎、鳞茎等,其地下部分发育肥大,成块状或球状。每年冬天,其地上部分枯死,但地下的球茎、块根、根茎、鳞茎仍有生命,可以挖掘贮藏起来,第二年春天再栽植,仍能发芽生长、开花。如唐莒蒲、美人蕉、大理花等。

木本花卉:根据其形态,可分为乔木花卉、灌木花卉和藤本花卉。

乔木花卉:有明显的主干,而且高大,如桂花、广玉兰等。

灌木花卉:没有明显的主干,矮小,枝条成丛生状态,如月季、牡丹、栀子、腊梅等。

藤本花卉:枝干长而细弱不能直立,向上生长,必须缠绕或攀援它物才能伸向空中,如爬墙虎、紫藤、凌霄、木香等。

木本花卉根据冬天落叶与否,又可分为常绿花木类和落叶花木类。

常绿花木类:冬天不落叶,一年四季常青。

落叶花木类:每年冬天落叶,到第二年春天发芽、生长新枝。

花卉按其观赏性,可分为观花类、观果类、观叶类。观花类:以观赏花色、花形、花香为主,如月季、牡丹、菊花等。

观果类:以观赏果实为主,如柑桔、佛手、南天竹、石榴等。

观叶类:以观赏叶色、叶形为主,如文竹、铁树、变叶木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