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2年四川省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 古诗词鉴赏(答案+解析)
2023-05-05 | 阅:  转:  |  分享 
  
专题07 古诗词鉴赏(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黄庭坚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
风花草香。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选自《全宋词》)1.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
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中国#@^教~&育出版网]2.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
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答案】1.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www.@zz^st%e#p.com~]2.本词中
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解析】[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和作者心
理的分析。[中国^&教育出%~版网]本词的下阕抒情含蓄委婉。“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意思是:美好的江
山好像在那儿等着我似的,这种感觉大概只有陶潜能理解吧。想要问我到底去何方,你随之而来,自然就知道了。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
,表明自己对自由惬意的田园生活的渴慕之情;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向往到宁静美好的山水田园中,享
受自由安适的归隐生活之意,意味无穷。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诗词内容理解。本词上阕,描述了渔翁的生活。“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
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意思是:烟雨迷蒙的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惊破他的好梦。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闲适、安逸的生活真是情意绵长。可见本词的“渔翁”是生活悠闲自得的隐居者。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
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这两句运用典故,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
,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礓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
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因此,“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志不在鱼,而在于政治追求,是想在国家大事方面有所作为的人。(2
022·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www.z#&zste^p~.co@m]观书(明)于谦①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②寻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注]①于谦,
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B
.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
实衬虚,虚实结合,用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
。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4.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赏析。[来~源#:中国教育
&出^版网@]【答案】3.C4.示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运用比喻修辞,书本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
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活水随流随处满
,东风花柳逐时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句,用典,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
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解析】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尾联是用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反衬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
C错误,选C。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答题思路:选择诗句,赏析其中两种不同修辞。示例:“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运用了夸张的
修辞,“三千字”是夸张,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这两句诗使
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金鞍玉勒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运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以“金鞍玉勒寻芳
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事,
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202
2·四川自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来源:#zzstep.com@^%]朝饥示子聿①陆游水云深处小茅茨②,
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③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④,欲将衣钵付吾儿。【注】①子聿:
陆游的儿子。②茅茨:茅屋。③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④强项:刚强,不肯低头。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来源
:%zzste&p.co~m#]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和食不果腹的窘况,“惯”字表明忍饥挨饿已成常态。B.颔联告诫儿子,读书治
学要禁得起外界事物的干扰,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C.颈联感叹生逢昭代,岁月虚度,诗人因此心生愧疾,感到死后也无颜见祖先。D.这首诗
是作者写给儿子子聿的诗,全诗谈治学,论诗歌,说希望,明白如话。[中@#国教育出~&版网]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
句简要分析。[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答案】5.C6.告诫儿子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
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及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解析】5.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C.颈联“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的意思是:“我”虽然生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虚度了几十年,但死后见到先人还是有话可说的,“我”对得起他们。实际上就是诗人教育儿子要树
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据此可知选项“诗人因此心生愧疾,感到死后也无颜见祖先”说法有误;[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故选C。6.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颔联“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其意为,求学之心不被外物
动摇,学习时不受外物干扰,才能学有所获、学出大成。这是告诉儿子,“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来源
:中~@国教育&出%版网]颈联“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指作者生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却一生“虚过”,可庆幸的是,地下可以无
愧面对双亲。说明诗人性格刚直,光明磊落,没有做有损人格愧对父母的事,教示儿子也要如此,要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来#源:中^&
@国教育出版网]“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说明作者已经活到了八十多岁,还性格刚直,不屈从于他人,不改变自己的意志,不放弃
自己的理想。但是,“我”老了,不能再报效祖国了。“我”是想把“我”的思想,“我”的学问传授给你啊!据此概括诗人的情感。7.(202
2·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描写的季节最接近的一项是(?)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
夜雨涨秋池。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有学生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来&%源~^:@中教网]【答案】(1)C(2)合适,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友人
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可以作为毕业季的赠诗送给同学,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1)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本诗所写的时间是暮春时节。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写的是初夏季;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
夜雨涨秋池”写的是秋季;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写的是暮春季;[来源%@:中#教&^网]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梨花开”写的是冬季;故选C。(2)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答。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同时也抒发了对友人劝勉和宽慰之情。因此
是可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以此来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据此理解作答。[中%国教育出&版网#~](2022·四川宜宾·中
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乙】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8.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
在表现山变化之形。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
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9.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www.z%#z&ste@p.com]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D.甲乙两诗都侧重
咏物寓理。【答案】8.D9.D【解析】8.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D.甲诗《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的意
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表达的是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
精神。因此D项“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表述不正确;故选D。9.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艺术手法的辨析。甲诗《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
鸡鸣见日升”,描绘了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巧妙地虚写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是本诗的点睛之笔,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警示后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有放眼大局、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因此本诗侧重
咏物寓理;[来%#&源@:中教网]乙诗《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的是庐山
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
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
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因此
本诗也是侧重咏物寓理;[来源:中%教~^网#@]故选D。(2022·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中
国#&教育出版网@~]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唤渠③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中国&教%育出版#网@]“秧根未牢莳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注】①兜鉴: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胛:肩胛。③渠:他。④莳未匝
:插秧没有完成。[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诗连用“抛”“接”“拔”
“插”四个动词,描绘了紧张的劳动场面。B.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C.雨中抢插秧苗
的生活画面,既表现插秧的繁忙,又突出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D.诗歌内容朴实,语言通俗,平白如话,撷取农村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又逼
真。11.《唐宋诗》中评价本诗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中@~国&教育出#版网]【答案】10.B[来&
~源:中教%网#]11.诗歌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①描写一家老小冒雨插秧的日常劳动场景,分工合作,秩序井然,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②运
用口语,语言浅白流畅,生活气息浓郁。【解析】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中^&%#国教育@出版网]B.“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意思是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写出了春雨之密、之急、之大,以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
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此选项中“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
’的厌恶”说法错误;故选B。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
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意思是种田的农
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这四句写
出了一家老小冒雨插秧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分工明确,秩序井然,显得活
泼而富有情趣。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
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这两句极富生活的气息,运用口语,用生动朴实的语言
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爱惜劳动成果的农人形象。(2022·四川·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侍御赴安西①
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②。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③燕支④北,秦城太白东⑤。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注】①安西;即安西都
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②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③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④燕支:山名,在今甘肃。⑤太白东:指秦岭
太白峰以东的长安。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来^%源:中教网#~]A.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
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B.“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C.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
,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D.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13.请结合全诗,说说颔联的“一
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答案】12.B13.参考示例:“一杯”中饱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
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解析】1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行子对飞蓬
”的意思是: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以“飞蓬”喻“行子”,表现的是“行子”的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英姿。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所表达
出“漂泊无定之感”的意义不相同。故选B。1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中%国教&育^出版@网]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
写作背景看,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天,当时高适正想到军中去展示才能,求取功名,恰逢朋友先走这条道路,有说不出的羡慕之情,于
是写下了这首送别诗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写友人将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和祝福
;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离别的酒中。这“一杯”送别酒中,既包含着对饱含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的“
万里”征途的担心;既有对友人能实现理想的祝愿;更有对友人“功名”早立的期望。据此理解概括作答。14.(2022·四川南充·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
都寂,但余钟磬音。(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反衬
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B.颔联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C.颈联“空
人心”对应上句“悦鸟性”,点出如此空灵纯净的世界可以净化心灵,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禅意。D.这首诗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
平易中进入胜景,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取胜。(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
A(2)示例:尾联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如答成“以动衬静”亦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回应着大
自然的寂寞无语(意对即可)。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意对即可)。【解析】(1)A.“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有错。首联写诗人
漫步山林,进入古寺。首句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与写作手法。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正是因为
大自然如此寂静,才能听到钟磬之音,因此运用了“以声称静”的表现手法。联系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意思是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
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由此得出正是大自然景象的空灵与纯净,让人世俗的想法全然消失,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
。(2022·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居竹轩元?倪瓒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
垂阴欲覆邻。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15.请简要赏析第二联中“侵”“覆”两字的妙处。16.
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现了屋主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5.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和生机勃
勃,传达出作者对竹林的喜爱之情。16.全诗营造一种清新淡雅,生趣盎然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解析
】15.考查词句赏析。第二联大意为:台阶前的竹林迸发出竹笋,侵占了阶前的小路。细雨过后,竹子垂下绿阴,想要覆盖住邻家。“侵”“覆”
运用拟人的说法,把竹笋长到小径上和绿阴覆盖了邻家说成是竹子有意识的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
屋边竹林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恬静淡雅的生活志趣。16.第一问:考查赏析诗中氛围。首联点明自己结茅的地点,引出屋旁的竹林。“如云”
表现了竹林的繁茂。第二联紧扣“阶前”与“雨后”两个细节,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表现竹林的勃勃生机。第三联转而描写动物,黄鹂自语,白
鹤傍人。末段议论,直接点明了作者高洁的志趣。竹林茂密成阴,竹笋生机勃勃,黄鹂鸣叫可人,白鹤傍人而不飞,渲染了一派宁静祥和,富有生趣
的氛围。第二问:考查赏析作者感情。尾联“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悟。“静者”指诗人自己,“忘声色”是说完
全忘记了凡尘俗世的喧嚷。“未觉贫”直接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人生情趣。故本诗表现了屋主人对繁华世俗的摒弃,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安贫乐
道的高洁志趣。(2022·四川达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
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乙】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
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②试新茶③。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
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
采的茶,即明前茶。17.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18.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
一项是(?)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B.【乙
】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
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
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答案】17.示例:举目四望,山林间到处是一片秋色,远处的山野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
显得萧瑟。18.B【解析】17.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
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
要把夕阳斜照、秋景萧瑟的景象描绘出来。示例: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
的暮光。18.此题考查诗歌赏析。B. “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表述有误,首句的意思是: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
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春未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并没有比喻,题干表述有误。故选B。[来#源:~%中教^网]19. (20
22·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小题。【甲】春水杜甫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来源:#中教
&网%~]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乙】游南斋[来源:%中&教网~^]韦应物[www.%@z&zste^
#p.com]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高林晚露清,红药无人摘。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1)甲诗用一“没”
一“ ”来写春汛之猛;乙诗则通过春水、高林、“ ”等意象,抒写春日出游的感慨。 (2)甲乙两诗都写了“春水”,但借此表达的感情大不
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动;红药?(晚露、荒冈、筠等)。(2)甲诗将三月的春潮比作桃花浪“,面对“没沙尾”“动柴门
”的蓬勃春水,诗人“垂芳饵”“灌小园”,以乐写乐,抒发了诗人自得其乐的轻松愉快;乙诗则写诗人春日出游,池边虽有鸣叫佳禽,可一池春水
却没有一丝儿烟气,诗人由乐生哀,用春水的沉滞来抒写内心的淡淡愁绪。【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春水》是杜甫晚年寓居成
都草堂时的作品,成都春汛,溪水猛涨,“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桃花浪”即桃花汛、桃花水,首联描写春江水涨。“朝来没沙尾,碧色动
柴门”意思是:早上起来一看,溪水已经淹没了沙滩的边缘,甚至淹到了草堂的木柴门边,江水不断涌现,柴木门在水中的倒影不断变换,好像是水
在推动柴门。“没”“动”两个字,写春汛之猛;《游南斋》作者韦应物,诗风恬淡高远,抒写了春日出游的感慨。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
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结合诗歌内容,池上佳禽发出动听的叫声,僧斋整日都非常的幽寂。夜晚时分,高高的山林里露水清冷,红药静静生长着无人来采摘。池中春水不生烟,荒冈所呈现出的阴影遮蔽了岩石。不应每天早晚都在这游历,实在是成了白白浪费时间的人。乙诗选取了春水、高林.红药晚露、荒冈、筠等意象。 (2)本题考直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结合诗歌内容可知,甲乙两诗都写了“春水”,杜甫面对春汛,并没有和常人一样担忧,反而是泰然处之。“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水都涨到柴门了,诗人看成是老朋友拜访。“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水涨了,自然有鱼,钓鱼需要接线,那就续接垂钓,同时还可以趁着水涨,用竹筒接在水车上浇灌菜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由于诗人钓鱼浇菜,因而溪水中引来了无数的飞鸟,争相洗浴鸣叫,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因而抒发了是一种平淡闲适的心情。乙诗写诗人春日出游,“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池边虽有佳禽鸣叫,僧斋每日还是一片寂静,可见一池春水却没有一丝儿烟气。“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池中春水不生烟,荒冈所呈现出的阴影遮蔽了岩石,表现春水的沉滞。“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意思是,不应每天早晚都在这游历,实在是成了白白浪费时间的人。诗人由乐生哀,抒发内心的淡淡愁绪。【点评】诗词赏析方法:1.从作者入手,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献花(0)
+1
(本文系紫佑妍岚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