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成都武侯祠最有价值。因为这是中国唯一的一处君臣合祀祠庙;这里有中国唯一评价诸葛亮功绩的唐代“三绝碑”。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之谊,即使千年之后仍然是“人生若只如初见”那样美好!只是觉得这句诗读来颇有苍凉之感。 三绝碑的最后绝文 ![]() 欧阳修的《集古录》认为,“后汉以后始有碑文”。但是汉末三国曹魏时期是主张薄葬的,碑文内容凡是歌功颂德的文章均不允许出现,曹植为此毁去很多碑碣,实在是不可取的。 碑碣在唐代才开始注重装饰的华丽,因为这时国家财力雄厚,厚葬之风盛行,国家规定,五品以上可以用螭首龟趺之碑,可以高达七尺。碑首左右各刻二龙或三龙,互相盘结,后爪向上翘举,中有宝珠,中间留出圭形之额,用作额文题字。碑身就很简约了,仅有花草纹或者飞天像,尽可能多的留下铭文位置。 碑文内容就是铭记功勳,传之后世。大唐一朝书法家很多,除了纸质书法,为重要的碑碣写碑文,也是很繁忙的。唐初的书法大家有虞世南,欧阳询等,中唐有李邕、张旭、贺知章等,晚唐有柳公权,成都武侯祠的“三绝碑”是其哥柳公绰所书,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与其弟的书法风格挺秀丰润基本一致。 我查了一下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时候留下的碑碣,除了武侯祠这一通,没有发现第二通。 文章的内容是元和四年(公元809)时任宰相的裴垍撰文。裴垍是一个勇于革新财税制度的官员,刚登基四年的皇帝李纯这一年正式下旨实施这项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裴垍对君臣和谐关系也是有感而发,洋洋洒洒写下这篇千古景仰的碑文。 非常遗憾的是,裴垍写了文章后的第二年即唐宪宗元和五年(810),不幸中风,无法总理朝政,改任兵部尚书。于次年去世。 所以成都武侯祠“三绝碑”的文章是“绝笔”,因为世上再无裴垍了!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临沂)人。诸葛亮的成名,得益于《三国演义》民间意味的浓厚,他的身上汇聚了几百年来民间文人的情感汇集,同时,也塑造了民间百姓的大众心理。 名气与关羽并驾齐驱的诸葛亮,不同于关羽的地方在于,他是性格的胜利。而诸葛亮成为圣人的地方在于他是智力的胜利。 武侯祠与刘备的祠庙互相结合,“武侯祠庙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咏怀古迹》)这种形制始于明代,清代继承。今天的规模是清初康熙年间重建奠定的。 这种形制全国独一无二,这是民间底层文人有意改写帝王与文人之间的主仆关系和以超越的想象力颠覆固有的权力关系与等级制度。 千年以来,不少地方都建立过祭祀他的祠庙,成都武侯祠是保存至今的规模较大的一座。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占地五十六亩,翠柏红墙,修竹万竿。 扬名天下的一副对联 ![]() 武侯祠究竟最早的建设年代已经不可考,根据诗人杜甫关于这座祠堂多次描写的诗句中,可以认为早在距今1262年前就存在了,存在于杜诗:“忆咋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古柏行》) 刘备殿位于二门,后面就是诸葛亮殿。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高达三米,殿堂两侧廊房分列文武官员着色泥塑各十四尊。值得注意的是,武将以赵云为首。另置的偏殿,东为关羽父子和周仓。(古代的客位以东方为尊)西为张飞祖孙三代。 诸葛亮殿是以殿宇为主体的四合建筑结构,东为书房,西为客室敞厅。厅外走廊,连结偶有涟漪的荷花池。 ![]() 出殿向西,过小桥,荷花楼,穿过绿竹红墙夹道,尽头就是刘备墓,墓中埋葬刘备和甘、吴二夫人。 武侯祠里到处都是匾额楹联,当然,最有名的是清人赵藩撰写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结束语 成都武侯祠于1958年3月7日迎来毛主席的视察,这是武侯祠最幸福的时刻,主席观看了唐“三绝碑”、每个房间的楹联,尤其是诸葛亮殿的赵藩所撰“攻心”对联,观看了独具特色的泥塑像后,又来到惠陵享殿,看了石刻和对联后,毛主席高兴的接见了游客群众,欢乐气氛至今令蓉城人民难以忘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