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的淮安区这两年在搞西门大街区域的老城改造工程,曾经的城墙西门“庆成门”遗址被发掘出来,引得路过的人们驻足观看。 ![]() 考古发掘中的庆成门遗址 淮安曾经有着“三联城”之称的独特形制的城墙。所谓“三联城”即老城、新城、夹城,三城城墙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老城在南边,建造时间最早,可能比淮安区的前身山阳县建县时间还要早,距今要有1700多年历史了。新城是元末张士诚的部将史文炳负责建造,位置在北边。在新老二城之间,东西各有一道城墙将新老二城的北墙和南墙连接起来,此即为夹城。夹城,顾名思义,就是夹在新老二城之间的城。夹城建造于明嘉靖年间,目的是为了增强新老二城的防御能力,抵御倭寇袭击。 ![]() 明代淮安抗倭英雄沈坤府 自从嘉靖年间夹城建造好之后,淮安古城城墙就一直以“三联城”的形式存在着,直到1958年因为城市建设要求拆除城墙为止。在该地的地标建筑镇淮楼上有一幅清末的地图,可以看到曾经淮安“三联城”的城墙走向。 ![]() 山阳郡城(淮安府城)简介及清末地图 庆成门在城西,是老城四门之一的西门,紧靠着古运河。站在运河堤岸向下俯视,可见遗址面积很大。没去具体测量,目测长宽都能有三五十米。 ![]() 庆成门遗址 一座城门为什么面积这么大呢?因为淮安曾经是府城,明清时期又是漕运重镇,中央政府设漕运总督一职驻扎在此,城市等级高。所以城门建造也很讲究,包含庆成门在内的老城四座城门都是有瓮城的。 庆成门高大雄伟,据说在运河西岸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1940年代张爱萍将军在淮安时拍摄过很多关于淮安城景物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就是庆成门的。所以我们今天还能有幸一观其风采。 ![]() 庆成门(1940年代) 1940年代,我国还处在抗战时期,历经岁月的流逝,战争的破坏,当时的城墙已经有些破败了,但依然可以看到连绵的雉堞,雄伟的城楼。 据记载,南京城在清末的时候,城墙损毁严重,当时的两江总督决定重修城墙,并且重建城楼。但当时因为经济条件限制,不得不降低城楼的规制去重建。权衡再三,最终决定,除中华门外的其他十二座城门的城楼全部按照淮安府城城楼的样式去建造。能被南京模仿说明淮安的城楼规制远超一般的府县,这样新建的城楼虽不及之前,但也勉强配得上南京的城墙。 清末南京重建的这十二座城楼中保存至今的就只有神策门城楼了,观南京神策门城楼即可知淮安庆成门城楼的大小高低。 ![]() 南京神策门(和平门) 靠近了看,遗址现在发掘出来的夯土层下有城砖,方形石块。中间的夯土层估计是城楼的地基,边上的夯土层应该是城楼外墙,夯土旁的砖头,应该就是城墙的外包砖了。 ![]() 庆成门遗址(西北向东南俯视) ![]() 庆成门遗址(夯土及城砖) ![]() 庆成门遗址(北向南俯视) 看这些城砖的颜色不同,大小不一,分布的位置也不在同一土层中,这很有可能就是不同朝代的产物。当地文保部门最新发掘结果指出城墙遗址已发掘出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的地层及城墙构件。 ![]() 庆成门瓮城步道 这条青砖和石板铺就而成的道路,南北走向,按史料记载,是从瓮城城门通向主城城门的路。南北向的路在瓮城中间的位置左转向东铺设,直通主城门。 穿过主城门就是西门大街,康熙皇帝当年南巡路过淮安就是从这条道进的城,周恩来总理当年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也是从这条道出的城。 ![]() 庆成门遗址(东南角) 在遗址东南角这边有一截残留的城墙,我们可以看到城砖垒砌的时候从下往上是逐层向内位移收紧的,底部最宽,越往高越窄。下宽上窄的造型能保证城墙稳固。 城墙的南边是文渠,往东看,渠水流入城中,会在城中曲折蜿蜒形成水网,方便城中百姓生活以及雨水排泄。往西,是一座石闸,名叫矶心闸,就是在这里引古运河水进文渠的,所以这里是文渠的源头。 ![]() 矶心闸 靠近矶心闸,发现闸门是由至少三块条石拼合而成(水下部分可能还有条石)。条石侧边有凸起,刚好可以卡在闸门石柱的凹槽里。到底这三块条石是通过铆钉连在一起形成整块石闸板,通过铰盘绳索提拉升降来控制水流的大小;还是条石彼此独立,通过单独增减条石的方法来控制水流的大小,从外观不太看的出来,这需要等负责考古发掘的工作人员给我们答案了。 可能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这几块条石似乎已经已经和凹槽连在一起不能移动。河水不停向东流入城中,汩汩作响。 ![]() 矶心闸文渠源头 ![]() 矶心闸闸门条石 ![]() 矶心闸湍急的河水 矶心闸地处城西,城墙在这里经过的时候,会开一个形似城门的口子,所以此处也称西水关。在遗址旁介绍淮安运河的历史墙上有一副画,画中有一部分画的就是庆成门和西水关,非常的直观。 ![]() 淮安古城西门和西水关 还有个有趣的事情,因为小说家施耐庵晚年曾在淮安城西门(即庆成门)附近的大香渠巷隐居创作《水浒传》,所以有人就牵强附会的说《水浒传》中西门庆的名字是由此而来。其实这二者之间并无关联,因为淮安城西门在明代的时候叫“望云门”,到了清代才更名为“庆成门”的。所以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有可能知道“望云”,至于“庆成”是完全不可能知道了。 ![]() 施耐庵著书处 除了西边庆成门遗址外,在淮安城的东南边也有一处古城墙遗址。 ![]() 魁星门 这座名为魁星门的城门,有很多人误以为就是城墙遗址。其实这座城门历史上并不存在,此处原来只有城墙,城门是最近这些年为配合古城墙遗址景区开发新建的。城门虽是新开,但城门的南边复建的巽关却是真实存在的。 ![]() 巽关 巽关得名应该是因为此水关所处的位置在城的东南方向,正好对应八卦中的巽位。此处水关到底是仅仅为了城中文渠水系流通而开凿,还是兼有完善风水的目的不得而知,还期待专家研究解答。 为什么会怀疑是为了完善风水而建?因为就在此处不远的地方有座龙光阁就是为了顺风水而建。龙光阁上供奉的是主管文运科举的魁星,据说自从龙光阁建好之后,原本多年科举不第的淮安学子们又开始陆续有人金榜题名了。 对了,上面说的那座新建的魁星门正与此阁相对,估计正是因此而命名。 ![]() 龙光阁 说了那么多,东南边城墙的遗址在哪里呢?在魁星门的北边,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可以通向一座高岗,高岗向北一直延伸四百多米,这高岗就是淮安城墙东南段的一部分墙体,这就是城墙遗址。 ![]() 东南段城墙遗址 城墙的外包砖早已在1958年拆除,现只剩夯土墙体。拆除的城砖据说是被碾碎用于铺设新建环城马路。这实在可惜。 ![]() 东南段城墙遗址 荒废的城墙上花草树木恣意生长,根茎趴着地面蜿蜒向四面八方。 ![]() 东南段古城墙遗址 也有高耸入云的松树,个个身姿挺拔,桀骜不驯。松枝松叶在空中交叉,虽然有些稀疏,但也能挡住一些酷热的阳光。 ![]() 东南段古城墙遗址 城墙下面还有一条水沟,走向和城墙一致,不知道当初是不是和城墙一起开凿的。 ![]() 东南段古城墙遗址 继续往前,看到这石台阶的时候,就走到城墙的尽头了。 淮安的城墙历史悠久,也因高大雄伟被多位文人墨客吟咏过,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白居易。他来淮安后,写了一首诗赠与他的好友,当时在楚州(淮安唐宋时期名楚州)任刺史的郭行余。诗的首句就写道“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可见大诗人也是对淮安城墙的高大雄伟表示欣赏认可。 又过了500多年,明代黑衣宰相姚广孝路过淮安,他对淮安城的壮美景象也是赞不绝口,写出了那首淮安人都熟悉的《淮安揽古》 襟吴带楚客多游, 壮丽东南第一州。 屏列江山随地转, 练铺淮水际天浮。 城头鼓动惊乌鹊, 坝口帆开起白鸥。 胯下英雄今不见, 淡烟斜日使人愁。 从此“壮丽东南第一州”就成了淮安人最愿意听到的赞美之词。我想,能让姚广孝心绪波动的,除了一生曲折,让人惋惜的胯下英雄韩信,除了波澜壮阔的千里长淮,肯定也少不了高大雄伟的淮安城墙。 希望淮安城墙遗址能尽早完成考古发掘,让我们能近距离的欣赏触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