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园5

 momo666 2023-05-05 发布于辽宁

孩子所在幼儿园开幼小衔接的课程介绍说明的家长会,一方面是给家长说一下5-6岁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需要注意什么,一方面也是给幼儿园做做广告。

我听的过程还是受益良多。

基于园长的讲授,记录重点如下,主要展示孩子在5-6岁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和教育理念,具体课程我觉得有推广的成分,就不做展示了:

5-6岁是学龄前即将进入小学的一个关键的衔接期。

每年我们在建华都要开这样的课程说明会,我也每年都会被家长问:你们学前班能识多少字?学汉语拼音吗?加减法能算到多少?要背多少唐诗?

但很少有家长问“社会往”,我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被培养吗?他有没有抗挫折能力?他遇到挑战的时候能不能去接受挑战?很少有人关心这些,为什么?我想可能和教育内卷有关系,因为你看前面的这些问题都跟考试有关系。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关注考试和成绩那些表面东西,但是我们忽略了,学业成绩背后不只是汉语拼音和认识多少字,对吧?

所以如果你只关心这些的话,我认为大家都进入了一个幼小衔接的误区,就误以为学会汉语拼音就幼小衔接了,学会3000个汉字我就完全衔接了,这是错误的,为什么说是错误的呢?

我们就来看孩子的年龄特点,他是在他的年龄特征的限定下去认识世界和建构他的能力的,你不能违背这种科学规律,就像你不能违背他三岁的时候就要黏着你,他三岁的时候是会从父母的身上来获得安全和归属,你这个时候会把他扔出去住校去,你自力更生?显然是不切实际对吧?

所以我们必须要来了解一下,到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点是哪些。

首先说思维,我们知道思维影响他的学业成绩,比如说他的深度思考的能力,他接受数学的复杂的符号学习,都和他的思维的深刻性,包括他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有关系。

5~6岁的孩子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萌芽和转换的过程,从哪些能表现出来?你发现他们喜欢下棋了。有家庭去去跟孩子玩下棋的游戏吗?所有的棋类游戏都需要他的抽象思维的支持,比如说下象棋对弈,我走了这一步他会怎么样?我如果把这个子放在这里的话,我会产生什么后果,这是推理能力对吧?因为它不是现实的一个苹果和一个白菜的问题了,为什么孩子能够去在5~6岁的时候学会下棋,甚至是和你去对弈,甚至输了也不放弃,爸爸再来一盘,这都是因为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形成了。

所以5~6岁的时候,我们是建议家庭开展下棋的活动,开展一些能支持他进行抽象的想象,能进行一些逻辑推理的活动。

这一阶段的孩子还表现出好学、好问,是因为他们的思维的水平在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表面现象的问题,他们喜欢的追根溯源,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时候5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兴趣开始从身体活动的动作愉悦上去,表现在追求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当他赢了你一盘棋的时候,你发现他特别高兴,对吧?因为他的智力有了挑战性,他觉得他闯过了难关,他认为他很厉害,这个时候他会为自己在智力上的深度学习,智力上的这种挑战性学习而感到愉悦,这就是5~6岁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你给块糖,就很开心对吧?

所以5~6岁的孩子实际上是喜欢学习的,喜欢学习的,不是我们认为说孩子就是喜欢玩,你看玩起来没个够,他也许是在玩中去学习一些技能和方式,因此5~6岁的孩子,他们的学习的坚持性变长,这就像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我们看小班15分钟,中班会到达25分钟,但是学前,我们给孩子提供的集体教学活动一般都有30分钟,要求他要坚持30分钟。

我们在未来的幼小衔接期的课程的设计,也会去遵循儿童的这样的一个发展的规律,设计符合他们思维和智力发展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

幼儿园5-6岁幼小衔接阶段教育重点讲解 图1

幼儿园5-6岁幼小衔接阶段教育重点讲解 图1

其次,这个时候的孩子们会经历一些敏感期,就像刚才有说发现他对书写和符号感兴趣,你会慢慢发现他喜欢写自己的名字,对吗?写完自己的名字,他还会去写一些看起来你觉得这也不是个字,你好像也不认识感觉跟天书似的,其实是进入了他对书写有了一个强烈的意愿,因此这个时间是我们培养儿童对数学,对文字,对书写的一些符号学习的一个关键期,就建立他对今后进入小学开始符号化学习的一个兴趣,进入了数理逻辑敏感区,对数的序列概念,还有概念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强烈的兴趣,还有会进入一个社会性兴趣的敏感期,喜欢遵守和建立规则,愿意合作了。

你会发现在三岁左右的时候合作很难,经常在一起抢玩具,对吗?常常发生冲突,而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有意愿去合作,因为他们已经能够体会合作玩也许能玩得更好,我们俩换换这个玩具。

你会发现在5~6岁孩子的社会往行为中会出现的一种互惠性行为,你不让我玩,我有巧克力,要不给你块巧克力,能不能让我玩一会儿,你才发现他们不再是抢了,也不再是打一架算是完事儿,而是开始出现了他们能够理解的那种社会往的规则,出现一些良好的社会性互动。

而在这种社会性互动中逐渐的建立了规则,并且愿意遵守规则,所以5~6岁的时间段是纪律与规则形成的最佳时期。

因此我们进入学前班以后也会强调纪律规则,比如说不打断别人的说话,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你玩过的玩具和书要整理到原来的地方等等,这些规则的建立也是他们进入小学学习的基础。

这个时候孩子们还会进入一个啊收集期,他们会喜欢大自然的一切东西。你会发现如果你带孩子出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一会口袋里装块石头,一会弄个小树枝,一会不知道从哪捡了个羽毛,一搞不懂他要弄这一堆东西嘛?其实我们是鼓励孩子,我们也希望家庭能认同孩子的这种行为,因为事实上他所收集的那些东西,就是对他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一种好奇和探索。

还会进入延续交往敏感期,就是他们会结束那种一对一交往。你会发现他们进入了三四人一组的交往期,在情感上有了更多的依赖和沟通,甚至会说我的好朋友今天怎么怎么怎么样,我生谁谁谁的气了,我再也不跟他玩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就是他的情感依赖开始从家庭的重心向同伴向外社会转移。

那么在入学成熟水平方面,我们有一些准备孩子需要进入的小学这样的一个正规教育的时候,因为它的空间模式、教育模式,甚至是政策导向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会从哪些方面来衡量他的入学成熟水平?就是说哪些水平是属于成熟状态,哪些水平属于发展迟缓或者是准备不足?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对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课题研究,列举了8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个方面叫视知觉,就是你的视觉辨别能力,比如说同样是读书,可能有的孩子读就翻画,翻完了就完了,有的孩子就读,他就发现这个图里边所画的信息和下一个信息的关系是什么?他发现这个故事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或者说他认为在这个里边是有他自己的理解,所以说我们就会把它称之为是知觉转化能力。

比如说它会影响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观察能力等等,还有听知觉,其实提到听知觉大家会比较陌生,说是听觉吗?但是听知觉和听觉不是一个概念,比如说听力有很多孩子听力没毛病,比如说你到医院去测查听力没问题,但是他就是听课效率低,有这样的孩子他也坐这听,他也不别的,但是老师讲完了让他做这个题,他就是不会有的。

家长会怀疑说他为什么是不是智力有问题,其实他可能智力没有问题,他可能听到的这些信息并没有在他的头脑中转化成为一种他理解的能力。我这样说能理解他没有理解,虽然他听到了,所以我们可以把听知觉理解为是一种听觉理解的能力,这个能力特别重要,但恰恰特别被忽视。因为聆听的能力从5~6岁开始培养就已经晚了,所以我们在跟这边的老师,我们在沟通课程的时候就反复强调,一定要注重儿童的聆听能力,从三岁开始的培养他得会听,能听能够理解才能建立他听知觉的水平,才能保证他未来进入小学以后,他能有效的进行听课。

理解老师讲的是什么问题,所以视知觉和听知觉是儿童在他进入小学以后非常重要的两个感知,觉得能力不仅是我们在课程中要重视的,我想也是我们在家庭一定要重视。

运动能力大家可能好理解不展开讲了,因为运动是智力促进的保障,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意识,并不是说运动能力只和健康有关系,说你锻炼身体别生病,这当然是最基础的,但是在8岁以前的运动能力是促进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因为它会促进神经的发育。

神经系统比如说爬它是要促进前庭神经的,对吗?比如说平衡,比如说这种高跳跃,还有手臂的悬垂,它都促进它的感觉统合神经的发展,因此要重视运动能力,他对于未来的学习是有着积极的大脑发育是有积极的意义。

还有就是知觉转换指的是听觉、动觉、视觉这三个能力互相之间的转换能力。

比如说孩子是不是能顺利地把动作信息转化为语言和文字,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就能力比较强,比如他今天做了一个什么事情,他回到家里以后能描述得很清楚,说爸爸我今天了个什么事情,我要怎么怎么样,谁怎么样,我因为什么所以怎么样,他这个逻辑讲讲得很清楚,但有的孩子你去问他的时候,他可能心里有,但他表达不出来,我们可能就觉得他在语言转化的能力方面可能要相对弱,而这些会影响他们最终学习中,他们比如说作文能力,应用题的理解能力,以及有深度的这种学习之间的融合能力。

因为虽然说小学是分科教学,但是语文数学、英语语言也好,运动、作文这些知识经验相互其实是有联系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熟悉的那种奥数的题,读懂奥数的题很重要,因为你只有读懂这道题,你才会做这道题。很多孩子是卡在了读懂这道题就没读懂,因为他没有理解这个题让他什么,所以可能解题的过程是错误的,所以并不见得他的智力有问题,而出在了他知觉转换和理解能力上出了问题。

第5个方面就是数学的准备。有的家长说我们家孩子可厉害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全部没有问题,但是分类和排序过关了吗?图形建构、时间、前壁、数字推理和数学感觉发展好了吗?这可能不是大家已经关注到的,因此数学的能力准备方面可能不仅仅是数数,涵盖数数、对应数学关系等一个体系。

第6个方面就是学习品质的准备,那么学习品质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非智力因素,其实很多的智力是遗传的,是有先天因素在里面的,但是研究表明一个孩子的学业成绩只有30%是智力因素决定的。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有很多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他就没考上大学,什么原因?它的非智力因素,就是学习品质可能不好。聪明,但是一有人叫他玩他就跑了,玩上游戏就控制不住,就停不下来,其他的时间都被消耗掉,所以聪明但学业成绩不佳。我们也看到很多的孩子他的资质平平,他不算特聪明,但是这个孩子有那种坚持不放弃,有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有那种遇到困难都能积极的去挑战的品质。这种孩子,他的学业成绩表现很好,所以非智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我们未来接下来的学习中,我认为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还有就是语言的沟通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那么从这8个方面形成了我们的入学成熟水平的指标就说。即使是我们家长,我们要去评判我的孩子有没有准备好上学,可能你要从这8个方面都要去考虑。因此我们如果只关心拼音,只关心数学,显然是不科学。

好,那么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这8个方面是儿童基于他自身发展的需要,那么还有来自社会期许和政策导向,就像每个家庭有自己的意愿,老师也有意愿,你看小学老师每年我们在跟我们的小学老师在做访谈和跟踪调查,他们就说哪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特别的好,你看那个幼儿园小送来的小朋友真的不行,我们这两年不是也在摇号,因为以前建华的小学都是5000个孩子里头选200个孩子,那个孩子是真的好,这几年50%摇号就有那种摇进来的,很多老师摇进来的孩子真的不行,说不行,什么不行呢?

我们就认为说你看规则和纪律性差,上课不听讲坐不住,然后问也不说,大家没有好的学习习惯,阅读的基础能力差,交往不会交往。所以你看小学老师的期望是什么?好像也不是咱们家长关心的拼音和数数对吧?我们看我们家庭期望是什么?不要生病,人家说学业成绩要优秀,然后家长就希望考试,反正我一直认为三年级以前不能低于95分,三年级以前孩子要低于95分,他一定是有某些地方落下了,因为什么三年级以前都是基础知识,咱们在家教的那点东西,咱们在幼儿园准备那点东西足够他考95分了。

三年级以后,因为有了应用题,有了作文,那个时候可能孩子的学业成绩开始出现一些分化,但是三年级以前学业成绩要保持优秀,还有要能完成作业,其实完成作业什么这些你的学习习惯,你到底是先玩还是先作业?

其实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可是孩子他真的要去慢慢地体会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你认为业是重要的事情,我那个时候就认为玩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等到他一年级进入二年级,他发现他要完不成作业,他确实会有困难,比如说第二天他会被老师留下来,老师甚至给他布置了更多的作业,有一次他被罚让他扫全班的教室,他承担了几次后果以后,他发现我觉得不行,还是先业,他可能要有时间来体会学业成绩跟他自己的生活的关系怎么处理。

所以你看家庭和小学老师我们的期望,还有国家的政策导向,比如说我们的《3~6岁儿童发展指南》(见附件)。指南还是借鉴了美国发布的早期儿童发展的指标,比如说倡导终身学习,倡导幼儿学习的整体性,倡导儿童的学习方法,尊重个体差异,重视学习品质,尤其是提出了学习品质,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进步。

其实我就在想为什么国家从政策导向方面提出这样的方向,我认为跟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时代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有关系,我们太需要创造性人才了。

我们现在的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去培养有创造性的这样人格特征的人才,如果这个孩子他的学习品质比较差,他不善于合作,他只积累了内容,不会学习的话,我们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力,有创新能力,善于合作创作的能力的,所以我想这可能是以我们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其实抛开整个时代的发展,基于我们每个家庭,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能认识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竞争的社会,对吧?

幼儿园5-6岁幼小衔接阶段教育重点讲解 图2

幼儿园5-6岁幼小衔接阶段教育重点讲解 图2

你看现在博士都去我们学校的小学当老师了,大家想以前整个也许考一个博士,那一定是稀缺资源,可是你看现在硕士博士都到小学中学当老师,现在本科也只能来建华体系那个幼儿园当老师,你想进入中小学都是不大可能的,硕士想进入中学也不大可能,你看咱们现在建华小学这里是公办学校,现在这儿的老师基本上是一色的博士中学,没有硕士进,除非你是特级教师,为什么?因为人才大批的培养,人才竞争的激烈会变得越来越大,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我想应该是具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

好,为什么要跟大家这个概念?因为在接下来的5~6岁,我们提供的衔接的课程和我们的方式需要跟家长达成一个共识,就是你要认同我们在这样的理念下建构的课程对吗?为什么要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因为没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也许你就会就像我们刚刚开始在衔接课程的时候,家长就会认为汉语拼音最重要,天天都得学,别的不干也得先学汉语拼音,汉语拼音要学,但是怎么学,用多长时间来学完它,这可能是有一个策略和技术的。

我们除了汉语拼音以外,我认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我想刚才我讲的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入学成熟水平的要求,来自家庭和小学老师的期望以及国家整体的政策导向,构成了我们在学前衔接课程的理论依据,其实也是形成我们这样的一个课程理念。

首先儿童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进入小学只不过是孩子们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个阶段,就在又一个人生经历的开始,没有那么害怕,没有那么说,我要把一辈子的事都在这一年给他准备完,我才放心,没有必要啊没有必要。

你要看到衔接是个渐进的过程,它是一个缓慢的变化的过程,不是今天和明天的过程,它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其次衔接它是一个双向的衔接,衔接不是为了我在幼儿园走的时候我能表现出一个什么样,所以我觉得现在我非常反对很多校外园外的培训机构,他们的那种做法,因为为了取悦家长,背规背三字经,背多少首唐诗,然后让孩子表演给家长看。

很多家长掉到这个坑里一看,好我的孩子好厉害,背后有多少东西,但是储存的那些东西真的有用吗?我觉得也会误导,这些东西说实话到三年级马上就不够用了,最多也用个一年级,所以我们希望家长能够意识到衔接是双向衔接,你要衔接的是能力,5岁这一年和进入小学的一年级,我们都称之为衔接期,在这两年里完成衔接,就好了,不要单纯的希望孩子在幼儿园的大班要完成全部的衔接,这本身是不切实际,也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

比如说拼音幼儿园要学一点,用游戏的方式,用这个有趣味性的故事的形态来给孩子学习一点,到了小学一年级他还会学他要巩固进行练习,然后用这两年把拼音的任务结束就ok了,要用这两年来完成,所以我们可能并不能单纯的希望说要在大班这一年追求它全部完成。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要能明确我们要衔接什么,一定不是只是知识经验,我们要衔接的应该有5个方面,1个是心理角色的过度,我要上学,我渴望长大,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毕业了,说妈我不想上学,我还想留在幼儿园,那一定是幼儿园的失败。因为你没有建立了孩子们积极的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的心理环境。

第二个方面是社会角色的过渡,比如说喜欢交往会交往,能适应新环境,孩子如果上小学一年级还哭,一定是咱们在社会性准备方面没有准备好。我们在进入幼儿园,比如说三岁左右,当他们刚刚来幼儿园,他们会哭,会抱着你不撒手,他们是正常的啊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要度过一个焦虑期,要从家庭角色进入社会节奏,完成一个过渡。

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把他送到学校里,他还在小学门口抱着你的腿哭,一定是社会性没有发展好。当然要意识到我们一定是这个方面没有培养好,他们对新的环境没有充满了向往和渴望,而是充满了恐惧,这一定是我们没有培养好。

其次是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的过渡,比如说抽象的符号化学习的能力要有了,上课的学习品质要培养好。

还有就是学习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对时间管理的习惯等等。

我们既然要在这5个方面都要有过渡和准备,我们的课程也要据此来准备去帮助孩子们完成这5个方面的衔接和任务。因此衔接是为了能迎接具有创造性的、挑战性的未来,不仅仅是小学一年级,还有上中学上高中,甚至把人生更长的终身发展。

因此幼小衔接看似是为了上小学一年级,但不能仅仅是为了上小学一年级,所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提法本身就是荒谬。孩子的成长有起跑线吗?如果说五六岁是孩子的起跑线,那三四岁是什么?如果说三四岁是起跑线,他一出生到三四岁之前儿童有没有起跑线?如果真的要给他划定一个起跑线的话,我倒认为是家庭,从他出生的那一刻也许是起跑线,其实那个时候是起跑线也不严格,因为有研究证明出生已经带着你72代之前的基因来到了这个世界,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所以我认为儿童的成长它不是,看谁最快。我认为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路过和他的经历,我们为他究竟提供了什么,是不是能够为他们终身的成长奠定一个积极的意义,所以衔接的意义应该是在于以全面发展来迎接未来,具有终身发展的意义,所以这是我们倡导的课程理念。

我们也会据此理念来设计我们的课程,尽可能的去丰富,去多元去从方式和方法上符合这一个,幼儿年龄段,符合他们即将进入小学的这样的一种需求。

所以我们强调的是我们入学准备,虽然我们要赢得入学,就让孩子们真的有一个好的状态进入小学一年级,但我想一定不仅仅是为了入学,比如说汉语拼音的学习,汉语拼音能不能学,能学,因为我们到6岁的孩子,其实他们很喜欢,他们喜欢一些符号这些,但是你一定不能把小学一年级的方法拿来学习。

如果我们把小学一年级老师的方法拿来学习的话,上了一年级怎么办?重复的东西再嚼一遍,孩子立刻就会觉得无趣无趣,他们会干什么?他们就会玩,小朋友有的是办法上课做小动作,对吗?不注意听讲,他可能牺牲的就是他学习在课堂上的一些学习的经历,因此我想我们在这个阶段要准备的,不是小学的学习方式,而是为小学接下来的学习方式要准备的一种能力,结果重要,过程啊更重要。

儿童需要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学习的方法,是头脑中建构的思考问题的模式。学习力、创造力才是我们儿童发展的内动力。所以我想我们在接下来的课程的准备的过程中,可能更多的去关注的应该是学习的方式,而不是那个内容,不是说你积累了多少内容,而是他们究竟有没有获得学习的方法,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