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慢病,中医慢慢治,这是大多数民众之认知,也是目前大多数医家之共识。常常有病人在门诊上反映,中药走路宽,但是治病慢;你给我多开几副,让我慢慢在家喝......及此种种。中医固然在慢性病调理上有非常之功,但绝对不是治病慢。明清以后之医家,用药驳杂,剂量轻小,人参杀人无过,黄连救人无功,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兼中药质地每况愈下,越来越难以看到经典中“覆杯而愈”的情况。两汉之前与明清之后,中医发展出现了巨大断层,长此以往,正形成了中医治慢病,中医慢慢治之观念,这个观念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便捷,却为中医临床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笔者以为,中医治病迅捷,调理缓慢。 以经方临床,对症则效若桴鼓,不对症则波澜不兴,这是中医的“实验室实验”,其对象不是小白鼠,而是鲜活的人类个体,有效与无效即可以反向验证,也对医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笔者临床至今,堪堪只算得上妙手偶得之,故每遇典型病历,整理如下: 乙某,女,年过古稀,以脚踝部肿痛2年余就诊。诉两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脚踝部肿痛,余处均无水肿,先后服用利尿药物、活血止痛类药物不效。即不再重视,半年前发脑梗,双下肢行走不利,遂求诊。 时诊,面色萎黄,隐隐青色,语怯声微,舌淡暗,苔白,六部脉沉缓,又细问诊,曰畏寒怕冷,手足冷。右侧脚踝处不红,按之凹陷,诊其寒湿痹证,术附汤加减,处方如下: 白术50g黑附子25g炙甘草25g桂枝18g 炒白芍30g地龙15g川牛膝15g 生姜五片,大枣十二枚 三付,水煎服,日一剂。 三日后复诊,患者诉肿痛大减,走路也轻快了许多,舌淡红,脉沉,守方续服四剂。 后电话回访,肿痛消除,嘱口服金匮肾气丸巩固疗效。 按:白术、附子去寒湿,桂枝、炙甘草强心阳,川牛膝引经,地龙利关节。方义简单明了,效果立竿见影。 一场疫情,中医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中医之浪潮,民众对中医报以更加宽容的姿态,西医院也纷纷开设中医科,国家鼓励基层开设中医馆,中药材市场如火如荼,药材一个个身价倍增,一天一个价,几成乱象,中医隐隐然成为了一种昂贵的治疗方式。吾辈中医学子正裹挟于一场洪大而混乱的中医复兴浪潮中,我们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也幸逢这伟大的盛世,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医者仁心,挥斥方遒!让我们一起迎接这个中医大兴的时代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