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非成败转头空——评《晚清那些人和事》一书

 微观大千世界 2023-05-05 发布于江苏

我先介绍一下该书的基本信息:作者:何晓明,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版次:20131月第1版,开本:16开(亲测长×宽×厚为24×16.5×1.2厘米),页数:275页。适读人群:想了解那段历史的人

本书可用“是非成败转头空”这七字来概括其内容。共26章,讲述了从1840年英国对清政府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时期内出现的名人和大事。可事在人为,论事即论人。乱世之中,人才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博得生前身后名。

无论是因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而被世人骂为“卖国贼”的李鸿章,还是因要“为中国人挣面子”而“连鸦片、辫子、小脚、纳妾等一并护为至宝”的辜鸿铭,抑或是因广东财政告急而奏请朝廷重开被严禁的“闱姓”赌捐的张之洞,都昭示出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人无完人!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机遇虽重要,但只偏爱有准备的人。要想收获,必先付出。黑发求学早,白首方不悔。前些年高唱的“读书无用论”简直就是伪命题。照它这个说法,不读书就有用了?而关于“读书”与“看书”的区别,书中曾国藩的观点,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不过时:

好比富家积财,看书是在外做生意,获得三倍利润,而读书则是在家慎守,不轻易花费;又好比兵家战争,看书是攻城略地,开拓疆土,而读书则是深沟坚壁,守卫营寨。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终将倒。曾国藩深知此理,他“要求孩子们也要有开放的眼光,不仅学习和践行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努力了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他的长子曾纪泽在为他守丧时自学英语,“居然达到能看能说的熟练程度”。

作为官二代,曾纪泽完全可以躺在他老子的功劳簿上混日子,可他没有,这就叫比你厉害的人比你还努力。作者单列一章讲他,绝不是看曾国藩面上,而是身为外交奇才的他“虎口夺食”——代表清政府赴俄谈判,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九城及其周围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不过本事再大,无处施展也白搭。“读书无用论”能大行其道,与当前通过读书出头的机会越来越少有关。可要是不读书,那到手的机会也易溜走。千万不要因上升通道变窄而自暴自弃,否则只会坑了自个儿。自古以来,人才的培、选、任制度的制定并执行最能考验政府的管理智慧。

科举之所以在1905年被清政府废除,是因为它虽“为国家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明清以后,科举制度及其八股取士规则死板僵化、日益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弊端,一直受到有识之士的尖锐批评”。时至今日,又有何制度能完善或取代高考这一选才方式呢?

然而人再厉害,也“终须一个土馒头”,可是有些人却在入土多年后仍不得安宁。李鸿章的遗体于“大跃进”时期“被拖拉机拉着游街示众,毁于烟尘之中”。张之洞的遗体于“文革”时期被“曝尸荒野”,“很快风化,并且不知所终”,直到2004年才被找到。这让他们的后代情何以堪!

说完了人,再来说事。

书中详述火烧圆明园,甲午大海战,武昌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作者视角独特,如“就在英国人和法国人宣扬他们可耻的'胜利’的同时,他们正义的同胞已经开始严厉批判焚毁圆明园这一毁灭人类文明的罪恶暴行”,并例举雨果写给他朋友、参加英法联军的巴雷特大尉的一封信。

之后关于甲午大海战,作者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想躲的一方碰到想打的一方,哪里还躲得成呢?这是清军最大的战略失误,而在战术上,“一开战就陷入失去统一指挥的极端不利局面”。多少忠魂以身殉国,令人泪目。可此前,慈禧竟拿本就不够用的海军军费去修颐和园,可恨!

最搞笑的要数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革命党人逼迫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一事,但正如作者所言,“如此神奇的经历,固然有极大的运气成分,但是毕竟与黎元洪本人良好的素质、能力等个人因素分不开”。黎与袁世凯虽为儿女亲家,可却坚决反对袁称帝,一生“见利不趋,见害不避”。

晚清发生的绝大多数大事都跟慈禧有关。她派遣留学生,搞洋务运动,促维新变法,兴君主立宪,可都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究其原因,主要是她过分恋权,无心改革。她掌权后就一直致力于在重臣间搞权力“平衡术”,以便坐收渔翁之利。革新也好,守旧也罢,皆为巩固手中大权。

同样都是向西方学习,同时期的明治维新却深得民心,使日本由弱转强。我认为其成功的关键是改革的决心强、力度大、范围广。日本虽善于学习,但在全面学习唐朝时却没学全乎,把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中顶重要的“仁”抛之脑后,“南京大屠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讽刺的是,现今日本皇室男性成员取名必带“仁”字,其来源就是儒家的“仁”德。更讽刺的是,现在中国出现一群有组织的“精日”分子,他们极端崇拜日本军国主义并仇恨祖国,在精神上视自己为侵华日军,常在抗日遗址处穿日军军服拍照,真是败类。民族底线,岂容如此践踏?

有鉴于此,中国在2018年4月27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意在加大对“精日”分子的惩处力度。干得好!可跟德国比,中国还是相对宽容不少。要是在德国,你穿着纳粹的衣服去拍个照试试?皮不揭了你的,就等着坐牢吧!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最后说说作者何晓明

一口气读了十几章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查作者的相关信息。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觉得他学识功力深厚,既能融会贯通古今中外,又能客观冷静地评人论事。在谈到李鸿章“卖国”时,他反问:他为什么要“卖国”?“卖国”对他有什么好处?这“国”他“卖”得了吗?问得好!

作者出生于1951年,是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著有《亚圣思辨录》、《中华文化史》、《中国社会史论》及《张之洞评传》等书。B站有他的视频教程——孟子思想研究。他讲课跟写书一样有理有据,若对此课有兴趣,不妨一看。

在本书后记中,作者说他一直想写一部有别于正史或者教科书类别的生动活泼的故事体史书,“在具体的写法上,我的设想是尽量摆脱僵硬古板的论文格式,还原生动活泼的历史场面和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情节绝不编造,议论绝不'戏说’”。他的确做到了“以说书的方式说正史

如果书中能列一章讲讲左宗棠和胡雪岩,那就更好了。他们一个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一个是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二人一起合作,共同为国出力。左曾劝胡即使不为功名,也应多读书,但胡根本听不进去。于胡而言,读书是为明理,而非谋生,那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呢?

    总之,书是好书,值得一读。书里既有忧国忧民,又有祸国殃民;既有为国捐躯,又有苟且偷生;既有惊涛骇浪,又有风平浪静;既有革故鼎新,又有墨守成规。闲品人生五味,淡看世间百态。名利情义如梦散,是非成败转头空。晚清多少人与事,都与后人作谈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