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克友|柴火土灶米饭香

 文乡枞阳 2023-05-05 发布于安徽


一日,友人邀请我到农家乐吃饭,我欣然前往。菜的味道,印象不深。但柴锅煮出的饭,散发一股特有的清香,令我胃口大开。柴锅饭散发出的醇香仿佛一阵风掀开我记忆的门帘,有关老家柴火灶的情景涌上心头。

上世纪前中期,没有液化气,没有煤球炉,农村家庭做饭做菜靠的就是柴火灶。柴火灶灶台一般用土坯垒起来的,高约一米二左右,灶面大小因家庭人口多少不一。灶台台面用石灰浆磨平,先是雪白的,用久后变为灰白。灶上是一大一小两口铁锅,大锅一般做饭用,小锅用来炒菜。灶台上常备油罐、盐罐,灶门前常备火钳、吹火筒。灶台上的灶壁面大多题上“吉星高照”几个字。

 “人间烟火灶台起”,上个世纪的农村,柴火灶是每家每户的标配,家在灶在,家散灶无。一日三餐,从简陋的烟囱里冒出的炊烟,一丝丝,一缕缕,一团团,一簇簇,袅娜在屋顶上,弥漫于村庄上空,成为乡村最朴素的图案,一日三餐的烟火便叠加起乡下人一个个朴实平常日子。

柴火灶的主人一般是家庭妇女。她们丢掉锄头,拿起火钳,在灶台的阵地上敲起锅碗瓢盆交响乐,吟唱油盐柴米的劳作曲。用勤劳节俭清炖出一大家人一日三餐的幸福时光。

 柴火灶的主要功用是煮饭烧菜 ,但它又衍生出许多功能。

老家的柴火灶是取暖器。数九寒冬,风如刀剑,割得人皮肤生疼。衣着单薄的我们一回家便假心假意地帮助母亲捣锅洞。我们坐在灶门前拿起火钳向灶膛里猛塞柴火,不一会,灶膛里腾起了内蓝外红的火焰,火焰快活地跳动着,不时像蛇舌头一样窜出灶门,把锅洞前的小脸烤得发烫,身上直冒汗。那炽热温暖身体,温暖低矮的老屋,空气就像流动的血液,一切都是那么安定和欢畅。

灶台上的几口铁吊罐,不亚于今天的太阳能热水器。吊罐各有分工,有条不紊地为家人服务着。里口的吊罐是烧开水用的,两口锅中间的吊罐是烧热水的。菜熟,饭香,几口吊罐里水咕噜咕噜叫,提醒主人赶快将它们装入水瓶。劳累一天的大人喝喝茶,泡泡脚,洗洗澡,一天的疲劳烟消云散。

一般灶台侧面都有灶洞,这又是节能的烘干机。鞋帮潮了,鞋垫湿了,就将它们统统请进灶洞。灶火的热力穿透灶壁聚集在灶洞里,温水煮青蛙,热火干湿物,只需一个夜晚,潮气顿无,穿上它,又暖又神气,心中的高兴劲儿如同新买了一双鞋。

吸引孩子的是,柴火灶又是美食制作器。那时坐在灶边烧火主要是想吃烧红薯,把红薯直接放在灶里,用柴火灰埋好,不用管它,待饭菜熟了,红薯也就熟了,把埋在上来的柴火灰轻轻去掉,用火钳拿出,放一会儿,冷却,然后轻轻拍打,用嘴吹掉粘在表面的灰尘,吃上一口满嘴生香。

农家买不起鱼肉,但有的是黄豆绿豆。这时将罐请出在罐里放进适量豆子,加入清水,植入灶膛的热柴火灰中,文火慢。第二天早上将罐拿出,揭开盖子,豆香浓郁,凝成一团,直往鼻孔里钻,闻着就能饱胃。

锅巴是柴火灶的杰作。要吃锅巴,在饭煮好后往灶膛里添一把茅草,小火慢热,铁锅里发出滋滋的响声,锅盖周围弥漫出一股锅巴香。每次饭后,大家都抢锅巴吃。米黄的锅巴,那是小孩子最诱人的零食肉汤锅巴,嚼着嚼着,嚼出生活的甜味,咂出家的温馨。


社会的进步,各种先进的炊具五花八门,好用易操作,这是因为遇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感恩的同时,我时常念想起那曾陪伴我生长的柴灶,一想起它,似乎看见那细长吞吐的火苗包裹着我的身体,舔舐我的心灵,暖融融的,亲蜜蜜的,成为我不变的乡愁。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