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34 | 按摩后遗症 | 椎管内血肿

 影像诊断与科研 2023-07-06 发布于广东
朋友们,请留意......

        基本情况
女,42岁,颈部理疗后左上肢麻木6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颈部理疗按摩后左上肢麻木,行走时双下肢无踩棉花感,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促,无头痛头晕,无束胸感,无盗汗,无咳嗽咳痰。于我院就诊。

 专科检查: 正常步态,颈椎生理曲度正常,颈棘突和椎旁无压痛及叩痛,颈部前屈、后伸、及侧屈及旋转活动基本正常。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左侧三角肌、肱二头肌、桡侧伸腕肌、肱三头肌和小指展肌肌力5级,右侧三角肌、肱二头肌、桡侧伸腕肌、肱三头肌和小指展肌肌力5级。双上肢肌肉无萎缩。左上肢皮肤浅感觉减弱,右上肢皮肤浅感觉正常。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正常。双侧霍夫曼征阴性。双侧颈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夹纸试验阴性。

        影像表学现(点击查看大图)
CT检查


MR检查


影像检查
  CT: 颈椎退行性改变,C3/4、C4/5和C5/6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似弧形稍高密度影,C3下缘层面颈髓可疑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待排出血灶,建议结合临床短期复查或MR检查。
MR:1.C3-C4椎体水平后纵韧带与硬膜囊间梭性混杂信号影,考虑硬膜外血肿,相应硬膜囊及脊髓明显受压推移,颈髓未见变性,建议治疗后复查。2.颈椎退行性变;C3/4-C6/7椎间盘膨出,其中C4/5、C5/6椎间盘合并向后突出;C5/6双侧椎间孔变窄,相应神经根受压。
                     疾病介绍
概述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常因认识不足导致误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影响预后,甚至出现永久性神经损害,发病部位以颈、胸椎多见,腰椎罕见。
​形成机制:
自发的:最常见的,特别是在出血性疾病或过度抗凝的情况下;创伤,例如椎骨骨折;医源性,如腰椎穿刺、硬膜外麻醉;脊柱动静脉畸形 或其他血管异常;脊柱肿瘤;怀孕。
发病年龄:幼儿到老年人均可发病,中老年人多见
发病部位:颈胸椎多见,多见于背侧
临床表现:颈胸背部突发疼痛,相应脊髓节段及神经根受压所致的感觉、肌力减退。
影像学表现

形态、范围:脊髓硬膜外血肿可发生在整个脊柱,但最常见于颈胸段,通常位于硬膜囊后方,表现为硬膜外间隙细长形或弧形肿块,范围可达数个椎体,肿块与相邻的骨结构直接相延续,硬膜外脂肪、蛛网膜下隙及脊髓受压。
密度:CT呈较高密度,与硬膜外血肿相似
信号特点
24h内的超急性期血肿T1WI呈低-略高-等的演变,T2WI呈高-高低混杂的演变;
2-7天的急性期血肿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为著,其内可混杂部分高信号;
亚急性期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在急性期后期血肿边缘可出现环形强化
鉴别诊断

其他类型椎管内血肿(硬膜下、蛛网膜下腔、髓内血肿等),脊髓硬膜外脓肿,其他脊髓硬膜外肿块​。

硬膜下血肿​,倒置的奔驰征

治疗和预后

目前仍主张以早期发现、早期手术为主,既往的文献报道,早期手术清除血肿、解除神经压迫有明显的疗效,但外科治疗的时机与预后具明显的相关性,病因与预后也有一定的关系。

文献病例

 66 岁,女性,争吵中出现左侧无力并伴有颈部疼痛。患者在包括颅神经功能在内的其他神经系统检查中均正常。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显示没有出血迹象,因此由于怀疑是急性缺血性中风而给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随后的脑磁共振检查没有发现中风的迹象。我们进行了颈椎CT 以进一步评估颈部疼痛,并诊断出颈椎 硬膜外血肿,急诊行椎板减压术,症状好转4天后出院。

脊髓硬膜外血肿分布于椎体C2-4节段,以左侧血肿较多。A.矢状颈椎CT(箭头)。B.轴位颈椎 CT(箭头)。C.矢状 T2 加权磁共振图像(箭头)。D.矢状颈椎 CT(术后)。CT:计算机断层扫描。

一名 2 岁男孩因发烧、咳嗽、背痛和全身无力伴食欲不振到急诊室就诊。图 1. a)矢状位 T2 MRI 图像显示颈椎硬膜外血肿从 C5 水平延伸至 T8 水平,伴有明显的脊髓压迫;b)矢状位 T2 MRI 图像显示硬膜外血肿复发,从 C6 水平延伸到 T3 水平,伴有明显的脊髓压迫

一名 1 岁半男孩因烦躁和哭闹到急诊室就诊, 2.a)轴位 T2 MRI 显示 C6 水平脊髓硬膜外血肿;b)颈椎硬膜外血肿从 C3 水平延伸至 T3 脊髓受压的矢状 T2 MRI 图像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