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中医的先进性(八)——治疗癌症的秘密(17)

 昵称0UxVb 2023-05-05 发布于浙江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所有哺乳动物(人除外)一生的心跳次数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7.3亿次左右,而人一生的心跳次数约为25亿至30亿次。心脏跳得越快寿命就越短。乌龟是卵生动物,一生的心跳次数约5.6亿次,每分钟的心跳只有6次,其寿命可长达177年(【143】,P141)。

图片

这种有规律性的生命现象不是偶然的,无论传统中医的理论与实践,还是现代生物学研究都证明,大自然生产的药物乃至整个生物系统都遵循着某种统一的设计标准。

● 大自然生产的中药,实际是存在设计标准的

传统中医通过察象就能推断天然动植物的药性,意味着在天然动植物的性状特征与药用功能之间存在着有规律性的对应关系,而这种规律性的对应关系之所以存在,必然是因为生物系统遵循着某种统一的规则和设计标准。倘若不是如此,动植物的性状特征与其功用之间就不可能有规律性的关联,传统中医自然也就不可能察象知药性了。

仔细研读中医药理,可以看出生物系统并不是随意生成的,而是遵循着某种特定的、统一的规律,这些规律已为数千年中医实践所验证,包括阴阳五行标准、功能结构标准、性味归经标准、环境适应标准,这些都在中医的《黄帝内经》和药理药性歌诀中有所描述。

图片

1、阴阳五行标准

根据中医原理,大自然的季节、空间方位、人体的脏腑、情绪、植物的颜色、味道等都与五行有对应的关系。

所谓的五行,是指金、木、火、土五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大自然的五季(春季、夏季、长夏、秋季、冬季)、五方(东、南、中、西、北)、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液(泪、汗、涎、涕、唾)、五情(怒、喜、思、悲、恐)、五华(爪、面、唇、皮毛、发)、食物的五色(绿、红、黄、白、黑)、五味(酸、苦、甜、辛、咸)等,都存在这种五行的对应关系。

《药性总义》曰:“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由于这些对应关系,我们根据植物的颜色、味道就可以对其药性有所认识。看到绿色、酸味的就知道其入肝;看到黄色、甜味的就知道其入脾;看到白色、辛辣的就知道其入肺;看到红色、苦味的就知道其对入心;看到黑色、咸味的就知道其入肾,这是一般的规律。

《草药辩性歌》中云,“黄花散气通积滞,赤花破淤活经络,白花清肺能润燥,紫花祛瘀血中通,红花破积消血肿,蓝花味苦属寒药,红黄酸涩性主温,赤花性温性为热,白花味平降火功”,也是五行标准的应用。

中医药理还有阴阳的辨别标准,主要从味道和气味的雄厚、淡薄作区分,其中味道属阴,气味属阳。《药性总义》有言:“气为阳,味为阴。气厚者阳中之阳,薄着阳中之阴;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厚则泄,薄则通。…,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此阴阳之义也。”

中医察象对阴阳五行标准几乎无处不用。中医有味常用药叫侧柏叶,侧柏是一种喜欢西向生长的松柏树,中医认为西方属金,有肃降之性,故侧柏叶善降气血。对血气过热过燥导致的脱发,中医常加侧柏叶治之。

值得一提的是,阴阳五行的标准,并不只是生物界遵循的规律,而是整个自然界奉行的普遍规律。传统中医与易经有着紧密的关联,而易经就是阴阳五行规律的具体应用。易经高手可以对不同时间、空间的事情进行预测,这些都超出了中医的范畴,也超出了生物系统的范畴。

图片

2、功能结构标准

中医的药理,很大程度就是通过察象解读生物特殊功能设计,达到用其治病的目的。举个例子,中医谓有刺皆消肿。意思是像皂角刺、刺蒺藜、穿破石、仙人掌等带刺生物,皆善于破开淤肿,排出恶浊。对于硬结包肿和癌瘤,用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等清热解毒药有时因药力难以透入包膜而难以奏效,中医就会用一些带刺的药如皂角刺、穿破石、两面针等,帮助药力透入。在传统中医里,皂角刺是治各类恶疮廯毒的要药,其头刺尖锐,能直达病所破坚削积,稍佐行气活血之药就可治疗各类恶疮、湿疹。对于肿瘤,无论性质良恶,皆可应用皂角刺以发挥其消痈肿、破坚积之专长。《本经逢原》谓皂角刺“其性善开泄也”。实践证明把皂角刺加到辩证方中可大大加强治疗各类痈肿包块和肿瘤实证的疗效。

图片

不仅带刺的植物结构有破坚积、善开泄的功能,带刺的动物结构也有类似的功能。例如,满身都是短刺的刺猬皮在中医里又被称为仙人衣,有消肿破积之功。《千金要方》记载,刺猬皮制后研成粉末,以绵裹塞鼻中,可治鼻息肉。

总之,带刺的天然药物都自带能帮助药物透入肿结包块的功能。这是很神奇的,须知病人服下的是药物煎取的汤汁,汤汁本身并不带刺。故而药物的取效不是靠特定的生物结构,而是靠特定结构所对应的特定功能。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不管是什么物种,类似的结构都有着类似的功能。

图片

这种特定的生物结构对应着特定的功能的现象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的规律。中医的《草药辩性歌》有言:“有毛清风止痛痒,有刺凉血解毒功;枝圆行血入内脏,茎方疏散淤滞通;中空能通表里气,软藤横行筋骨中;叶滑黏腻多有毒”、“茎方善发散,骨圆退红肿;叶缺能止痛,蔓藤关节痛;色红主攻淤,色白清肺经;味苦能泻火,味甘可补中;酸敛涩止血,辛散咸润融”。又比如,《药性总义》中有言,“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这些规律,都已被数千年的中医实践所证明。例如中医谓“茎方疏散淤滞通”,民间有味中药叫鬼针草,在许多地方的野地里很容易见到,该植物的茎是方形的,民间用其对治疗高血压有良效,说明其确善于疏散淤滞。

3、性味归经标准

《药性总义》有言,“凡药色青、味酸、气躁、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部分也。”

“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这些文字,清晰地阐述了药物的归经标准,在传统中医的医药实践中这些标准早已得到了普及性的应用。

图片

4、环境适应标准

大自然设计的天然药物,必然体现出与环境的适应性,否则将无法生存而被淘汰。根据这个规律,传统中医可以从药物的生长环境对药性有所推测。一般说来,一种自然疾病不远处通常长着能治愈这种疾病的药材。比如,生长在病菌容易滋生环境的天然药物,通常有抗菌抗病毒的功能。在阴湿之地,人们容易得风寒和皮肤病。有味常用中药叫蛇床子,其生长在阴湿之地,是一种长着羽毛样叶子,开着伞一样花的药草,蛇喜欢盘在其上睡觉而得名。蛇床子气味芬芳燥烈,具辛温苦燥之性,有补肾阳、散风寒、燥湿杀虫的功效。

《草药辩性歌》中有云:“凉利之药生湿地,破积之药产高峰”,即是根据环境来推测药性的规律。天然药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不仅是“物竞天择”的结果,也是生物通过基因表达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见后文)。

有人或许会问,以上都是传统中医识别和使用天然药物的规则规律,怎能肯定天然药物必然遵循这样的设计标准呢?道理很简单,倘若天然药物不是严格遵循这些标准,中医药理早被废弃了,根本不可能流传下来,须知中医的药物辩性原理已经过了数千年数万亿人次的医疗实践验证。

图片

生物界的蛋白质合成遵循着统一的密码规则

根据中医药理,特定的生物结构对应着特定的功能设计,而不同物种之间的类似结构有着类似功能且能相互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所有的生物系统在进行功能模块设计时都遵循着统一的设计标准,就好比我们在工程设计中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标准件一样。这在微观上是可以找到证据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生物界的蛋白质合成遵循统一的密码规则,而蛋白质与生物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几乎所有细胞都要合成与自身结构、功能相适应的各种蛋白质,包括各种酶、运输蛋白、补体蛋白、抗体蛋白、激素蛋白、结构蛋白、营养蛋白等,没有蛋白质更新就没有生命。

图片

各种蛋白质的基本结构都是多肽链,但所含氨基酸数目、各种氨基酸的比例以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尽相同。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氨基酸在蛋白质多肽链中的排列顺序,这个排列顺序决定了肽链的折叠、盘曲方式,即决定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蛋白质的功能与其特异的空间构象有密切关系,而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对其功能和特异的空间构象有决定作用(【98】,P11)。

蛋白质分子的不同主要指一级结构不同,即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这种顺序不是任意的,而与核苷酸排列顺序有关。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实际上是将DNA上的核苷酸顺序语言转换为氨基酸顺序语言的“翻译”过程。

蛋白质合成是氨基酸通过肽链缩合形成多肽链一级结构的过程。合成蛋白质的核苷酸顺序信息是从DNA模板上转录到mRNA分子中,再由tRNA将特定氨基酸运输到蛋白质合成场所——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中,按照mRNA要求“装配”成多肽链。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是20种氨基酸。核苷酸排列顺序与氨基酸间的对应关系称为遗传密码。现代研究表明,自然界各种生物几乎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即所谓的三联体密码。

图片

三联体密码是20世纪生物学界的伟大发现,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就注意到,mRNA仅含有A、U、C、G四种核苷酸,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如果一个或两个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显然不够,若是三个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就有64种组合方式,可以满足20种氨基酸的编码需要。1959年,Nirenberg NW等人利用多聚尿嘧啶为模板,在体外合成了多聚苯丙氨酸,解读出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UUU,首次验证了由三个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的三联体密码猜想。之后,其他氨基酸的密码子也被逐一解读出来,1966年64个密码子的三联体密码被全部破译,Nirenberg NW、Khorana HG、Holly RW三位科学家因此于1968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98】,P202)。

值得一提的是,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氨基酸是由各自特异的tRNA转运到核糖体内的,每一种氨基酸可由2~6种tRNA转运,每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特定的氨基酸,而几乎所有的tRNA结构都十分相似。这说明在蛋白质合成中,不仅密码语言是统一的,配套的基础设施也是标准化的。

图片

考虑到蛋白质合成关系到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同生物的类似结构会有类似功能且能相互影响了。因为采用统一的密码规则,就好比用同一种计算机语言和标准的功能函数库编制软件一样,功能模块是可以共用的。

由此可知,中医所谓的“以形补形”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其暗示了大自然对生物系统有统一的设计标准。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生物的设计标准和药物的设计标准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生物的设计标准即药物的设计标准。因为人体是生物的一种,从微观的角度看,所有的疾病包括癌症都主要是基因表达出了问题(详见后文),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大自然生产的药物和食物可以很好地调节基因表达,这种调节是有规律和规则的,其正在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明,而传统中医就是利用这些规律规则治疗疾病的科学。

图片

● 不符合生物设计标准的药物设计是高风险的

既然生物之间的基因表达可以相互影响并且表现出规律性,是因为生物系统遵循着统一的设计标准,故而那些不符合生物设计标准的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就很难预测,疗效不佳、副作用大和副作用隐蔽自然是普遍的现象,这些已为现代医疗实践所充分证明。

不符合生物设计标准的药物进入人体后,发生免疫系统不能识别而激发免疫反应,酶系统不能匹配而产生代谢问题,都是很常见的。

人体对于不符合生物设计标准的物质,会很自然地作毒物和有害物质处理,从而启动防御性反应,包括肝的解毒、免疫系统攻击等,如此既会增加肝的负担和可能造成药物性肝损伤,也会增加肾的负担和可能产生过敏反应。要知道即便是食品添加剂,不符合生物设计标准也会造成对肝肾的损伤。例如柠檬黄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品,常用作食品添加剂,研究发现喝了含柠檬黄饮料的孩子变得多动,而且血液中的锌含量下降、尿液中锌含量上升(【146】,P29)。我们知道,锌与免疫系统和肝、肾功能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可知肝、肾功能受到了损伤。

图片

那些药物不符合生物设计标准又与人体代谢产物相似的药物,往往会对人体调节产生干扰。这种干扰可能阶段性缓解某些病症,时间长了却难免造成内分泌的紊乱。比较典型的是人工合成的激素,正常情况人体自身分泌的激素半衰期只有几秒至几小时不等,人体激素在流经肝脏时通常会被灭活而失效,而人工合成的类激素药物就不同了,一方面其可能被人体误当作激素而发挥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却不符合生物设计标准而可能缺乏相匹配的酶灭活,如此就可能在人体内积蓄下来干扰内分泌调节。在现代医疗实践中,激素类药物多有见效快的特点,而长期使用却普遍出现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其原因或在于此。

图片

与生物设计标准即便存在微小的偏差,也可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差异。例如,先进的技术分析表明,合成维生素与天然维生素存在差异,尽管可能是非常微小,却会造成副作用和效力上不小的差异。我们知道,从天然食物中摄取维生素通常是没有副作用的,而服用维生素制剂却可能有副作用;天然维生素E比人工合成维生素E相比,在效力上高出36%(【146】,P394)。

更糟糕的是,那些不符合生物设计标准的人工合成药物,我们几乎无法预测其副作用和副作用的持续时间,无法知道为了表面的治疗效果人体所付出的代价。人工合成维生素的副作用,经过了很多年才发现,直到今天也未必全部揭示清楚。那些喝点生姜红糖水就能治愈的小感冒,在服了含有扑热息痛的感冒药后却可能付出了肝损伤甚至生命的代价。仅在英国,每年就有3万人因服用扑热息痛而死在医院(【146】,P35),这样的代价未免太过惨重了。

图片

● 早期的药物开发,是相对有效的拷贝自然法

早期的药物开发,是采取向大自然学习的思路,先是从可以治疗疾病的植物中提取治病的有效成分,再分析、确定该成分的化学结构,然后寻找人工合成的方法。历史上著名的西药吗啡、阿托品、阿司匹林等都是由此开发出来的,实践证明这种作法行之有效且是相当成功的。

天然产物之外的小分子化合物进入临床候选药物的概率非常低(【133】,P22)。天然活性物质中发现的新结构类型,药理筛选的命中率都比合成化合物高。天然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海洋生物和人体内源性活性物质一直是新药的主要来源,资料显示1981~2014年共有1211个小分子药物被批准上市,其中约有65%来源于天然产物或受天然产物的启发而合成的衍生物或类似物,小分子抗肿瘤药物源于天然产物的比例更高达83%。近50年我国自行研发成功的新药90%与天然产物有关(【130】,P77)。全球植物种类据统计有30000~50000种,动物种类更多,每种动植物体内都含有数量可观的生物化合物,但是番茄中就有上万种,天然活性物质的数量是极其庞大的。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如抗生素、维生素、生物碱、甾体激素类等,多半来自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

图片

药物的人工研发和人工生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工研发通常意味着不遵从大自然的生物设计标准,而人工生产如果是对大自然药物的某种模仿,则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相比药物的纯天然生产,生物成分的人工合成可以实现药物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奎宁是1920年以前主要的抗疟药物,最初主要从金鸡纳树中提取,从150吨金鸡纳树皮中只能提取1800千克奎宁。麻黄碱最初来自生物提取,中国是主要原料产地。麻黄可治哮喘的作用被发现后,我国的麻黄出口从1926年的4吨增长到1928年的216吨(【99】,20-22),两年增长了50多倍,直到二战时期麻黄碱被合成,我国麻黄出口才降下来。

生物活性成分的人工合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奎宁在1820年就被分离出来,直到21世纪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合成,经历了长达一个半多世纪的努力(【99】,P18-20)。紫杉醇的人工全合成已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资料显示全世界约有四十多个一流的研究团队从事紫杉醇的全合成研究,但目前的全合成方法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合成过程过于复杂,步骤多达数十步,需要使用昂贵的化学试剂且反应条件极难控制,最终产率不超过2%,不适合工业化生产(【135】,P63-64)。

图片

● 未来的药物开发,应更深入地向大自然学习

纯天然药物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往往令人称奇。例如天然水蛭素不会引起血小板减少,不与血浆蛋白结合,既能抑制血小板凝集与血栓形成,又能活化纤溶系统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且极少出血,抗凝效果可预测,作用时间长。与之相比,临床上同类的抗凝药物肝素只能防止血栓形成,不能溶解血栓,而且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容易造成出血,会与血浆蛋白结合导致抗凝效果难预测,且溶解后的血栓易复发(【121】,P100)。

未来的药物开发,有必要继续坚持向大自然学习的作法和经验,并且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只是瞄准生物产品的主要成分是有不够的。一是单一的化学成分需要在特定的结构里才能发挥特定的功能,破坏了特定的结构,就可能影响功能发挥并带来难以预测的副作用;二是提取主要成分的作法可能丢了重要的配套物质,影响药效的发挥。三是所提取的成分越单纯,制备提取的工艺就可能越复杂,生产成本就越高,可能造成的化学污染也越严重。例如分离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经常用到的铅盐沉淀法就可能导致铅污染。四是高度浓缩的有效成分使得传统中医的药物使用经验(如剂量经验)难以借鉴。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中插入的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中公开的百度图片或以其为基础加工而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