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三希帖”,被涂鸦,被私卖,被暗抢,被抵押的悲国传奇

 历史探奇 2023-05-05 发布于河南

大字全是乾隆的

盛世被涂鸦

位于紫禁城西北面的养心殿是乾隆的起居之所,其西暖阁里有一间小屋,小屋正墙上挂着他为此间小屋命名的御笔——“三希堂”,三希不是他物,正是那三件历经多朝权贵雅士递藏的希世字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乾隆皇帝是一位被极度自信全方位蒙蔽的帝王,他不仅相信大清江山是绝贯古今的天朝上国,他还相信自己是前无古人的十全圣人,在所谓的盛世下,他不仅肆意挥霍着手中的权柄,更肆意涂鸦着内心的风雅,于是我们看到,这三幅稀世字帖上留下了他数量惊人的印章题跋,在这位帝王看来,他赞许谁就等同于他高过谁,当他不厌其烦地在那三幅字帖上留下他墨宝印章的时候,他一定觉得自己的书法与王羲之无二,更甚者,他一定觉得自己是给王羲之的墨宝增色,留下递藏雅记无可厚非,但过渡之后显然就成了意淫涂鸦,今日再看三希帖上乾隆皇帝留下的那些涂鸦之迹,一种盛世下的浮华危机也许就在其中。当一件稀世珍宝最终成为权利者的私藏玩物时,那一切都可能被玩弄,一切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彻底玩完。

这形象干的出来

末世被私卖

当大清国的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后,幽居紫禁城的大清皇室就成了怀抱落地皇冠的丧家之犬,王朝的最后一块禁地既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也是他们痛苦的根源。这个时候,还在紫禁城里的那些珍宝就成了窥觑者的窥觑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最终都将成为无关尊严的私财。

为了维系光鲜的生活,光绪帝的遗妃瑾妃早早地就盯上了三希堂的那三件宝贴。在紫禁城私盗私卖宝物的疯狂岁月里,字帖字画自然是首选。因为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太过显眼,瑾妃一时不敢下手,于是《中秋帖》和《伯远贴》就成了她下手的目标。珍宝在末世朝廷的遗民眼中不再是珍宝,它只是廉价的赃物,只所以廉价那是因为无法公开叫买个好价钱。为了掩人耳目,避招事端,瑾妃将这两件宝物偷偷私卖给了紫禁城附近一家叫品古斋的古董小铺,所卖银两可想而知。就这样,曾经的乾隆至宝就此散落民间,流转于捡漏商人之手。

张大帅不是一般土匪

乱世被暗抢

1928年,当奉系军阀张作霖被迫撤离北京时,他想到了那件《快雪时晴贴》。乱世之中,历朝留存下来的珍宝也是遭难苍生的一部分,越贵重越吸引枪炮。幸运的是,时任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的易培基机智地保住了《快雪时晴贴》,他告诉张作霖,故宫字画全都锁在密室保险柜中,密室保险柜的钥匙分管在冯玉祥等人手里,不凑齐钥匙,密室无法开启。急于撤离的张作霖是个识大体的人,暗抢可以,明夺不行,况且来日方长,于是他暂时放弃索要踏上了那列夺命列车。当皇姑屯一声巨响,张大帅春秋梦碎的时候,《快雪时晴贴》侥幸躲过了葬身火海的命运,它被留在了故宫。

1933年,为了躲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快雪时晴贴》随着故宫众珍宝千里转移四川,国民党退居台湾时,它随同其他故宫宝物一同远离故土,远藏台湾,时至今日,它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远眺着故国彼岸。

海外被抵押

流落民间的《中秋帖》和《远伯贴》最终落入了袁世凯管账先生郭葆昌手中,随后,这两贴跟随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远走到了海外。就像大批流落海外的中华瑰宝一样,此时的两宝贴已成了私人手里的国难财。1949年,两宝贴在台湾浮出水面,但因为未能顺利出手随之又销声匿迹了。1951年,两宝贴又一次付出水面,此时两宝贴已被郭昭俊抵押给了英国银行,而赎回期限就在年底,如若未按期赎回,宝贴将收归英国银行。就像《快雪时晴贴》未遭毁于战火一样幸运,在至关重要的时刻,国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后出资35万重金将两宝贴抢救回了祖国,两宝贴自此回归故宫,成了真正的国家宝藏。

如今,三希帖虽分隔两地,但愿它们从此再无悲国的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