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脸油痘多,湿气重怎么办?一剂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湿气不犯!

 庆哥哥呀 2023-05-06 发布于内蒙古
中医基础理论中,讲人体生病,主要是正邪交争、正不胜邪的结果。那什么是邪呢?古人将邪分为六种,也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其中,湿邪是唯一分内外两因的邪气

天,我们就来着重聊一聊湿邪。

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主要是因为外环境过于潮湿,水湿邪气侵犯体内而引起疾病;内湿是由于自身脾胃运化功能的失衡,体内的津液输布和代谢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并不是人人都需要减肥,但人人都需要祛湿”这句话,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仔细想想,对于南方人来说,并不夸张。因为南方气候多雨,降水量大,特别是春夏之季,梅雨之时,空气湿度一直徘徊在85-95%。

而对于北方人来说,虽然环境相对比较干燥,但是现代饮食比较肥甘厚腻,味蕾感受强烈,因此会刺激机体多饮水,故而产生了内湿

图片

因此,不管南方人北方人,都会收到“湿邪”的困扰。而湿邪的狡黠之处,在于它并不张牙舞爪虚张声势,而是一声不吭入侵你的身体,闷声发大财。
可怕的是,对于这个过程你浑然不知,等你发现时,它已经攻克了你的战略要塞(脾胃),占据了你的广袤国土(五脏六腑),在你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穴位里游荡、侵蚀。
而且湿邪从不孤军奋战,还记得开篇所说的“六邪”吗?各路邪气与它沆瀣一气狼狈为奸,风邪来了,就是风湿,寒邪就位,就是寒湿,火邪驾到,就是湿热......
图片
古代医家中,只有医圣张仲景最懂中国人的“湿气”,他深知:“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侵体,如油入面,因为油一旦和进了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简直是难于登上青天。
张仲景深谙湿邪的本质,经过多年锤炼总结,开出一个方子,石破天惊,成为祛湿方的鼻祖,后世所有的祛湿方,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加减而来。这个犹如盘古开天辟地的方子,就是《苓桂术甘汤》
当时张仲景用这个方子,主要治疗两个疾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组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君臣佐使各占一味。
首先,茯苓是个好东西,有人可能会问:又不是啥名贵药材,能有多好?曾有医家经过考究总结,发现古往今来所有的药方中用的最多的药材,就是茯苓。茯苓是“九大仙草”之一,性平和、不温不燥,不寒不热。
茯苓祛湿是比较温缓的,不像薏苡仁那样猛烈,又全然不像猪苓那样只知道闷头利湿,它在利湿的时候,兼顾了健脾益气,通过补益脾气来辅助利湿,从而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接着我们来看白术,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界“大内高手”般的存在,它有一股很香的气味,它既能像茯苓一样醒脾化湿,也能像苍术一样燥湿健脾,只不过它的药性偏向于往上走,它会把人体内中焦脾胃的水湿进行气化,从而加以利用,变成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津液
图片

然后,就说到了我们这个方子的灵魂所在——桂枝。如果缺了桂枝,这个方子就显得平平无奇了。桂枝温通心阳,当茯苓和白术在人体内满世界游走,驱赶湿邪的时候,就好像人体内起了大雾一样,这时候,桂枝就像冉冉升起的一个太阳,驱散迷雾,也为茯苓和白术指明战斗方向,辅助驱散湿寒之邪,中医药性理论用四个字来形容桂枝,就是“助阳化气”。
最后一味药,炙甘草,这个药的药性众所周知,主要起到一个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的效果。炮制方法,就是在甘草的基础上烤制或者蜜制,去掉了甘草的清热解毒之效,增加了补中益气的效果,在这个千古第一祛湿方中,一来可以调和诸药、二来生津泌液。防止在茯苓和白术强大的利湿燥湿过程中造成津液的大量流失。
图片
总结一下,苓桂术甘汤这个方子中,茯苓利湿,桂枝渗湿、白术燥湿,总体偏温,适合寒湿之人,就是湿气很重,又特别怕冷的人。它能够同时进行心、肺、脾胃的调理,效果非常不错。
所以当今社会的人群中,湿气过重的人,会出现比如满脸油光、痘痘偏多、身体困重乏力、大便黏腻、食欲欠佳、舌湿滑、苔白腻,都是湿气偏重的表现,都可以用它来调理。


又称“免煎颗粒”,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优质中药饮片为原料,采用现代技术提取、浓缩、制粒而成的单味中药颗粒。其性味、功效与原中药饮片一致,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具有无需煎煮、即冲即饮、直接冲服、效果稳定、携带保存方便等优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