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红楼梦》系列之二——命运无常

 陈巽之的图书馆 2023-05-06 发布于陕西

感悟《红楼梦》系列之二——命运无常

文|沐歌

我一直认为,悲剧很难写,一不小心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悲而悲,实则卖惨,自己感动涕零,肝肠寸断,别人读来却是味同嚼蜡。

好的悲剧不是卖惨,就像星爷《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小强段子,实在太过形象生动。私以为好的悲剧是悲悯,《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悲剧。如今,看惯了励志鸡汤,读读《红楼梦》可以有一番别样的人生感悟。

红楼梦的架构是很奇特的,她开篇不讲故事,而是讲了一个神话,一块女娲补天时弃用的顽石,下凡历劫,将所经历的一番人世变幻记录成传,这便是红楼梦的故事了。这个想象真是不得了,在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神话基础上重新敷衍出一段新的神话。

当然,一块顽石是不能写小说的,曹公以顽石自喻,写得是自己半生际遇,故事表面大旨谈情,实则是对人生浮沉命运无常的感悟,寓提醒阅者之意。如果说春秋笔法是微言大义,那么红楼笔法便是魔幻现实主义。

《红楼梦》的开篇很有意思,不像一般小说直接进入主题故事。而是开宗明义,点名主旨。我概括为三点:一是偏离正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 普世的价值观认为,身为男子,应当寒窗苦读求取功名方为正途,可曹公偏偏不齿读书只为功名的做法,称之为沽名钓誉。他早已看透官场的勾心斗角,虚以委蛇,身在官场是不能够做自己的,相反,闺阁之中的女儿反而能保持真我,故天地之钟灵毓秀只钟情女儿。这论调别说是300多年前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就是放在今天,也是足够惊世骇俗。我时常想曹公一定是胸怀磊落,清高自傲,同时又细腻敏感,感情丰沛之人,即便活在现在,也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二是浓厚的道家思想。曹公经历了过山车般的人生,故他对待人世的态度是偏道,偏佛的,不像儒家充斥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曹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繁华美好都是镜花水月,“了悟”是《红楼梦》非常重要的哲学主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另一部西方非常优秀的作品,就是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讲了一个梦想破灭的故事,小说也同样深深烙印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写道:我们便这样扬着帆迂回前进,逆水行舟,而浪潮奔流不息,又不停地将我们推向过去。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是实录其实。曹公点明此书一不讪谤君相,贬人妻女。二非之乎者也,竟说空话,套话,废话。三不穿凿附会,至失其真。曹公不仅指出当时小说创作的弊端——千篇一律,胡编乱造,语言下流,我觉得也是当下很多网络小说的问题,情节狗血,逻辑混乱,价值崩塌,毫无营养。

总而言之,《红楼梦》里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最真实的人性。

讲完小说的缘起,故事正式开讲,但先出场的不是真正的主角们,而是一个暖场人物叫甄士隐,原是位富贵乡绅,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神仙日子。一日,甄士隐看书打瞌睡,做了个梦,梦里正遇见携带顽石也就是通灵宝玉下界历劫的一僧一道,这就引出了绛珠仙草下凡还泪的神话,宝玉黛玉在人间的情感纠葛就是源自这段仙缘,通过甄士隐的梦引出,这样的结构安排实在妙哉。

在梦里甄士隐还见到了通灵宝玉,他是第一个见到通灵宝玉的人。我觉得这既是一个引子,也是一个伏笔,引的是甄士隐后来的了悟,伏的是宝玉最后的出家。

甄士隐的梦里还出现了“太虚幻境”,是掌管天下所有痴男怨女的地方,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还会详细描述。甄士隐没能进入幻境,只是看到了门口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刚想进去,梦就醒了。甄士隐进不去,因为他只是个引路人,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这便是了,真正要探秘太虚幻境的是尚未出场的主人公贾宝玉。

这里还想说说梦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特殊作用。中国传统文学特别爱写梦,也擅长写梦,《牡丹亭》的故事就缘起于杜丽娘的一个春梦,梦作为一种与现实对话的无形媒介,不仅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还能表达一些现实世界中无法明说的警示、启迪,从而升华主题,同时因为梦是虚幻的,所以往往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红楼梦》后面还有好多次写到梦,这种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曹公是一流的。

梦一醒,曹公就安排一僧一道出现在现实里,他们一见到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谐音“真应怜”,不得不提曹公的谐音艺术真是叹为观止,以后会慢慢讲)就大哭道:“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罢,舍我罢。”甄士隐听了当然心中不爽,只当疯话,才不会真把女儿送给他们。

于是,那僧就大笑着念了四句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首诗其实预示了甄英莲的结局,元宵节甄英莲被拐,后被薛蟠强娶为妾(雪谐音薛,雪澌澌指薛蟠糟蹋英莲),改名香菱,故称菱花,受尽折磨而死。她是全书出现的第一个薄命女,虽为小姐,却有命无运。

甄士隐当时自然是听不懂,没想到后来的元宵节,仆人霍启(谐音祸起)抱英莲去看花灯,英莲真就被拐子拐了,接着祸不单行,葫芦庙炸供起火,连累甄宅被焚,甄士隐不得已投靠岳丈,受尽冷言白眼,暮年失女失财,贫病交攻,落魄潦倒,这时又出现一跛足道人,口内唱了一支《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里全是大白话,但大多数人都看不懂,非经一番寒彻骨,哪能放得下名、利、情这些身外之物。我相信即便是甄士隐这样淡泊名利之人,在突逢变故之前听到《好了歌》,也必不能了悟,然此刻的甄士隐,经历了祸福无常,一听便了悟了,于是便随跛足道人隐遁而去,了却了红尘俗世里的一切悲欢离合。

按佛教的说法,跛足道人是甄士隐的渡化人,而《好了歌》正是对《红楼梦》主题的具体化描述,一切美好终须化了。

此外,第一回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便是贾雨村,所谓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贾雨村是作为甄士隐的对立面存在的,一个雄心勃勃,一心求取功名之人,非常符合儒家道统的一个形象,曹公开头写他,用的是对比的手法(曹公极其擅长对比,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成对出现的,如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写贾雨村与甄家丫鬟娇杏的一段缘分,就写得极妙。

娇杏(谐音侥幸),本是甄府里一名普通的丫头,贾雨村落魄之时,甄士隐时常周济他,一日娇杏采花之际偶遇贾雨村,因回头望了贾雨村两眼,贾雨村就上了心,认定对自己有意,后来贾雨村发迹,便娶了娇杏为妾,不出一年就生了儿子,不久正房又死了,娇杏顺利扶正,够侥幸吧。真是就因为在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便实现了阶层跨越。

为什么说这段写得好,因为通过对比突出了命运无常的主题,有的人有命无运,有的人命运两济,人在命运面前是何等渺小。

如此气势恢宏的开篇,如此浪漫精华的文采,真是迫不及待想看第二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