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花出去,不一定是支出

 莫为天下先 2023-05-06 发布于湖南
上周讲了收入,都是和咱打工人息息相关的点,你越了解,公司越不敢剥削你。

链接我放在这里,很感兴趣的自取:《八姐理财课:收入可不只有税后工资》。

收入到手后就两件事,要么花出去了,要么存起来了。


Image


一、支出:花出去

把钱花出去,有三种方式:

固定支出:金额固定、时间固定、不会改变,没有不行;

特定支出:金额和时间也固定,只是这些钱虽然“花了”,但有特定的用途。

生活支出:衣食住行这些日常开支。


1、固定支出

这部分比较简单,主要是居住支出、出行支出和教育支出。

居住支出:包括房租、物业费、取暖费、水电气网等,但是注意还房贷不是居住支出,这个后面单独说。

出行支出:车位费、车险、加油费、保养费等,每月花销也相对固定。

教育支出:学费、培训费等。

固定支出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它可能集中在某一个月,当月压力会很大,不过你可以把这笔费用,分摊到每个月。

比如车险一年6000,可以每个月准备500元,也算是成本分摊吧。


2、特定支出

特定支出,也叫固定用途储蓄。

这样的钱,都有一个共同点:钱好像花出去了,但又好像没花出去。

典型代表就是房贷支出和储蓄险保费支出。


房贷

每个月会偿还房贷,钱给了银行,好像花出去了。

但银行在收到钱的同时,会降低咱们的欠款金额。

所以房贷只是是专款专用,并没有真的被花出去。

严格来讲,每月还款额=利息支出+本金支出。

只有本金能减少负债,利息部分是支出。

会计学上,会把这两部分,做单独处理。

不过,咱自己记账,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

在会计眼里,贷款100万,你的负债就是100万;

但咱们贷款100万,每月要还5千,一共还30年,咱会觉得自己欠了180万。

从准确性来说,会计学处理方式更科学严谨。

但咱就用5千块vs180万,一点毛病也没有。

Image
储蓄险

储蓄险的保费,也不能算作支出。

现在缴纳的保费,将来会以其他形式拿回来,也是专款专用固定用途。

储蓄险的保费,一部分形成了现金价值,另一部分形成了风险保额。

前者是固定用途储蓄,后者是支出。

但现金价值会随着时间增加,抵消掉风险保额占用的那部分保费。

咱们普通人记账,同样没必要分得那么细,全部算储蓄就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

储蓄险的保费以后能回来,是储蓄;

保障型保险的保费回不来,所以是支出。

提到储蓄险,我多啰嗦一句:由于行业变动,大批储蓄险近期会集体消失。我最中意的金满意足多多版也就到明天,后天周六就买不到了。它能在锁定终身利率的同时,保持流动性,关键还刚性兑付。戳这里了解详情:金满意足多多版 ,或文末二维码找八姐。


3、生活支出

生活支出,就是茶米油盐这些,必须从记账开始,没有捷径。

记账的意义在于,让你真正了解你的钱都花到哪里了。

记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流水账阶段。

第二阶段:预算约束消费阶段。

第三阶段:花钱有形,记账于无形。

关于记账,之前有详细详细分享过,感兴趣的戳这里《手把手教你记账


提到生活支出,可以分享一个小妙招:

信用卡最长有五十多天的免息期,咱可以先花银行的钱,自己的钱放在活期理财里赚收益。

但是,一定注意,不要分期、不要最低还款、不要欠钱不还。


二、结余:存起来

结余是一切理财的基础。

具体的理财方式、活期、国债、基金、股票、保险我们后面单独讲。

关于结余,我就想再啰嗦两件事情:

第一,收入-结余=支出,而不是收入-支出等于结余。

没钱可以不花,但不能不攒钱,顺序不能颠倒。

第二,结余率不能低于30%。

挣1万,最多可以花7千,剩下3千必须攒下。


上周有小伙伴问我,结余率红线30%是怎么算出来的?

我想说,这个数字不是我算出来的。

之前我说过,人的一生几乎都是收支不平衡的,大致可以参考这个草帽图。

Image
经济学家,经过大量数据回测:

只有当我们结余率超过30%时,图中棕色盈余部分的面积,才能弥补60-终身期间的收不抵支。

从而实现一生的收支平衡。

这也正是,我们理财的意义。


每次理财课后,我都会在群里和大家交流下当天的内容,入群找八姐。

下周四我们聊社保,也是打工人居家必备技能,等你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