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药材】:一种药用昆虫叫“地牯牛”,治疗结石疗效“牛”!

 阿圣_ 2023-05-06 发布于重庆

图片

农村沙土里,有一种昆虫,药用价值相当了不起,售价高达两万块钱一斤,还是蚂蚁的终极杀手。这种用昆虫名叫“地牯牛”。

“地牯牛”也叫“倒鳖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筑巢时,会在沙土上留下一个个小沙斗,每一个漏斗状的巢穴下面,都藏着一个鲜活的小生命。这些小沙斗就是它们挖出的一个个陷阱,等到一些小昆虫不慎掉入其中时,潜伏在里面里“地牯牛”便伸出细钳子般的上颚,将小虫子拖入巢穴内吃掉。

我们老家,叫“地牯牛”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掰坞子”。我小时候,经常会在带沙质土壤的墙根和野外看到这种“地牯牛”挖出来的小窝窝,密密麻麻的,就会找来一根芦箕梗在这些小窝窝里划圆圈般转动,划着划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地牯牛”便不由自主的呈现在面前。画着画着,嘴里还念叨着流传很广的童谣:掰坞仔,打开门来;姐姐挑的油来嘞。

图片

图片

2008年11月摄于夷陵岽的“掰坞仔”

我国中医的药用昆虫达300种之多。

最常见的蚂蚁、蜜蜂、蟑螂、蜣螂、蝉壳、斑蝥、螳螂、家蚕、斑蝥、九香虫、土元、苍蝇等昆虫都可入药。

但是,所谓最贵的应该是稀少的,冬虫夏草这类应该可以入围了,其他的还有一些蜘蛛的毒液了,因为可以用来做血清还有其他一些蝎子的毒液也算昂贵的,你应该可以理解这个意思啦。

其实,很多人对这种药用昆虫都不陌生,似曾相识。想想,在乡村老土屋的墙根下的灰土里,这种叫“地牯牛”的小虫子,这种虫子藏在墙根的灰土里。

图片5月15日在金盘黄田岩老祠堂阶檐上拍摄的“掰坞仔”

如果蹲下身子,就会发现干灰土里一个个的小窝,小窝中会有一个小东西倒退着往土里钻,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地牯牛”。我们老家人,为什么叫“地牯牛”为“掰坞子”,来由有待查考,反正大家都这样叫,不足为奇。

“地牯牛”,中药名。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分布于华南、西南、台湾、四川等地。具有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之功效。常用于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敛。

“地牯牛”成虫与幼虫都是肉食性,以其它昆虫为食,幼虫生活在干燥的地表下,在沙质土里造成漏斗状陷阱以用来诱捕猎物。

图片

《全国中草药汇编》一书中这样介绍“地牯牛”,别名:倒推车、倒退牛、地股牛、山老牛、蚁狮、蚁地狱、地拱、沙虱、沙挼子、摇摇锅、砂牛、倒后虫、退退窝窝、啊喽喽……

成虫后叫“蚁蛉”,通体暗灰色或暗褐色,翅透明并密布网状翅脉。头部较小,但一对复眼发达并向两侧突出,口器为咀嚼式,腹部细长。成虫体长2332mm,展翅5267mm,静止状态时,两对翅自胸部背面向体后褶叠呈鱼脊状,覆盖体背直到腹部末端。蚁蛉多属中或大型昆虫,形似蜻蜓。蚁蛉的触角较短,呈棒状,且尖端逐渐膨大并常稍弯,翅脉的翅痣下方均有一狭长的翅室。

图片

“地牯牛”不排便,它没有肛门,这解决了它在沙陷阱里的卫生问题。

蚁狮的作用和功效: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有毒。入膀胱经。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解热镇痉,拔毒去腐消肿。用于高血压病,中风,小儿高热,惊厥,疟疾,腹腔症块,瘰疬结核,泌尿道感染,竹木刺、异物入肉不出,骨折;外用治中耳炎,痈疮,无名肿毒。

治疗高血压、中风、泌尿系结石及胆结石、疟疾、便秘、腹泻及小儿消化不良中耳炎、痈疮及无名肿毒的作用,同时有治疗骨髓炎、脉管炎、部疼痛及肠胃消化不良、平肝息风、解热镇痉、拔毒去腐消肿、治刀伤的功效。

游德福

2022,5,19.

图片

图片

游德福,男性,1958年出生于石芫乡沙洲村。1974年在赣县江口中学高中毕业;1977年去当兵,1983年复员回原籍赣县石芫乡政府工作至2018年退休。
      在部队当过标图员、炊事员、理发员、通讯员、放映员;回地方后历任乡食堂管理员、党政办主任、劳动保障所所长、文化站长等职。1979年尝试写作投稿,常以“乡土作者”自诩,2005年被《赣南日报》评为“关心热爱新闻事业的十佳作者”。现隐居故乡,守家守根守乡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