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承病逝后,傅学正登门拜访说明来意,汪荣华:立即向中央请示

 泊木沐 2023-05-06 发布于辽宁

图丨刘伯承

刘伯承因病离开军事院校

1957年7月3日,刘伯承曾倾注过无数心血的战役系52名学员毕业了。

这批学员中有上将杨得志、李天佑、韩先楚、陈锡联、刘震,中将有秦基伟、刘忠、吴克华、陈先瑞等22人,少将有贺晋年、刘贤权、谢振华等25人,他们在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后,不管是在文化知识、政治理论水平还是军事指挥艺术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成为全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在这批学员毕业后,整个南京军事学院也开始了分校建院的工作。不久后,党中央对刘伯承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安排,任命他为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然而,刘伯承元帅的身体情况,让他难以继续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为此便给毛主席和彭老总写信,请求免任高等军事学院的领导职务:

原来就是残衰多病的身体,勉任6年学术工作,极感吃力。自1953年患虚脱症以来,脑力、眼力、神经和创伤诸多旧病反复纠缠,已经难于看书提笔,休假也多;因而不能时常参加教材编审工作,不能更多参加思想提高工作……据此,请求免任我以高等军事教育这么更重要的新职,并请在移交南京军事学院职务后,乘间疗养一个时期。

图丨刘伯承

面对的刘伯承的这个请求,中共中央军委很快便批准通过了。

9月13日,军事学院召开大会,欢送刘伯承离任,欢迎新任院长廖汉生到职。不过当时令人遗憾的是,刘伯承元帅因身体的缘故,在上海接受治疗未能出席,但大家还是表达了对刘伯承元帅的敬意,为他过去所做的成绩而欢呼。

1959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成立了战略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疗养的刘伯承被任命为组长,徐向前为副组长。从此之后,刘伯承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国防建设事业中。

刘伯承在担任军委战略小组组长期间,所做的一件重要工作便是深入到东北边防一线视察,了解边防建设和战备工作情况。

1964年7月4日,刘伯承带上几名参谋人员制定了为期25天的东北视察工作行程。每到一个地方,刘伯承都要走一走,跟当地领导同志和部队负责人谈谈话,聊聊工作,将自己的想法跟他们说清楚,鼓励他们要好好工作,不能辜负人民的期望。

图丨刘伯承

刘伯承在经过这25天的视察工作后,对于东北边防一线的情况有所了解,这也为日后制定战略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总的来说这次视察工作是成功的,但不幸的是,刘伯承在这次视察工作即将结束时,身体无法支持,不得不返回北京接受治疗。

在之后的岁月中,尽管刘伯承元帅因为病情的缘故,无法再亲临一线工作,但是他依旧关心着国家的国防和军事院校的建设。他将自己多年收藏的军事书籍全都捐献给了军事院校,并对后来者叮嘱道:“你们一定要好好办学,好好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一点也马虎不得!”

党中央对于刘伯承的病情也十分关注,周总理曾多次前往医院,去看望这位老帅。同样,毛主席也因为刘伯承的病情而作过批示,让医护人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位老帅治疗。刘伯承也越来越感到自己力不从心,为了避免影响工作,刘伯承便向党中央提出请求免去自己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职务。

图丨刘伯承

1986年10月7日17时40分,94岁的刘伯承因病逝世,终年94岁!

刘帅的遗嘱

刘伯承元帅在病逝前,曾留下遗言,希望将自己的骨灰撒到自己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正是如此,刘帅的夫人汪荣华便报请党中央批准。党中央在收到这份请求后,便以最快的速度批准通过了。尽管党中央批准同意了,但是有个问题却难倒了汪荣华,那就是:

由谁去撒骨灰、撒到什么地方、怎么撒法,要有个安排。最好找一个有撒骨灰经验的人当参谋,协同他们去完成这不同寻常的任务。

不过正当汪荣华为此而烦恼时,傅学正毛遂自荐,要为刘帅撒骨灰服最后一次务。那么傅学正是何人呢?他又和刘帅一家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图丨刘伯承和陈毅

1976年,刘伯承元帅从医院搬回家中治疗,军委办公厅曾特意交待傅学正等工作人员,要主动关照刘帅治病和生活方面的事务。因医疗需要,每年春季刘帅便需要由城内搬至城外,秋季的时候又从城外搬至城内,每次搬动都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傅学正等工作人员做很多准备。

外加上,每逢过节,组织有关负责同志、劳模代表去探望老帅等等,正是因为如此,傅学正便与刘帅一家很是熟悉。当然,傅学正敢于毛遂自荐,不仅是因为他和刘帅一家熟悉,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定的办理丧事的经验。

从1963年罗荣桓元帅去世参与办理丧事起,傅学正先后参加办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领导同志的丧事达百起之多。当然,傅学正也参与组织过海上、陆地撒骨灰仪式,为此他才会毛遂自荐。

汪荣华在得知傅学正的意见后,很是高兴,为此便立即向中央军委进行了汇报,请求批准。在通过中央军委的批准后,傅学正便成为了领队,协同刘伯承元帅的长子刘太行以及有关方面的同志去执行撒放刘帅骨灰的神圣任务。

图丨刘伯承

1986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刘伯承元帅的追悼大会。10月17日下午,傅学正前去刘帅家中报到。在汪荣华主持下,刘太行三兄妹及有关同志参加,研究了撒骨灰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需要确定是撒骨灰的地点,刘伯承元帅一生南征北战,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还真不少。在经过反复比较后,最终确定下来六个地方:四川泸州、太行山、大别山、淮海战场宿县、南京军事学院旧址、四川省开县赵家场。

在确定下来地点后,汪荣华特意向大家强调,所到之处不要打搅党政机关,沿途不要设灵堂,更不要安排吊唁,也无需搞新闻报道。

傅学正等人根据汪荣华的要求,拟定了实施计划,并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由军委办公厅下达给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成都军区、空军协助执行。

图丨为刘伯承元帅撒放骨灰的专机

追悼会结束后,刘帅的骨灰从人民大会堂移至家中,预先分成6个等份,用红绸布包好放在骨灰盒内,待撒放时掺些鲜花花瓣。

10月21日上午8时30分,在西郊机场举行了隆重地送别刘帅骨灰仪式。中央军委、三总部以及军委在京各大单位负责人都前来为刘帅送行。整个现场气氛低沉,三军将士挥泪默哀致意,向德高望重的老帅行最后的军礼。

9时整,飞机载着三军将士的无限哀思飞离首都,向南京飞去。南京军区早就知道刘帅骨灰部分将要撒在南京的消息,为此早就做好了预案。等飞机抵达南京机场后,军区按照汪荣华的要求,没有大招旗鼓,没有迎接仪式,只有军区司令部管理局的负责人带着两辆小车、两辆面包车过来接。

当天下午,傅学正一行人和南京军区进行沟通,最终确定了刘伯承元帅骨灰撒放处。

10月23日10时整,军区向守志司令、傅奎清政委、前任司令聂凤智、政治委员肖望东等人来了,参加了这次的仪式。在活动结束后,傅学正一行人便乘坐飞机向徐州方向飞去,并顺利地在宿县完成了此行的任务。

图丨傅学正守护在刘伯承元帅骨灰盒遗像前

在这次行动中,最让傅学正印象深刻的便是护送刘帅回太行山。

10月27日,傅学正一行人抵达太行山后,马路两旁站满了迎接的群众,大家纷纷泣不成声,有人大声说道:“刘帅你回来了!我们想念你呀!人民没有忘记你们呀!”

傅学正和刘太行等人见到此景,都泣不成声。刘太行兄妹哭得说不出话来,便让傅学正代他讲几句话。傅学正克制了下自己的情绪,用嘶哑的声音说道:“刘帅回来了,来看望大家了……”

在刘帅撒骨灰的神圣任务圆满完成后,傅学正回想起这些天来的所见所闻,不禁感慨道:“共产党和老百姓的感情真深厚啊!”

刘太行对革命老区的关注

老百姓为何对于刘伯承元帅如此的敬佩?除去他那赫赫战功外,我们也能够从他对子女的教育中可见一二!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刘伯承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哪怕是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如此。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上,刘伯承曾对妻子汪华荣说:

战争年代,我们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现在新中国成立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太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决不能搞特殊,要和百姓大致相同!

图丨刘伯承全家福

对于子女的教育,刘伯承向来讲究言传身教,如果大人自己都做不好,还严格要求孩子去做好,这像什么话?

想当初南京刚刚解放后,刘伯承特意在空闲时间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参观中山陵。结果到了那里一看,中山陵因某种缘故暂不接待参观者,刘太行内心便有些不高兴:“爸爸是市长,跟管理中山陵的干部说一声,不就进去了吗?”

中山陵干部闻讯赶来后,对刘伯承说道:“欢迎首长来参观!”还不等对方再开口,刘伯承直接说道:“谢谢,要按规定办事啊!”说完这句话,刘伯承便带着孩子们转身离开了。在回去的路上,刘伯承看到儿子刘太行有些不高兴,便说道:

爸爸虽然是个高级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去办事,不能搞特殊化。

图丨刘太行

对于孩子读书,刘伯承要求极其严格。在刘太行10岁的时候,学习自觉性比较差,每次放学脑袋里都想着去哪里玩,对学习不怎么上心。刘伯承尽管平时工作繁忙,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从来没有松懈过,在得知刘太行的情况后,刘伯承每天下班都会检查他的作业,并且要求他背一些文章。

正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刘太行一改之前的贪玩,每天都踏踏实实的学习。在刘太行高中的时候,他理科学得不错,但更喜欢文科。某次和父亲谈起了大学想学文科时,刘伯承说了一句令他终生难忘的话:“像你这样的人学文不行,无大才大德啊,我对孩子没有大的要求,还是学技术吧,自己能自立就好。”

刘伯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工科,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刘太行也没有让自己的父亲失望,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从不借用家里的关系,老老实实地空军第二研究所工作。

刘太行在空军第二研究所工作十多年,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他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在1987年,刘太行被调到空军指挥学院任职,一直工作到退休。

刘太行在退休之后,他便非常关注太行革命老区的发展,看看当地百姓的生活情况如何,有什么困难要解决。

图丨刘太行和老区孩子们在一起

在经过一番实地调研后,刘太行发现尽管革命老区相比较战争年代有了极大的改变,百姓的生活也好了起来,但是比那些发达地区还是有所差距,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刘太行便决定给河北涉县木井村办一所希望小学,他自己先拿出了一万块钱,又四处筹款,最终成为为当地创办了一所学校。等到开学的那天,刘太行亲自去看望孩子们,看着孩子们那明亮的双眼,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刘太行内心感触颇多。

每次前往革命老区,刘太行内心都久久无法平静。在他看来,革命老区的老百姓,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现如今他们的生活还很清苦,自己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开国元勋的子女,有责任有义务地帮助他们,为革命老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在之后的岁月中,刘太行积极地为革命老区发声,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革命老区的发展,让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革命老区的发展。

图丨刘太行晚年

正是在刘太行等人士的呼吁下,国家也出台了不少为革命老区发展而扶持的文件和政策。在谈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时,刘太行笑着说:“都是为人民服务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