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王古迹--各地的钱王祠、钱王庙

 闲庭信步59 2023-05-06 发布于浙江

   

杭州钱王祠

杭州钱王祠旧名表忠观,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 年),位于杭州西子湖畔,是后人为纪念吴越国钱王功绩而建造的,供奉吴越国钱氏三世五代国王。900 多年来,历经沧桑,几经毁建,所存八字墙是原建筑仅存遗迹。为挖掘杭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恢复历史文化景观,杭州市政府于钱王祠旧址― 西湖南线柳浪闻莺公园重建这座古祠。

重修的钱王古祠恢复了吴越国钱氏三世五王塑像、功德崇坊、主要殿堂建筑和相应景观,同时在依光堂陈列钱氏相关的史迹,并以声、光、电的高科技手法再现钱王修筑海塘、一箭射潮等历史场景。画面形象生动,使人身临其境、遐想万千。

沿着重建的青石板甬道前行,穿过五道牌坊,甬道尽头树立着一座钱王塑像。他气宇轩昂,一身正气,身披盔甲,怒目前方,使人不得不敬畏三分。钱王塑像不远处是正对山门的两个荷塘,水光粼粼,绿意盎然,给这肃穆之地平添了几分诗意与柔情。荷塘后面是垂柳掩映的“公德崇坊”,轩昂的牌坊与钱王祠的山门遥遥相对。红色的“八字墙”围起的山门显得大气、庄重。山门上的“钱王祠”三个大字映人眼帘。

钱王祠占地11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 平方米。前后三进,巍峨壮观。走进钱王祠,首先看到的是献殿,它全铜铸造,建造大气又不失精巧。在它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碑亭,右边碑文是乾隆帝为该观题写的“忠顺贻麻”四个大字;左边是重建碑记。献殿两侧还有功臣堂,左侧表武功,右侧表文治。堂内的碑文虽已模湖不清,但从那斑驳的碑迹中仍可以感受到这位历史上吴越国的雄才大略及造福百姓的贤明之举。功臣堂内以壁画的形式,线描石刻的手法,展现了西陵大战、擒董昌、大战狼山江、疏浚西湖、筑捍海塘、纳土归宋、陌上花开、兴筑罗城这8 个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钱氏三世五王的文治武功。复建的钱王祠中最恢弘、最有气势的当数正殿---五王殿。殿内陈列三世五王塑像。步人殿堂,位于正中的钱镠像高约5 米,在他周围是钱元灌、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的塑像,栩栩如生。置身其中,肃穆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穿过大殿,揽远堂、怀镇堂,一左一右,遥遥相对。堂内墙上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祠内的一座古戏台,它位于阅礼堂内,每天演出《 钱镠记》和一些越剧、昆剧、评弹等节目,让游客在享受高雅艺术的同时,了解杭州历史,品味吴越文化。

堂外院子里有一口“婆留井”。相传,钱镠出生时因有异像出现,其父以为不祥,欲将他投人井中,而好心的婆婆相劝才挽留了这个小生命,故钱镠小名婆留,后来这口井也就保留到了今天。

临安钱王陵

临安钱王陵园坐落在太庙山南麓(该山古名茅山、安国山,海拔92 米,距杭州市38 公里),为“临安十景”之一:钱王古冢。

旧《临安县志载》 “据安国山右脉,山自天目中支逶迤七十里到九仙、玲珑、葛仙诸山,峻峭奇绝,下十余里,平地隐隐隆隆,至是起顶,有屹然独尊之形。天目左支以余杭为之枕。右支以杭州为之关,苕锦二水合襟于中,而功臣山特来相对,信钱王肇基之地也。中脉为武肃王墓,居民又称太庙山。”

据史载,钱王死于长兴三年(公元932 年)三月二十六日,四月其灵车自杭州抵临安,应顺元年(934 年)正月,在太庙山建墓下葬。墓占地40 亩,左右有青龙、,白虎两小山环抱,墓道两侧有石将军、石翁仲、石羊、石马等。1991 年,政府拨款,重修墓道,并建仿清宫建筑的墓首门楼一座,古墓包也已整修。如今,钱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好的王陵,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钱王陵园规模宏大,坟墓左右有龙虎两山合抱,墓道华表一对,石羊、石马、石虎俱全,石翁仲两对,石将军一对,享堂五楹。钱王陵原有神道,长300 米,宽80 米,现已毁,墓前尚存墓碑一通,上刻“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守尚书令兼中书令吴越国王谥武肃钱王之墓”。重修后的陵区内筑有牌坊、钱王祠、州池、凌烟阁、安国楼等景点。钱王第三十三代孙、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为牌坊惠赠墨宝“钱武肃王陵”;第三十四代孙全国政协副主任钱伟长三度光临钱王陵,欣然为“钱王祠”题额。除此之外,钱王陵还接待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严济慈、陈幕华、钱正英、张震等一大批中央领导和广大海内外钱氏后裔前来观光游览。

临安太庙山的钱王祠是钱王陵墓的附属建筑之一。据《 钱氏家乘》 记载,钱王墓道建筑,历史上屡建屡毁。今存之钱王祠,乃民国八年所建,祠简朴、单巧:前厅三小间,过道二小间,正厅五间,后厢二小间硬山顶小瓦。

嵊州剡源五王庙

嵊州剡源钱氏遗迹五王庙,位于嵊州西白山东麓,石浪山的狮子岩和象鼻山之口上,坐东朝西,是当地为感激钱氏为两浙保境安民所作出的贡献而特建庙奉祀,始建于宋隆兴癸末(1163 年)冬,由钱王八世孙钱宇克承严命,于村左建五王庙,是目前唯一留存的五王庙座。

重修后的剡源五王庙,大门外墙上嵌砌着竖雕五成围绕的“五王庙”三字金色楷书直石匾。三字虽有数百年历史,但字迹清秀、雄浑工整。石匾上端凸塑着振翅飞翔的大蝙蝠,象征着“福星高照”,屏风上有二龙抢珠的琉璃像,两角上蹲着左白象右狮子的石雕像(石雕白象己被窃,代以水泥塑白象),喻示着庙前的南边的象鼻口山(龙头山的别称)和北边石浪山的狮子岩。

大门两旁对联是摹仿清乾隆时大学士刘墉题于杭州表忠观的楹联:“启匣尚存归国诏、解韬时拂射潮弓”十四字,概括忠懿王“纳土归宋”和武肃王“强弩射潮”的两个故事。

大门门框上的对联是“携彤弓射天狼,仗横械钺诛反仄”,篆书颇有古风。大门南边墙下嵌列着嵊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为“五王庙”颁立的文物保护点之石碑。

五王庙坐东朝西正殿三楹,正殿屋脊瓴格中间嵌着“保障江山”四个水泥塑制字,两端倒竖着张开大口衔住脊端的螭吻。大门对面挂着《 五王庙简介》 大幅文字说明的匾额。两边有对联曰:“武足以安民定乱,文足以佐理治邦。”这两句话是唐天复二年,帝封钱镠为越王时,对其的高度评价。

三间大殿正中并肩塑着雄俊宏伟的吴越国五王座像:武肃王像(中),左肩为文穆王、右肩为忠献王,再左为忠逊王,其右为忠懿王。左侧列有武肃王元妃戴氏和吴氏的座像,右侧是迁剡的钱氏后裔添司理参军钱奎、国子助教钱宇之父子两座像,还有两上手捧王印、诏书的内侍,分立两旁,金童玉女侍立在武肃王左右。

正殿中竖悬五成护边的“保障江山”四字凹形直书牌匾,这是依照清圣祖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游杭州表忠观所题的御笔。中间暖宫上的横嵋中则是“三世五王”的横匾。这两块匾题字是由武肃王第三十五世孙、曾任浙江省文化厅长和书法协会会长的钱法成。

大殿前有通道、戏台,左右两庑各三楹,有楼,两庑前各有天井。再往西为前厅,中为大门,两侧有戏房间和厨房,前厅左侧戏房前有一大钟。钟高约3 米,底口直径约1 . 5 米。

长乐钱氏大祠堂

长乐是钱乐后裔在嵊州聚居最多的地方,镇内建有十庵十庙十祠堂。其中最大的是钱氏宗祠,俗称大祠堂(庆系堂),是长乐钱姓人氏为纪念先祖而建。该祠堂建于明崇祯年间,祠内供有武肃王以下历代祖先的神位和画像,有“吴越世家”、“三世五王”等匾额。

长乐镇寨岭头村还有一座钱王庙,是为纪念钱武肃王三世孙忠懿王钱弘俶的建筑。

德清钱氏宗祠

德清县的钱氏家族,是在清代嘉庆年间,从江苏省吴江县一支钱氏族祖(属钱王后裔溧阳庆系,吴江麻溪支第二十六代),迁至德清县新市镇李家园后,发展繁衍起来的。从李家园安家后至第三代时(约清代道光年间),有一分支又从李家园迁出,搬至新市大南栅步云桥南堍西首,后因事业发展在西河口等处建了住宅与栈房,步云桥南堍西首之祖屋由第五代痒周公改为钱氏宗祠。当时全县钱氏宗族,每年两次到祠堂祭祖聚会,宗族人氏故世后皆将灵位设在祠堂。

无锡钱武肃王祠

无锡惠山钱武肃王祠,又称钱王祠,位于惠山横、直街交汇处,南邻寄畅园、北傍惠山寺,是钱镠迁锡裔孙为祭祀先祖钱武肃王所建的宗祠。

该祠始建于明代,后湮。

据清·光绪版《 无锡金匮县志》称:“钱武肃王祠在惠山寺门左,祀唐吴越王镠。雍正中,裔孙奉檄建。”据考奉檄建祠并确定祠址在雍正七年(1729 年)。

至乾隆三年(1738 年)春,举人钱兆凤、钱基等于惠山寺左,利用寄畅园一隅择地兴建,于翌年竣工。为浙江钱氏迁锡后裔各支的共同宗祠,按杭州钱王祠例设神牌219 位,春秋两祭。

道光丙戌(1826 年),钱王祠增建门楼―― 御书楼。

光绪戊戌(1898 年),由钱福炯等扩地重建该祠,占地576 平方米,遂成规模,共有光远楼、见山楼、五王殿等建筑9 处27 楹,收有铣券图、金涂塔等石刻文物及乾隆御赐碑、匾及祭祀礼器。

1925 年1 月27 日晚,钱王祠毁于直奉军阀混战的兵火中。

1928年,钱福炯的双胞胎儿子钱基博、钱孙卿和无锡钱氏湖头支的钱伯奎等,组成“锡山钱王祠复建筹备委员会”,负责钱王祠的重建工作。钱氏后裔集资15418.21 元,经120 天紧张施工,修复了门楼、五王殿(今存)、庆系堂、厢房、厢楼及东、南市房主要建筑共8 处。

建国后,祠堂被分割,改作民居、仓库和饮食店。1999年5月,在寄畅园东南部修复工程中,为保护古迹,园林部门在市政府支持下,迁移了祠内原住户,并斥资进行了抢救性修复。

钱王祠旧建筑现位于锡惠公园的古华山门处,仅存主殿五王殿,它原是祭祀钱氏世祖三世五王的享堂,计80平方米。

翻修后的五王殿保留了三楹、歇山顶、龙吻通花脊,梁枋上保留着当年的独具地方风韵和艺术特色的梁架彩绘,以及原镶嵌于后墙壁内经火毁余生的旧残碑一块。并保存了嵌于殿外院墙内的旧金山石质“钱王祠界”、“钱旧妇祠”界石各一块,又新建附房40 平方米,辟庭院127 平方米,种植胸径25 厘米银杏2 株、桂花树2 株,共耗资24 万元。如今,院落清幽,桂花飘香,南北各设便门可通惠山寺和寄畅园。

北京钱氏宗祠

北京钱氏宗祠位于北京南城崇外原三里河以北、北桥湾街以东的薛家湾胡同。钱氏宗祠雍正二年(1724 年)建立,道光十八年(1839年)重修,已有200多年的光景。

北京钱氏宗祠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约300 平方米,分3 个院落。前院主要为钱氏祠堂,内供钱氏画像、牌位,以及康熙和雍正帝所赐的“保障江山”、“保我子孙”的匾额,还有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等供品。中院为娘娘祠堂,供奉着钱氏夫人的牌位。后院为花园。前两院原供着钱氏祖先的画像、家谱、盔甲和皇帝题写的匾额,因时代久远,世事变迁,几乎都荡然无存,只留下道光十八年重修钱氏宗祠的石碑尚埋在地下。

北京钱氏宗祠门不大,屋顶带脊。门上方墙面上镶有一块石匾,上面雕有“钱氏宗祠”4 个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见。斑驳的木门上有门联一对,字迹已十分模糊,但仍能辨认。上联是:“武肃勋名久”, 下联是;“彭城世泽长”,横批为:“铁券家声”。

据《宸垣识略》记载,“吴越王钱镠祠在芦草园,雍正二年敕封诚应吴越武肃王。其裔孙世章创建西竺庵,在南芦草园。”其中所指的“芦草园”乃是薛家湾的笔误。“其裔孙世章创建西竺庵,在南芦草园。”即今天的南芦草园胡同路南30 号大门内,亦名大西竺庵。

北京的钱氏后裔,是清前期迁徙到薛家湾的,当时仍是殷实人家,至今也仍居于此地。其中最长者为钱氏第33 代孙、已百岁高龄的钱鸿绪,其一生育有6 男6 女,已四世同堂,加上孙辈总共有70 余口,是南城的一个大户人家了。

广东怀集县钱氏宗祠

在被称为“中国燕都”(中国内陆金丝燕唯一繁殖地)的广东怀集县,也有钱氏后裔分布。在诗洞镇万安寨近2000人中,除100多人姓徐外,其他均姓钱。居于此地的钱氏家族自古就是书香门第,文风如斯,又善于经商,出了不少名人和富豪,在当地堪称有钱人家,留下“威水史”。据万安寨《钱氏族谱》记载,该村始祖钱酥为浙江临安钱塘县人,宋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进士,任广东惠州知府,后落户现佛山市三水。明代永乐年间,钱酥后人钱家宝等人从三水迁至怀集。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钱家宝之子钱镠淳迁至诗洞镇万安村,成为该村钱氏始祖。清康熙甲午年(1714 年),钱镠淳后人钱弘济考中举人,后任江西芦陵县正堂(现吉安市)。之后,万安村人才辈出,清道光甲申年(1824 年),钱三才被选为贡生,后任温州儒学正堂,桂平正堂,至今钱氏宗祠大门旁仍有3 块帏杆石,其中一块就是钱三才当年所立,上书“道光甲申年考选岁贡生钱三才立”。另两块帏杆石由于字迹模糊,很难分辩所书文字。

海盐钱王古迹

钱镠与海盐

钱镠与海盐有很深渊缘,年轻时钱镠奔走于临安与海盐之间贩盐为生,时间长达6 年,其结交的不少海盐盐民随其出生入死,成为吴越国开国功臣。钱镠建国后,五王三代统治江、浙、闽近一百年间,更是采取保境安民策略,在海盐筑海塘、设堰闸,开挖南北湖、建起长川坝,大兴水利、扶持农桑,采取了许多有益于当地人民的措施。

海盐沈荡钱氏宗祠

海盐钱氏宗祠位于沈荡镇中钱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钱镠二十五世孙钱陈群所建。

海盐、嘉兴两地的钱氏是明清嘉兴望族之一,自明代正德年间至清代末叶,始终长盛不衰。当时,钱陈群家世居海盐,从钱陈群祖父时才迁居嘉兴。钱陈群官居刑部尚书,常与乾隆切磋诗词,深得乾隆敬重。退休回乡后,他先住嘉兴城内广平桥百福巷,后搬至嘉兴南门莲花桥。乾隆下江南时,曾屡次召见钱陈群,一起在嘉兴南湖烟雨楼联句赋诗。

海盐沈荡钱氏宗祠是江南水乡十分典型的宗祠建筑,坐北朝南,大门气派,屋宇高大,用料讲究,旧时建有假山水池,布局非常别致。据史志载,当时的钱氏宗祠南北总长67 米,东西总长26 米,总占地面积近3 亩。大门面临中钱河近2.5米,河埠是一马鞍形石陀,石陀长8 米、宽2 米,左右两侧都有台阶各十级伸入水中。石陀北岸两侧有约20 米长的用条石砌成的石帮岸,帮岸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雕工精细的石鼻子,用于揽船之用。宗祠内有一对高2 米的花岗岩雕成的石狮子,公狮雄壮威武,母狮抱着小狮面带笑意。当年钱氏的官家威严和富有场面从中可见一斑。

清代以来,宗祠一直是用来供奉钱氏列祖列宗神主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专门场所,宗祠正厅后面墙悬挂着始祖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画像,四周是列祖列宗画像。正厅东西两边有木架,木架上插着硬牌。按惯例硬牌上写着官阶品级、肃静回避之字样。据了解,这类规模的清代建筑遗存,在附近地区已保存不多。

沈荡钱氏宗祠历经200 多年的沧桑岁月,新中国成立后,被地方粮食部门征为贮粮仓库,因而未有大的毁坏。最近,海盐县人民政府在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中,已挂牌将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10 月4 日,全国政协办副主席钱正英曾亲自视察沈荡“钱氏宗祠”和“吴越王庙”,对当地采取保护历史文物举措表示感谢和赞赏。

海盐澉浦吴越王庙

对吴越王感恩戴德的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感恩钱镠的历史功绩,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崇宁年间(1102年一1106 年),就在海盐澉浦永乐村建有吴越王庙。吴越王被尊为土地神,庙里香火极盛。宋绍定三年(1230年)编纂的《 常棠澉水志》 里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和考证。

2001年9月,在原吴越王庙原址对面,由海盐澉浦镇永乐村与香港合资的柏麟印染公司等筹资及社会赞助400多万元,由南北湖风景区管委会统一规划,建成“吴越王庙公园”,并再建钱王庙和纪念馆,成为当地一大胜景,并被海内外钱氏后裔誉为临安钱王陵、西湖钱王祠后第三大钱氏后裔祭祖寻根之地,并被列入中国名祠大典。

重建的吴越王庙,位于南北湖风景区东大门、镛山南侧,占地62.7 亩,建筑面积达2020平方米,由吴越王殿、前殿(护卫殿)、山门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群。吴越王殿气宇恢宏,庄严肃穆,红墙朱柱。殿内端坐高达8 米的吴越王神像,一旁侍立骏马马夫。左右肃立8 位跟随钱镠“马上得天下”的海盐籍大将,个个栩栩如生,八面威风。原在沈荡钱氏宗祠内已被人为破坏的二块清光绪皇帝御赐军机大臣钱应溥石碑(其中一块已人为破坏,仅剩残块),也移至吴越王庙保护并供人瞻仰。

“吴越王庙公园”由浙江省文联名誉副主席黄源题写园名,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省书法协会会长钱法成题“吴越王殿”匾额。庙内还有钱正英、驾沧、鲍复兴等不少名家所题楹联、匾额和字画。

据了解,吴越王庙重建以来,已吸引海内外旅游者和钱王后裔20 余万人次。

南北湖的钱氏宗祠——“湖天海月楼”

位于南北湖北湖的风景名胜“湖天海月楼”, 是明嘉靖举人、海盐嘉兴钱氏后裔钱舆映所筑,原名“雁楼”。楼周围万苍山麓,负山面海,为钱氏休闲、读书之处。钱舆映孙钱汝霖重修时,改名为“万苍山楼”,其时名士云阳眭来游,题词“湖天海月”于壁。楼西有辟堂,曰“求仁”,杨园张氏记之,是年葺“遗安堂”成。稍前高处,悬“一脉甘泉”匾额。站在楼堂窗前远眺钱塘江,波涛汹涌,近看南北湖洁如明镜,水光潋滟。是年,吕留良等人应钱汝霖之邀来邵湾山钱宅聚会,设宴“万苍山楼”,吕留良豪饮数杯,只见窗外一轮皓月当空,银光万道,湖天海月尽收眼底,见墙上“湖天海月”四字,拍案叫绝,建议钱汝霖名此楼为“湖天海月楼”。

“湖天海月楼”后因故成为钱氏后裔扫墓祭祀之所,里人称其为钱氏宗祠。钱氏后裔每年都来扫墓,必憩息于“湖天海月楼”,钱载晚年留恋此楼尤甚,自号“万松居士”,经常盘桓于此楼,以“万苍翁”自居,并自制多枚篆章抒心,赞美“湖天海月楼”的湖光山色,思慕叶落归根之念。

明末清初,钱舆映孙钱汝霖曾先后多次邀名士崇德吕留良、张履祥,吴江王寅旭,海宁许大辛,嘉兴巢瑞明,澉浦吴汝典等聚首“湖天海月楼”。特别是吕留良携侠女曾三进南北湖,在“湖天海月楼”写了“钱墓松歌”,诗日“怪底神仙恋此楼,南来好景一家收”, “其中虽有数十年,天荒地塌非人间”, “寄语新松莫痴绝,偷得春光总无涉”。

“钱墓松歌”影响深远,“湖天海月楼”也因此为文士倚重。历代名士游南北湖必至“湖天海月楼”瞻仰。著名剧作家黄燮清,名士黄之隽、钱嘉徵、钱义吉、钱泰吉等钱氏后裔和名人雅士都曾是“湖天海月楼”的常客,清代诗人顾镛曾有诗“登湖天海月楼”,曰:“一带湖光断复陈,危楼半倚夕阳边。人临高阁疑无地,风卷云涛欲撼天。考古犹留文献在,传家端赖子孙贤。凭栏试揭疏帘看,红树青山满目前。”此楼于民国时逐渐坍塌。

固始钱氏宗祠

钱氏宗祠坐落在大别山北麓,固始县武庙集镇西北4公里处,沪陕铁路北约1.5公里,宁洛高速公路约2公里的水注冲山河西岸钱老楼村西侧余楼村。

钱氏宗祠由墩公五世(即二十五世)孙士盈、士望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捐田地一处,计种三石,租稞十八石,庄房一处,冲南北松草山二处,私塘三口,稻磙石器俱全,树木林榔门窗户扇一并相连。兄弟二人同亲议明,情愿以祠堂香火之费,出捐与钱照石堂名下为祠田。裔孙永远管业。”(固始钱氏二修宗谱卷十五第十四页)。

二十七世有纶有纲捐“值田稞十八石,在钱家集西边捐为公产,以为后来子孙,建立宗祠之基地。”(固始钱氏二修宗谱十六卷第二十页)。

 三十一世汝庚捐“祖田建祠宇。延鸿儒,课子孙承先启后是以凤毛济美。”(固始钱氏二修宗谱十六卷第四十页)。

汝庚等族人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又置公产十九石,遂协同侄培英……侄孙源富……鸠工庞材而建立祠宇,经营缔造成就正殿五间,列祖列宗其先灵庶几有所式也。(固始钱氏二修宗谱卷十六第四十二页)。

三十三世源樟、源顺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汲汲添修拜殿及两厢房。(固始钱氏二修宗谱十六卷第五十一页)。

钱氏宗祠从二十五世士盈、士望捐田地,立宗祠到三十三世汝庚将大殿落成,经历清朝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帝,历时228年,钱氏从25—33世才将宗祠由简易到前拜殿建成,进而扩大规模,逐渐将厢房、大殿及附属义学房等建成。建祠期间,经历两次战争,好多次自然灾害,建建停停,族人建祠之心不变,先祖的意志,代代相传,坚韧不拔,先建的前拜殿作钱氏族人祭祀场所,每逢10月初一日,钱氏族人都到祠堂祭祀,从未间断,激励着钱氏后裔不忘先祖遗训,终于建成后大殿(正殿)。

钱氏宗祠座西门朝东,旧式砖木结构建筑。前拜殿三间,后大殿五间,南北厢房各三间,祠南一片房是义学读书房和拜祠宾客所用;祠北院一片房是供护祠人员住宿生活所用。祠堂总面积约八千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四百平方米。祠堂正门头墙上刻有“钱氏宗祠”四个大字。前后拜殿重梁其架,柱头斗拱,雕梁画栋,十二根滚龙柱子顶天立地。前殿内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图”等,全祠气势雄伟,搬阁凉瓜。前殿后寝,仪制堂皇,分别序行,爰修祀事。祠堂向例,每年10月下元节设祭,主祭者致祭于钱氏东堂、中堂、西堂历代宗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