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 联 的 兴 亡

 森林一叶 2023-05-06 发布于湖北

天人合一 编著

第十六章  

赫鲁晓夫式共产主义

赫鲁晓夫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与实践,大体可分为二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953年一1958年。赫鲁晓夫继续坚持苏联社会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论点。他同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的重大分歧之一,就是对当时苏联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认识。1955年2月8日,莫洛托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对外政策报告时指出:“早在战前时期,社会主义就已经在我国获得胜利”,战后,苏联“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赫鲁晓夫则从传统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出发,严厉批判莫洛托夫的结论,在苏共二十大的总结报告中又不指名地批判了莫洛托夫的上述提法。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和正在向共产主义过渡”,还说,这是苏共“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个别工作人员在言论中错误地认为,苏联只奠定了社会主义基础,会使苏共党员和苏联人民“在关于我国发展前景这样紧要的问题上迷失方向”。提出苏联要“在按人口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时期,1959年一1964年。1959年初,赫鲁晓夫提出,苏联已进入“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时期—一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我们最近的明天”。这个“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并提出“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保证有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平”

1961年初,赫鲁晓夫又明确指出“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要解决三项主要任务:

(1)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关系;

(3)造就未来的共产主义新人。

1961年10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总结报告中,把他在苏共二十一大上提出的“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提法进一步具体化,提出要“在二十年内(到1980年)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在第一个十年(1961一1970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工农业产量超过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一1980年)“将把美国远远抛在后面”

然而,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现了单一的所有制;在人们关系方面,消灭了城乡、工农、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在个人消费品方面,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消亡了。

很显然,赫鲁晓夫所建设的苏联共产主义社会与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相去甚远,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脱离的超阶段认识的产物。

在赫鲁晓夫超阶段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政策主张,使当时己经开始改革的政策又退了回去。在农业政策上,重新强调国家干预原则,提倡进一步合并集体农庄和把集体农庄变为国营农场,限制私人副业。在分配制度上,强调开展“共产主义义务劳动”,缩小职工的工资差别,使平均主义又抬头发展。同时,还提出对全体公民逐步实现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使用住宅、免费使用交通工具、免费使用公共设施等等。

但是,国际经济并没象赫鲁晓夫和苏共计划的那样发展。在此期间,世界上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赖国际分工,从国外购买煤炭、石油、金属等工业产品,转而大力发展电子、化工和宇航等高科技产业。结果“时间和科技的进步对我们开了一个致命的玩笑”。赫鲁晓夫和苏共长期引以为自豪的速度优势荡然无存,经济结构畸形化问题积重难返,计划经济体制所能容纳的生产潜力基本告馨,同美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