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二十八星宿”:河南考古重大发现,难怪周易说“见龙在田”

 百家杂评 2023-04-27 发布于江苏

所谓“二十八星宿”,是古人观测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时,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28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由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即“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根据传世文献记载,中国“28星宿”的直接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或汉代文献,距今年代并不太过久远,于是这就导致“28星宿”的起源出现争议。

19世纪,西方学者先后提出“28星宿”印度起源与巴比伦起源说。20世纪,日本饭岛忠夫认为“28星宿”制定于公元前396年到前382年之间,断定西方传入中国。因此,至20世纪时,西方普遍认为“28星宿”始于西方,不是中国本土文化。

问题在于:中国农业源于1.4万年前,因为确定“农时”的需要,很早就已观测天象,贾湖遗址说明至少在距今9000年左右就已“观象授时”,那么“28星宿”真的外来文化吗?河南考古取得重大发现,确认“28星宿”是中国本土文化,如此也就难怪周易(易经三部曲之一,商代有归藏,夏代有连山)会说“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潜龙勿用”了。

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的二十八星宿图

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因开山炸石扩建厂房时,意外发现一座战国早期古墓——曾侯乙墓,其中一个布满图案的漆箱引人关注。

该漆箱图案的中间是一个篆书 “斗”字,表现的是北斗星,周围书写了一圈二十八宿名称,同时左右两侧分别画了龙和虎(见下图)。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细节,虎图腹下有一火形,代表的是“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不是如今的火星),而这颗星非常重要,在东方黎明时出现正好是“春分”,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在西方不见时正好是“秋分”,因此是编定历法最重要的时间指示星,又由于七月后大火星西坠,故而才有“七月流火”之说。

换言之,这件出现在湖北的“二十八宿漆箱”,证明早在战国初期,中国“28星宿”文化已经广为流传。既然“蛮夷”的湖北已有,那么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原一带应该更为流传。其中,大火星被重点标出,并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说明“28星宿”不似外来文化。

考古证实:中国28星宿始于6500年前

1987年,在河南濮阳地区,考古发现“西水坡遗址”,距今6500年左右,其中墓葬蕴含的天文认知令人惊叹,更证实了28星宿的的确确是中国本土文化。

首先,西水坡遗址由自北向南的四组墓葬组成,每个墓葬间隔25米,都摆放在一条南北子午线上。显然,这种布局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厚的天文认知。

其次,最北面的墓葬,墓主东西两侧分别放置蚌壳龙虎,脚下由一堆蚌壳与两条腿骨组成,造型很像北斗星。由于北斗星斗柄和青龙的龙角拴在一起,斗勺和白虎的虎头拴在一起,两者关系固定不变,中国古人早已明确这一点,即史记中的“杓携龙角”、“魁枕参首”等。而西水坡的蚌壳与两条腿骨的指向,与史书描述一致。

第三,该遗址蚌壳虎的腹下,有一堆蚌壳,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如今已经看不出形状,但如果与“二十八宿漆箱”对比,就可以知道这堆蚌壳表现的还是“大火星”。

可见,曾侯乙墓中的“二十八宿漆箱”,除掉上面文字的话,就与西水坡遗址中的龙虎和北斗图一模一样,说明这种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证实早在6500年前,中国已有东方青龙、西方白虎星象文化。同时,西水坡遗址中的龙虎、北斗,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星象图。

总之,虽然西水坡没有表现出朱雀、玄武的星象,但龙虎、北斗星象图一脉相承到曾侯乙墓,证实中国28星宿文化不可能源于西方,只可能是本土文化。至于朱雀、玄武星象,对观象授时并不过于重要,起初可能并不受到重视,大概是后来慢慢观测总结出来的。

由此可见,至少在距今6500年前,中国人对北斗与28星宿已有较深的认知,当时或之后认识到星象与季节的联系,也就难怪周易中会说“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潜龙勿用”,即东方青龙在春季时升起(所谓“龙抬头”),即“见龙在田”(青龙星象从田间地平线升起);夏季位于中天,即“飞龙在天”;秋季下坠,即“亢龙有悔”;冬季隐而不见,即“潜龙勿用”。

耐人寻味的是,成书于周初的周易中说“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潜龙勿用”,背后反映出当时已有28星宿文化,为何西方与日本学者却否定它是源于中国本土,是不懂中国文化,还是另有目的?或许,只能说国家弱小时,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能做主,只能任由他人胡说八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