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行旧郢寻旧影(4)

 宜昌石头书屋 2023-05-07 发布于湖北

  

在曹蓉老师的记忆中,小时候,广播上常常播放“宜昌,涨;荆州,涨;监利,落……”这就是长江沿线的“水文公报”。到了1998年年6月中旬,长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管涌”、“溃堤”常常响于耳际,各路解放军指战员奋战在抗洪第一线,那首“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曾让无数人泪流满面。

今天,宜昌炎黄经委会的老师们站在荆江大堤上,看长江东去、大桥高架;观音矶直插江心,万寿宝塔立于堤上,不见涛涛洪流,只有江天一色、怡然自得。反身望向不见边际的沙市城区,大半都在大堤之下,才能真实地体会到“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1949年之前的300余年,荆江大堤决口19次。光是1931年的那次决口溃堤,就有9县33.3万余公顷良田被淹,12万多人死亡,3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因为洪水,江水年年岁岁冲刷着河岸,留下江汉冲积平原沃野千里,更留下两岸百姓无数哀伤。因为泥沙淤积,春秋时期的江津港口就在唐朝定名为沙头市,简称沙市。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受到允许的英商可在沙市等港口城市装卸货物,导致沙市港口吞吐量大增。到民国时,沙市已经成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但夏季长江水面往往高于河岸数米至十余米却成为这座城市的心头之患。

于是,“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人民政府在解放之初就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而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的水患,更是在宜昌修建了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两座水利枢纽,于是才有了宜昌这座世界水电城,才有了李明义老师站在荆江纪念亭前对面前的沙市段江水越来越驯服、越来越清澈发出的感慨,也才有了博见广识的张勇老师“清水如刀,泥水柔”的利弊之说。

沙市的城市改造没有大刀阔斧,更没有对所有老建筑推倒重来。即便是在当年的市中心、如今仍是繁华闹市的中山路,仍保留着好些清末民初的建筑。而照片上的这座老同震银楼,是浙江商人上世纪初在荆州开办的,堪称沙市银楼业巨擘。听荆州老师介绍,同震银楼有一小徒名唤童家椿,很是聪颖,师傅鼓励另立一店,就在老店对街,名曰“老天宝银楼”,徒弟不负师望,生意越做越大,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范。宜昌炎黄经委会的老师很就是在原来的老天宝银楼、现在的老天宝酒楼进餐的

午餐后,宜昌炎黄经委会的老师们应邀去“荆州记忆博物馆”参观。民间荆州资料搜集者、荆州记忆博物馆带头人杨冰老师很谦虚地介绍:“我们和社区合作,开了一个很小的博物馆。”结果到达之后却令所有老师眼前一亮。

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样,馆不在大,有货则灵。在这个小小的博物馆里,收藏有街巷的门牌、城市的旧照,陈列有恍若隔世的各类证章和计划经济的粮票、油票、肉票等各种票证,更有我们曾经熟悉、沙市出品、多次获奖的荆江热水瓶、鸳鸯牌床单、沙松洗衣机、活力28洗衣粉……正是因为有着那些印象深刻、家喻户晓的陈列品,荆州记忆博物馆,何止是让我们记起了沙市,更是让我们记起了过去火红的年代和过去曾经的青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