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幼儿园对《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理解与实践

 含章可贞459 2023-05-07 发布于江苏

NO.14

JULY

22.2022

(每周五更新)

图片

写在前面:

“ 

202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后简称《评估指南》),这一文件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了质量追求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向幼儿园教育要质量,意味着幼儿园教育不仅追求儿童的快乐成长,而是要真实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评估指南》强调质量评估的过程:

👉 幼儿必须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表现出自信。在于人互动过程中,表现出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和热情。这些品质的培养只有靠真实的生活才能实现。

👉  教师要以充满情感、更加智慧的方式陪伴儿童成长。

👉《评估指南》不过分强调外部对内部的监督和审视,而是要求幼儿园内部完成对自己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意味着园所、教师拥有了一定的评价权,这是对实践者的尊重,也是激发园长和教师专业自觉的重要变革。

教育是追求价值实现的过程,评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评价目的在哪里?评价者的话语权是谁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图片

2022年7月6日,受教育部领导指派,我在“全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专题培训班”中,分享了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在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背景链接:🔗

关于“全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专题培训班”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进一步组织基础教育战线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推动各地各校深入实施三个指南,以科学评价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工作安排,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督导局联合举办全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专题培训。

图片

 本文根据此次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有所删减与调整。

PS:本次专题培训班视频,将被上传至教育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欢迎大家学习收看。

图片

×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园长胡华,很高兴受教育部领导指派,在“全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专题培训班”上,和大家分享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在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后简称《评估指南》)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PART ONE

《评估指南》

带给我们的思考

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主要的工作都需要在政府大的方针指导下来完成。

《评估指南》颁布后,我和老师们一起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学习,之后又分步进行了学习讨论。我们认为,这份《评估指南》不仅是一份幼儿园教育的指南,也是一份面向未来教育的指南,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是高质量的。

 01. 

《评估指南》将师幼互动视为教育过程的核心,重视关系的意义。

在“教育过程”(A3)的“师幼互动”(B8)部分有7条内容在阐述师幼互动的相关问题,这的的确确是幼儿教育的根本和核心,因为关系决定着幼儿教育的软性质量。

我们应该让儿童、教师、家庭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聚拢和共生的状态,建立一个育人共同体,将教育指向未来。

 02. 

《评估指南》强调教育要回到自然状态里去 

过去的评估很多时候是要看大量的资料,但在这一次的文件中特别强调评估要回到教育的自然状态里去。这一点也在提醒我们,无论是幼教工作者,还是上级主管部门、指导我们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教研员。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对话”和“行动”。

 03. 

《评估指南》强调以人为本 

什么叫以人为本?在幼儿园里的“以人为本”,我们认为有两个特别关键的地方:一个是要以儿童为本,二是要以教师为本。

“以儿童为本”“以教师为本”构成了幼儿园“以人为本”的核心。因为教育的目的本质上是要促进人的发展,而真正决定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是什么?是环境吗?是教材吗?都不是。真正决定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是“人”。

 04. 

《评估指南》的背后是希望回归“真实的教育”,趋向“美好的教育”

我们认为《评估指南》的背后是希望回归“真实的教育”,趋向“美好的教育”。我们在做教育的时候,不再是轰轰烈烈、大张旗鼓,而是要回归真实、趋向美好。幼儿教育也可以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

真实的教育做起来既简单又不简单,它需要过程,也需要细节的支撑。教育的过程非常微小,也很有颗粒感。如果上级主管部门考察工作的时候,只查验资料,那些现场微小的颗粒感是很难展示的。

《评估指南》要求评价者要回到教育的现场去,用耳朵听,用眼睛,用心去感受和体会,让教育评价更具科学、更具现场感。

评价方向的改变,对我们实践者来讲是一件备受鼓舞的事情。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准备大量的甚至是虚假的材料,而是可以让教育回到真实中去,回到细节里去

图片

PART TWO

对《评估指南》的

解读与实践

第二部分,特别想谈一谈对《评估指南》的解读与我们所做的一些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自己的视角,这个视角可能与专家、教研员的视角有所不同。

我希望这样的解读是一个桥梁,能够让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工作者看到这样的解读与实践之后,了解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点击上方视频

“一线教师对《评估指南》的理解”

可以看到,老师们在分享自己对《评估指南》的理解时,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这份文件的认识与理解。

我们在学习讨论的时候,发现教师们关注的点涵盖了《评估指南》的方方面面:

1. 办园方向

2. 活动组织

3. 师幼互动

4. 家园共育

5. 专业发展

6. 激励机制

图片

在学习这份文件的时候,我也能感受到一个园长身上的担子与责任很多教师专业成长有关的条目都与园长相关。所以,这份文件实际上对园所内部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我就《评估指南》的各个部分,分享我们的一些解读与实践。

 关于“办园方向”(A1)

关键:

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方向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保教全过程,从点滴做起

《评估指南》中第一个指标就是办园方向。无论我们做什么样的教育,都有一个核心问题要思考:我们到底要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国家、为党培养什么样的未来人才?

第四条非常明确地提出:

A1-B2  第4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保育教育结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保育教育全过程,注重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基。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办学者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也是完成立德树人、铸基培魂的根本任务,这些方向不能乱。

当然,这个方向的实现不是指我们每一天都要给孩子们讲大道理,而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这些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保育和教育的全过程,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

我们是如何从生活做起,从点滴做起,借助游戏和生活将培养的目标贯穿其中的?

花草园孩子们的学习大部分都是从生活中而来的。有一天,孩子们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如何用不同食物来造纸的书,他们非常感兴趣,老师们听到孩子们的想法后也非常支持。孩子们最后制作了辣椒纸、柿子纸、火龙果纸等等。这些纸不仅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还有不同的味道。

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如何完成这样一个造纸游戏的。

这样一个生活中的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造纸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专注地去面对事物,学会了创造,还知道了生活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这样一个活动也将所有人联结在了一起:孩子们在创造,老师们在支持、记录,而我带来的柿子被孩子们变成了有甜味的柿子纸,我和孩子们之间也有了深度的联结。

当我们在思考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样的游戏对儿童是有价值的,如何从儿童的生活中去寻找这样的教育契机的时候,应该保持敏感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一个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满足感最强烈的时候。

关于“保育与安全”(A2)

关键:

坚持“保教结合”的基本方针

生活中的接纳非常重要

“保教结合”一直是幼儿园教育多年来坚持不变的基本原则,也是幼儿教育这份职业的特性。因为儿童年幼,我们必须俯下身去照顾他们,这也是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完全不同的地方。

我们对儿童的理解和热爱并不仅仅体现在游戏活动和教育活动里,生活中的接纳也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一个“粑粑自由”的故事。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从家庭中来到幼儿园,一开始会觉得不如在家那么自由。如何判断一个孩子在幼儿园中真的很安心、很放松呢?有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看孩子们能不能在幼儿园大便。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不能大便,说明在这个环境中,他是紧张的、不安的。别小看这些生活小事,实际上其中蕴藏着教育的内涵。

我们幼儿园的李文老师是如何帮助孩子们实现“粑粑自由”的?她今年带的是一个小班。一天中午睡觉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在叫她。她走进一看,发现这个孩子的肚皮上有干粑粑的痕迹。她觉察到这个孩子有些慌张,于是用游戏的口吻说道“你的粑粑好淘气”,原本有些紧张的孩子一下就放松了下来。之后,老师和他一起完成了一个清理,换上了干净的衣服,脏的衣服清洗后晾了起来。

午睡起床后,别的小朋友发现了盥洗室怎么晾着一条裤子。一般的小朋友可能会因此而感到羞耻,结果这个小朋友特别开心地冲过来说“是因为我的粑粑太淘气了,才弄到了裤子上!”其他小朋友都很好奇这个粑粑怎么淘气了。后来,老师就和全班小朋友一起讨论大便是什么?憋大便好不好?如果你想大便,有多少种方式可以告诉老师……

晚上回到家,这个孩子和妈妈分享了这个故事,妈妈很感动,给李文老师发来了微信表达感谢。我们还将这个故事在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了推送。

链接:教师手记|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不能实现“大便自由”,我们的教育能说是成功的吗?

如果一个幼儿园,环境做得再漂亮、再高大上,但身在其中的儿童不能拥有自由,甚至不能实现大便自由,能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美好的吗?

好的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号上的,而是体现在每一天与儿童相处的细节里。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儿童,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需求,所以生活中的接纳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于“教育过程”(A3)

关键:

倡导大时间观

师幼互动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教育过程在幼儿园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评估指南》的第22条明确提到:

A3-B7  第22条:

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体会是非常深的。在幼儿园这样一个非常开放的社会生活和自然场景中,孩子们比成年人更敏感,更爱思考。

去年三月,三星堆的文物发掘吸引了大众的目光,那段时间孩子们也一直在讨论这个话题。老师们非常敏锐地觉察到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他们在小组里进行了一次讨论。

我们和孩子们讨论了很多问题,比如三星堆考古意味着什么?什么是考古?为什么要考古?你愿意成为一名考古学家吗……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考古”这件事,有他们自己的真知灼见。

我特别喜欢当时只有5岁半的贺靖茹小朋友说的一句话,“历史记录着我们祖先发生的故事,我们研究历史,才能知道祖先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能更好地生活。”这也是考古的核心意义。孩子们对很多事物的认识,是能够穿透本质的。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01. 

 倡导大时间观 

在《评估指南》第20条,特别明确规定:

A3-B77   第4条:

一日活动安排相对稳定合理,并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活动需要做出灵活调整,避免活动安排频繁转换、幼儿消极等待。

很多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孩子们时常要排队等待。活动切换的频率过高,孩子始终不能静下心来非常专注地面对一件事情。对此,我们的建议是倡导大时间观,给予儿童大块的时间。只有这样,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够得以建立,深度的学习才有可能会发生。

在花草园,上午只有四个大块的时间:区域时间、学习时间、户外时间和进餐时间。有人会问“上厕所的时间怎么安排?”《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明确的规定,不得限制幼儿如厕的时间和次数。除了学习活动开始前,我们会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如厕外,大部分时间孩子们是自由地如厕、喝水的。大块的时间其实减少了儿童等待的时间,给予了儿童更多的自由。

伴随着《评估指南》的颁布,幼教工作者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样的一日生活的设置对儿童才是有意义的。不要每一个环节都抠得很碎,儿童就像被训练者一样,被镶嵌在了成人的要求之中。

 02. 

 微小的教育才能润泽孩子的心灵 

师幼互动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是评价一个幼儿园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因为,再好的活动形态、再好的活动内容,如果没有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也是难以实现的。

在《评估指南》第25条特别提出:

A3-B8   第25条:

教师保持积极乐观愉快的情绪状态,以亲切和蔼、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与幼儿互动,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自信、从容的,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

我特别喜欢后面这句话“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自信、从容的,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当教师能够放松地在孩子们面前真实表达的时候,孩子们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情绪与观点,才能够做到自信、从容。

和大家分享一个视频,这个视频记录的是花草园的开学第一天,孩子们是如何度过的

开学第一天,我们也有新生入园。但在视频里你看到有哭闹的孩子吗?有恐惧的孩子吗?好像没有。这一天,有动有静。我们为孩子们设计了一张“车票”,孩子们要拿着车票去幼儿园的各个地方游览,还可以品尝幼儿园里的葡萄,度过愉快的一天。在游戏里,那些刚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们也渐渐都忘记了难过、忘记了烦恼。

我们并没有什么宏大的事件,就是在这样一件一件的小事中,创造出了美好的一天。

关于“环境创设”(A4)

关键:

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暖的、有情感的精神环境

在环境的教育功能发挥中,存在这样一个基本定律:当物质环境达到一个基本要求后,心理环境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特别提倡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暖的、有情感的精神环境。

在花草园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藏着自己秘密的宝贝盒;每个孩子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小书阁,他们可以带来自己喜欢的……在幼儿园的环境中,随处可见孩子们的创造。就像一个家庭一样,你住得舒服,是因为这里有你的痕迹、你的创造,你有主人感。如果这个家庭很漂亮,但是什么都不能动,这个环境对儿童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意义。我们希望,儿童在面对环境的时候,不是一种静态的观望,而是一种动态的可游。

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戴发卡上幼儿园的小男孩”的故事。

故事

 一个戴发卡上幼儿园的小男孩 

记录者:中二班李洋老师

记录时间:2022年4月8日

这周,徳助每天都会戴着一个小发卡来到幼儿园。我问他:“你为什么别了一个发卡在头上呢?”他告诉我其实这件事情他已经想了很久,还担心会被老师们批评,但还是鼓起了勇气戴上了。

周五下午,徳助走到我面前,从口袋里拿出了三个发卡对我说:“你知道吗,其实我有三个发卡,我一直在换着戴。”我很好奇,便问他:“戴了发卡之后,你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变化?”“有啊,我感觉自己的心情更好了。不过我也听到有人说男孩子是不能戴发卡的。”“那你是怎么想的呢?”我问他。“我就不听他们的,在心里坚持我的想法。”

男孩子究竟可不可以戴发卡?圈谈的时候,我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

二顺说:“男孩子当然可以戴发卡了,这是男孩子的自由。”

Larry说:“男孩子可以戴发卡,因为男孩子也可以让自己变漂亮。”

贝贝说:“只有漂亮的男孩子才可以戴发卡。”

冯安安说:“凭什么只有女孩子能戴,我们男孩子也要戴。”

星星说:“我爸爸就有发卡,他有时候会戴。”

王安安说:“戴发卡需要长头发,男孩子的头发太短了,没有地方戴。”

聊到这里,土豆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男孩子能穿裙子吗?”这个问题遭到了一些女孩子的否认。

Larry说:“男孩子不能穿裙子,他们已经能戴发卡了,再穿裙子的话,就会和女孩子一模一样,大家就分不清楚了。”

点心说:“男孩子穿了裙子,打仗的时候就不方便了。”

糖糖说:“男孩子们太调皮了,裙子太长的话他们蹦蹦跳跳不太方便。”

大谅激动地站起来说:“当然可以啦,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国家的男生就穿裙子。”

米粒儿说:“古代的男孩子也穿裙子,这没什么不好。”

二顺说:“我家里就有一条裙子是男孩穿的,不过我只在家里穿。”

徳助说:“如果你想穿就去穿,就算有人因会笑你,你只要认准你心里的想法。”

孩子们的讨论暂告一段落,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晚上,徳助妈妈给我发来了微信,她告诉我徳助看到她的发卡之后,一直想要尝试戴着发卡上幼儿园,但是一直又很担心不被老师允许,当他终于鼓起勇气带着发卡来到幼儿园的时候,收获的是包容与爱,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可向上滑动)

幼儿园的生活是忙碌、细碎的,幼儿与幼儿,教师与幼儿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对话。孩子们的对话看似漫不经心,但其中蕴藏着他们对生活经验的审思、对生命意识的表达。让孩子更积极地表达,让他们感觉被允许,是环境创设中特别重要的部分。

教育从来都不是围绕着一个建筑或一个场所而开展的社会活动,幼儿教育更是如此。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里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让每一处物质环境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于“教师队伍”(A5)

关键:

关注教师薪酬待遇

给予教师更多专业支持

园长应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01. 

 让教师成为真真正正的“人”,而不是教育的工具

A5-B15  第47条:

树立正确激励导向,突出日常保育教育实践成效,克服唯课题、唯论文等倾向,注重通过表彰奖励、薪酬待遇、职称评定、岗位晋升、专业支持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

《评估指南》中的第47条是过去的评估材料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条目。

为什么要从唯课题,唯论文的倾向中脱离出来,更加关注教师薪酬待遇?因为幼儿教师的薪酬待遇是整个教师行业最低的。

除此之外,还要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支持,让教师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很有尊严、很有价值。让教师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而不是教育的工具。

 02. 

 教师队伍建设,园长至关重要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我也经常在反思,园长的作用是什么。幼儿园园长不仅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其教育情怀、领导力对教师的影响更为直接。

一个幼儿园的园长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幼儿园发展的天花板,是最为关键与核心的要素。园长不要一人独大,要重视他人的作用和力量,构建出一个开放、包容的共同体。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在这个共同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如何做?《评估指南》第48条给出了具体的做法:

A5-B15   第48条:

善于倾听、理解教职工的所思所做,发现和肯定每一名教职工的闪光点和成长进步,教职工能够感受到来自园长和同事的关心与支持,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这需要园长经常走下去,和教师们对谈,用心体察他们、理解他们,看到他们的付出与进步。

去年的教师节,我们给老师送去了一本书,还想送上一份精神大礼。虽然我经常和老师们一起对话,一起教研,但在那一天,特别想听一听老师们真实的声音,听听他们对这个职业的看法、对这个职业的困惑……

点击上方视频

“与14位教师的对话”

对话的过程中,你能从她们的脸上看到这份职业带来的滋养。虽然我们从事的是一份平凡的职业,但它却能够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力量。因为我们每天和天真的孩子们一起生活,我们可以让自己充满创造性,为自己认识世界找到一个新的通道。

很多人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很多人来了就没有再离开过,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

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每天都会有新鲜的事情发生,老师们的创造也就在那些美好瞬间里。我们从事的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事业,是一份兼具情感性和生命性的职业,这是很多职业所不具备的。

图片

PART THREE

避免《评估指南》

在幼儿园被工具化

《评估指南》的出台对于幼儿教育这个行业来讲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它影响着幼儿园教育到底该何去何从。

很多人在学习和研读《评估指南》,一定要避免《评估指南》在幼儿园被工具化。什么叫工具化?比如逐条对标,逐条打勾来看是否实现了,仅仅遵从字面意义的解读。

在准备这个讲座内容的过程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主管领导姜瑾司长亲自指导,并特别指出,不要把《评估指南》变成“本本主义”,拿回去对照着念,而是要对其背后深刻的含义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思考。

 01. 

 避免《评估指南》被工具化的关键:

 强化自我评估 

过去的评估很多都是他评,而《评估指南》第三部分“评估方式”第二条特别强调要强化自我评估。

“评估方式”第二条:

幼儿园应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促进教职工主动参与,通过集体诊断,反思自身教育行为,提出改进措施。同时,有效发挥外部评估的导向、激励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园不断完善自我评估,改进保育教育工作。

这也意味着评估不再是由外向内的,也要有内部的自我评估。二者结合,才能让幼儿园整体的教育质量得以提升。

图片

 02. 

 尊重教师个性化发展,

 在反思中形成专业自觉 

外在的评价起到的是外部的促进作用,真正的改变在于教师自身,在于反思。

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教师一旦形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就会把教育的反思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教育不再是出于无奈、迫于任务,而是来自于一种特定情境,时时、处处、事事中的主动思考,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思考习惯,我们将其称之为专业自觉。

教师专业化的核心也在于此。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在探讨教师的专业化,但其核心是什么?是要让教师在反思中形成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重新来建立教育信念。

图片

《评估指南》的核心是要强调人在教育中的作用,因为所有的教育都是教师来创造的。我们总是在强调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其实教师的发展也是个性化的

我们要尊重教师的成长,不仅依靠理性的条条框框。因为教育不只是依靠理性,也有感性的一面。与儿童共情、共感才能通向真实的教育。

图片

最后,我想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导思想”部分的一段话来总结今天的分享。其实《评估指南》也好,教育工作者也好,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一个方针⬇

图片

我们幼教人担子很重,

使命在身,

大家一起努力!

图片

END

胡华工作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