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风情】觉园往事(上)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3-05-07 发布于浙江

李叔同(弘一)1936年为“觉园”大门题字

百年老弄堂 缘起“南园”

北京西路1400弄,是一条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百年老弄堂。今天,在弄口大门上写着“上海市儿童医院”六个大字,可是在一百多年前,这里叫“南园”,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人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于1916年建造的私家园林。南园,最初有近七万平方米,东起小沙渡路(今西康路),西至赫德路(今常德路),南邻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北到新闸路,以简照南名字中的“南”字而命名。

图片

现上海市儿童医院北京西路院区(原上海第六人民医院)

简家人信佛,为在南园西部(沿常德路一带)建一座佛堂,后来把沿新闸路和西康路一带的土地卖掉很多。建成的佛堂占地八千平方米,内有菩提精舍两进,有假山莲池、亭台楼阁、湖心亭、九曲桥、石舫、石碑亭(为纪念简氏兄弟资助出国留学生而立),还有很多高大的菩提树及各种花木。佛堂是简家老母亲念佛修行之所。

1919年,高鹤年居士陪印光法师到上海后,简氏兄弟皈依印光法师,根据佛经中“毕离苦津,终登觉岸”之意,遂将南园改名为“觉园”。1922年,简氏兄弟应邀担任上海佛教净业社社董;1923年简照南去世后,简玉阶遵照其兄遗嘱,把简家佛堂包括殿堂、园林、湖池、九曲桥等捐给了上海佛教净业社,并立碑纪念(此碑与园林、湖池毁于十年浩劫)。之后,佛教净业社又在内增建一座大讲堂,楼上为念佛堂,楼下名香光堂,为讲经集会之所。

在后来的几十年间,很多著名的佛教组织或诞生于觉园,或迁址觉园,并因此增建了金刚道场、大雄宝殿、法宝馆(叶恭绰捐建)、智照楼(施肇曾捐建)等不少建筑。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到访觉园,尤其九世班禅于1934年5月来觉园弘法,影响巨大,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至今那里还有“九世班禅纪念堂”。抗战期间,觉园还是郑振铎等爱国志士保存中国珍贵古籍和文物的秘密仓库。新中国成立后,觉园更名为“上海佛教居士林”,到今天仍是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众名人因佛“抱团” 聚集觉园

自上海佛教净业社迁入觉园,园内佛教活动日渐增多,沪上著名佛教居士都想在附近买房居住。佛教净业社出版的刊物《净业月刊》中如是记载:“欲买邻而居者,渐不乏人,商诸主人,请让之宅地,计二十人,共得地十五亩有奇。”

觉园里除了有庙,其东部还有一大片园林。约从1928年起,简家人逐步将东部园林分块出售,供那些虔诚的佛教居士建造住宅,先后入住的名人有关絅之、施肇曾、周紫珊、戴季陶、王一亭、何绍裕、何绍庭、竺泉通等。他们既是虔诚的佛教徒,也是觉园后期的捐助者,在上海滩政界、商界、宗教界、实业界有着广泛影响。最初入住觉园的有20户人家,后来逐步增加到55个门牌号码,其中有独立的花园洋房,也有连体别墅(新式弄堂)。这片住宅区数十年间也叫觉园,是上海唯一一处因佛教而“抱团”形成的住宅小区。1936年弘一法师李叔同亲撰“觉园”二字,镌刻在弄口大门上。抗战时,觉园庙里收留了大量难民,觉园的住户们大都慷慨捐钱。

觉园的庙门坐西朝东,庄严巍峨,上有层层飞檐和精美砖雕(保留至今),大门之外便是觉园住宅区,庙的西部、北部开有边门。后来不知何时,大门被关,西边门成了正门,就是今天开在常德路418号的“上海佛教居士林”大门。

与觉园住宅区北部一墙之隔,20世纪40年代曾有一处是外侨基督教组织内陆会,大门开在新闸路上,1956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迁入该处。在之前的扩建过程中,医院征用了与觉园相邻的几栋房子,破墙开路,打通了与觉园住宅区相连、通向北京西路的主要通道。所以,觉园的大门同时又成为第六人民医院的院门,新闸路上原外侨基督教组织内陆会的老门成了边门。1991年,第六人民医院迁至宜山路新院大楼,旧址让给上海市儿童医院,直至今日。这就是如今人们走入儿童医院之前,先要穿过一条宽弄堂的原因。

施肇曾战中办学 训以“勤勉”

在觉园生活了八十多年的何南波、何南钤兄弟,以及他们小时候的玩伴邱裕成先生告诉我,当年的觉园1号就是弄堂口二层楼的门房间,看弄堂的职工叫朱其陶,外号“麻皮”,看了几十年弄堂,还有一个扫弄堂的工人叫阿金。他们清楚地记得,原先的弄堂非常干净,路是用石块铺成的“弹格路”,进出的人并不多,不少人家门口种有花木,天黑时弄堂大门一关,月光下的觉园分外幽静。

觉园弄堂大门两侧各有一栋非常漂亮的花园洋房。右侧是觉园2号是著名外交家、实业家、慈善家施肇曾在觉园的两栋房子之一(另一栋是16号)。左侧是觉园3号,是清末民初扬州大盐商周扶九的长房长孙周紫珊的居所,建于1929年。

图片

                    施肇曾(1865—1945)

施肇曾(1865—1945,字鹿珊,号省之,江苏吴江震泽人)一生于中国的外交、铁路、宗教、银行和教育事业多有贡献,同时还是著名的佛教居士、慈善家,做了大量善事。1922年上海佛教净业社成立时,施肇曾就是社长,任职长达10年,还担任了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的林长,先后创办北京中央医院、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震泽中学,并常年致力于灾荒赈济。

觉园2号是施肇曾在1938年买下的。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人打到江南,施肇曾在家乡创办的震泽中学被迫关闭,以致学生失学、教师失业。他闻知后,毅然买下觉园2号这栋西班牙风格的花园洋房,在此创办育英中学和育英小学(上海老地图上标识:育英中学包括觉园2号以及2号北边的一栋楼;育英小学在2号东侧的一栋楼),把失学的学生和失业的教职员工招来上海,直至抗战胜利。学校迁回震泽后,复名震泽中学。当年育英中学的学生曾撰文回忆:“战火中诞生的育英中学校风很好,教师诲人不倦,学生学而不厌,校训为'勤勉’二字。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曾组织学生前往胶州路上的孤军营,探望从四行仓库撤下来的八百壮士。看到孤军营里虽然路面坑洼、营房简陋,但战士们仍斗志昂扬地出操、训练,每天举行升旗典礼,随时准备重返战场。这一切给学生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施肇曾晚年一直住在觉园16号,于1942年10月病逝,享年81岁。抗战胜利后,施家人先后去了海外,觉园2号的房子一度请赵朴初代管。赵朴初与中共地下党组织有密切联系,曾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把一些中共地下党干部藏匿在楼里,直到上海解放。现在,此楼正门开在北京西路上,门牌是北京西路1394号,在觉园弄堂内开有边门。

图片

施肇曾旧居觉园2号现状(今北京西路1394号)

周紫珊深夜斗贼 师承“致柔”

觉园3号,是整个弄堂里最大的一栋花园洋房。此楼高三层,坐西朝东,南北两侧立面对称,东西纵深很长;红砖砌成的墙面上,均匀地嵌着西式雕饰,外观十分典雅端庄;楼前有大花园,楼后有小花园,有围墙隔开觉园其他区域,是一处独立的院落。觉园3号大门开在弄内。因大门是黑色,那里常被称为“黑铁门”。

图片

           周紫珊遗像 (1882—1932)

觉园3号的建造人周紫珊(1882—1932,名毓英)是扬州大盐商周扶九(1831—1920)的长房长孙。他不幸在出生周年内,父母先后离世,因此备受祖父周扶九及祖母谭太夫人的宠爱。周扶九是扬州最大的盐商,在清末民初拥有五千万家产,号称江南首富。毫无疑问,作为长房长孙的周紫珊继承了巨额遗产,尤其在两个叔叔去世后,他更是独自掌管了周家的庞大产业。不过,周紫珊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纨绔子弟。他青年时代就读于两江法政学堂(新式学堂),毕业后曾在江南制造局和江南营务处任职。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盐业被政府掌控,因此他没能成为巨商名宦,却成就了一番慈善事业。

辛亥革命后,周紫珊随周扶九移居上海,辞去了所有官方职务,一心拜佛诵经,捐款助困。他常年为上海济生会、佛教会、孤儿院及沪上各大医院捐款;也曾参与创办德济医院、三育中学;遇有修桥铺路、建造寺院等事,均来者不拒,慷慨捐赠。1931年国内多省遭遇水灾,周紫珊出资甚巨;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他捐建难民避难所和伤兵医院、抚恤阵亡将士家属等,《申报》上刊载的有关救灾赈灾的报道中,常常出现周紫珊的名字。他的夫人梅懿辉女士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夫妇俩每年夏天会买很多药丸、痧药水施放给远近穷人,冬天会买大量棉衣棉裤,分送给贫苦百姓,方圆百里,誉其为“活菩萨”。

周紫珊家最初住在虹口一带,因看中觉园内佛教环境,遂于1929年来此买地建房。周紫珊也是佛教净业社的发起人之一 。

不曾想,周紫珊“善名在外”,竟引来了盗贼。在一个深夜,两个强盗翻墙入室行窃,家眷与仆人此刻早已熟睡,一向警觉的周紫珊听见动静,翻身下床,把楼内电灯全部打开,盗贼无所遁形。两人见周紫珊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且无帮手,便一前一后猛扑过来。谁料,周紫珊非常镇静,拉开架势,双手随意摆动几下,就把两人打到了墙角。两个盗贼哪里想得到,居然碰到了拳术高手,慌不择路,跳窗而逃。

很少有人知道周紫珊会拳术,更少有人知道,著名的“致柔拳社”就诞生在周家。“致柔拳社”创办人陈微明(1882—1958)于1925年来到上海,5月间在七浦路北江西路(今江西北路)周紫珊家,创办“致柔拳社”,专门研习和传授太极拳、太极剑及枪术,以传承国术。“致柔拳社”在周紫珊家驻扎了四年,到1929年周家搬到觉园后才迁到西藏路,租用了宁波同乡会大楼底层。“致柔拳社”初创时期,自然也得到周紫珊的资助。而拳社办在自己家里,每天与拳术大师朝夕相处,周紫珊的功夫自然了得。

1932年5月周紫珊去世后,印光法师为其撰写《周紫珊居士生西记》,其中有云:“ 生长富贵之家,毫无娇奢习气……即皈依观宗谛闲老法师,承命法名曰智藏,从此长斋念佛,戒杀护生,宽厚待人,淡泊自奉,亲友告贷,不厌频繁,一切善举,慷慨助成。济人饥寒,率为常事……”

周紫珊去世后,梅懿辉将觉园3号出租,自己与两个尚未出嫁的女儿(周式菁与周式莹)租住到善钟路(今常熟路)一栋小花园洋房内。其后,梅懿辉常去苏州烧香拜佛,1942年在苏州遭汪伪76号绑票,家人为交100根大条(黄金)的赎金(后还价到80根),只好卖了觉园3号的房子和楼前大花园。周家在楼后小花园处建造了一栋小洋房,产权给了大女儿周式如和二女儿周式蕃。小洋房建好后周式如与周式蕃也没住,房子租给了小儿科医生邱医生,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

新中国成立后,觉园3号里开过饭店,也开过群众乒乓房,都是国营的。现在弄内的大门早已被封闭,在北京西路上另开大门,门牌为北京西路1434号。

图片

周紫珊旧居觉园3号现状(今北京西路1434号)

戴季陶夫妇笃信佛教 在沪参禅

觉园17号的主人戴季陶(1891—1949,别名传贤,字季陶),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市),生于四川广汉,是国民党元老、中国近代思想家、理论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出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达20年。

图片

          戴季陶(1891—1949)

戴季陶笃信佛教,且研究佛教。与众不同的是,他将佛法振兴视为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与藏传佛教渊源很深,更与九世班禅保持了多年友谊。彼时,国民政府遇有边疆政教首领的重要庆典或追悼活动,均请他出面主持。戴季陶多数时间住在南京,觉园17号是他来沪时的居所,平时主要由其夫人纽有恒居住。

戴季陶与纽有恒性格不同,生活态度也不同,却在信佛拜佛方面,两人完全相同。纽有恒自幼受佛教熏陶,终身诵经拜佛,法名莲花,1929年起长斋茹素,1931年从九世班禅受观世音菩萨灌顶受记。而戴季陶于1930年就礼请九世班禅到南京弘扬密法。1931年夏天,九世班禅又在宝华山隆昌寺弘法,戴季陶前后照应,并发下弘誓,世为法侣。1933年,戴季陶先后从九世班禅受药师灌顶和时轮灌顶,法号不空金刚。

抗战期间,戴季陶随南京政府前往重庆。纽有恒独自在觉园茹素诵经,无奈身体渐衰,不得不于1942年初辗转来到重庆,怎料病情愈加严重,数月后竟撒手人寰。戴季陶于1949年1月在广州服安眠药自杀,享年不足60岁。

王一亭坚拒日寇 善终觉园

众所周知,王一亭旧居在上海老城区乔家路113号,即梓园。然而,1938年11月他老人家却是在觉园19号里逝世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一亭不仅是上海滩政界、商界领袖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佛教居士,与觉园有着深厚渊源。

图片

           王一亭(1867—1938)

王一亭(1867—1938,名震,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梅花馆主、海云楼主等,法名觉器)祖籍浙江湖州,出生于上海周浦,早年当过日清船运公司的买办,因善于经营和投资现代企业,逐渐成为上海滩非常有影响力的实业家、社会活动家、书画家和慈善家。王一亭加入同盟会后,曾资助孙中山进行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在二次革命失败、陈英士和宋教仁先后被刺杀后,他逐渐退出政坛,皈依佛教,尤其在1930年上海总商会被国民政府关闭后,王一亭更加专注于慈善事业和海派书画艺术。

20世纪30年代初,王一亭也在觉园买地建房,就是现在的觉园19号。不过,他主要住在老宅梓园,觉园19号是给大儿子王传薰一家居住的。王一亭的孙女王纯德,后来嫁给住在觉园23号里的何绍裕之子何梦熊为继室,此乃后话。

1922年王一亭当选中国佛教会会长。他一生行善,扶贫济困,所作善事,件件都是大手笔,如1905年与李平书等出资创办上海孤儿院(又称龙华孤儿院);1913年参与创办中国妇孺救济会,任总干事长;1916年创办中国济生会,并长期担任会长,同年秋又参与创办广益中医院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19年与熊希龄等发起成立上海慈善团联合会,将中国济生会、仁济善堂、闸北慈善团、中国义赈会等著名慈善团体联合起来开展工作,并任副会长;1927年参与发起创办上海乞丐教养院;1928年创办上海养老院;1931年成立上海收容灾民办事处;1934年与颜福庆等发起成立上海救丐协会;1935年与虞洽卿等发起创办时疫医院;1937年参与发起成立华洋救护妇孺协会等。至于内陆不时爆发的旱灾、水灾、兵灾,王一亭总是率先出巨资救助,同时号召社会名流共举,被誉为“民国慈善第一人”。

日寇侵略上海后,日本人千方百计要拉拢王一亭出任伪职,遭到他坚决拒绝。1937年11月3日,王一亭不顾年迈体弱,携家眷避往香港,准备从那里转道去重庆。然而,他不幸在香港染病,又水土不服,不得不于1938年11月初回沪。此时的上海经“八一三”战火,已兵荒马乱,梓园也已遭日军炸毁。为免老人精神再受刺激,王家后人一直瞒着王一亭这个消息,安排他住进了觉园19号。王一亭眼看国事不堪,忧国忧民,病情加剧,日甚一日,不幸于11月13日逝世,享年72岁。11月14日下午3点,王一亭出殡大殓隆重举行;11月15日接受各界人士吊祭。

当时,《申报》连续报道了各界人士前往觉园悼念王一亭的情景:“前往爱文义路觉园吊奠者,前后踵接,车水马龙,极形拥挤……自觉园大门入口,经长廊至灵堂两侧,均遍悬挽联挽词,花圈尤罗列皆是,计昨日各界亲友、各公团各善团代表,前往吊奠致敬者,不下三千余人,备极哀荣。”

图片

   王一亭旧居觉园19号现状

图片

END

图片
编辑:曹    琪
审核:冯    晔
签发:吴一峻

本文选自2023年第3期《上海滩》杂志

我知道你在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