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关街上的记忆

 wfchengyzzs 2023-05-07 发布于江苏

师生合作作品

扬州东关街是一条情深意长的街,是一条古老年轻的街,是一条薪火相传的街,是一条给了我太多记忆的街。

随着时光的推移,有些记忆渐已淡忘,但有些记忆却挥之不去,于我来讲,发生在东关街上的与著名老画家王板哉先生的交往,令我至今不忘。

1985年秋天,我被《中国书画报》报社聘为特约记者,主要工作是采访报道江苏地区的书画家。

1986年1月26日,我来到东关街,来到古宅逸圃,找到了王板哉的家。让我惊讶的是,这样有名的画家,家中陈设却极为简朴,家具不多,更谈不上什么档次。王板哉的房间里,只是一张床、一张方桌、一个不大的木橱,还有几张长凳,仅此而已。家里也没有任何诸如电视、冰箱之类的家电。

那天和王板哉先生是初见,只见他身材高大,“国”字形脸,剪的是平顶发,头发已经全白,浓眉大眼里传递出睿智而又温和的目光,朴实、平易近人,丝毫没有某些画家的那种“疯”度。

我和他隔着方桌坐下,向他出示了特约记者证,并说明采访的来意。板哉先生给我端来了一杯热茶后,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他于1906年8月,出生于山东日照市的北王家村,1934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师从齐白石先生,同时师从黄宾虹、闻一多先生。他的前半生,遇到了两位贵人,第一位是恩师齐白石先生,让他得到艺术的真谛,白石先生还为他亲手刻制了“半憨”印章。特别是1937年,板哉先生毕业那年,在北平举办个人画展,展出的80多幅画作中,白石先生亲笔为他题跋的画作就有60幅。第二位贵人是板哉先生的表弟郑平,1949年表弟任苏北行署第一任组织部长,是他建议和帮助板哉先生到华东革命大学学习,次年又是他帮助板哉先生到扬州工作。板哉先生先后任《苏北文艺》编辑、省立扬州中学教师等。1960年,扬州市国画院成立。1962年,板哉先生就调入扬州市国画院,从此成为专业画家。板哉先生那天还特别说明:“齐白石先生授课时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向齐白石先生学画,得其精神和笔墨传承,但又形成了我自己的独特面目。”

采访快结束时,我对板哉先生说:“您可有现成的2英寸照片?报道的文章需要配图。”“有,有照片。”板哉先生一边说一边去取来了照片,他说:“虽然是2英寸的,不过,却是黑白的呀,能用吗?”“黑白照片也可以!”我说道。一会儿,板哉先生忽然说道:“来,我来画一张国画赠送给你。”

说画就画,他从木橱顶上取下已经裁好的宣纸,取来笔墨,先在画面中下方画了一条鳜鱼,接着在上方画了两条鳞虎鱼,我睁大眼睛用心看着、专心记着他的用笔用墨,他又补画了芦花和浮萍,整幅画用笔苍劲、水墨滋润。最后,他在画面左侧题写“田苗同志鉴正”字样后,钤上了他的两方名章。

师生合作作品

我带着他赠送的国画和采访笔记,匆匆离开年味已浓的东关街,那天已是腊月十九。

1986年3月25日,我的文章《自成面目 艺献人民——访老画家王板哉》,包括配图照片,发表在《中国书画报》头版头条。一周之后,我带着这一期的两份《中国书画报》来到东关街,送到王板哉先生手上。他认真阅读之后,十分欣喜,激动地说:“我的生平和艺事能登上报纸,这是做梦都不曾想过的事。”是的!那时还没有网络,人们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国内的专业书画报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且都是刚刚创办,先生高兴是情理之中的事。随即,他展纸挥毫,画了一幅国画《紫藤》赠送给我,并认真地对我说道:“今后,欢迎你经常到我这寒舍来玩玩。”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上东关街,主要是把我自己画的国画带去,请先生点评和指教。好多次去他家,见他正在画画,我就在一旁认真看认真记。他在作画过程中,经常结合画面给我讲解。就这样,通过主动求教和现场观画,实际上我成了他的学生。于是,我心中多次这样想:是不是应该拜先生为师呢?终于,在1990年7月5日,我带着自己的画去请他点评时,向先生正式提出:我要拜先生为师。没想到先生当即答应了我的请求,但当时他又说:“最近我有创作任务,等到这个月的月底吧。”

1990年7月29日,成为我在东关街上最开心、最得意的一天。那天,我提着两瓶贴有飞天仙女商标的洋河大曲酒和一些水果来到先生家里。我那时年轻,不懂传统的拜师仪式,更不知后来有些拜师的“潜规则”,然而先生没有提出丝毫的要求,而是对我说:“现在都是新时代了,今天下午我们两人来合作两幅画,就算是接受弟子的仪式了。”先生是对我进行拜师考试呢,还是在激励我?正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先生说道:“你思考一下,准备画什么?画两幅,都是你先画,而后我补画。”略一思考后,第一幅,我先画了两只螃蟹,由于激动,画的时候,手有点控制不住。先生在我画的上方补画了五只虾和一枝芦花,他在这幅画的左侧题写道:庚午夏,田苗同志画蟹,板哉补虾。第二幅画,我先画了三只雏鸡,先生补画了芭蕉和蔷薇花,他在这幅画的右侧写道:庚午年,田苗同志画雏鸡,板哉补景。最后,先生取出印章,分别在两幅画上各钤两方名章,一方是阴文方印:山左布衣;另一方是阳文方印:板哉画印。

师生合作作品

师徒合作的两幅国画完成了!当时,我以为:他会将这两幅画一人一张。谁知道,先生执意要把两幅画都给我。这样的拜师仪式,充分体现了先生善于创新、大道至简的精神,对我是多好的激励和鞭策呀!

1994年,王板哉先生88岁。这年7月26日,先生因病仙逝,我失去了一位令我深深敬仰的良师!现在,每当我走在东关街上,我总要在逸圃门前停留并端详许久,走近逸圃并用手轻抚门口的青色小砖,总觉得板哉先生还活着,他还在这逸圃里面画画呢!先生的音容笑貌永存。

田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