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杰西卡|关于阅读量的自我反思与整理

 阿苏心理工作室 2023-05-07 发布于湖南

在路上

  那天,我看到阿苏在朋友圈问道:“我推荐了那么多好书,你们到底看了几本呢?”我心里不禁一惊,好像在被老师检查作业一样,立马拿出书单数起自己到底看过几本。最后算下来,在将二百本的书单中,我仅仅读过25本,心里惭愧的简直不想抬头,但转念一想,我也同时读过不少其他的书,这也算在心理上给了自己一个安慰,这么看来自已好像也不是那么差劲。

  我读书时喜欢做笔记,抄重点,并把每本书记录后的内容单独存放,这也为我这次查找提供了方便。我整理了一下书单中自己读过的书,每本书记录的第一页都被我写上了书中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看着这些曾经一笔一划留下的印记,不禁勾起了当时阅读它们的感受和那些给过我无限启发的语句。很有幸借这次机会做一个梳理,也让我重温了一遍我与每本书的相处过程,我与每本书的关系,并看到了它们是如何陪伴着我的。

1、《弗洛伊德文集》

  这套书在几年前看过前半部分,后来中断了很长时间,今年又开始从头看起。我的阅读速度本来就不快,看弗洛伊德的书就更慢上加慢,每一句都要细细研读,才能搞清楚老爷子究竟在说什么。我用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每一个重点内容,有时真想自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把里面的话全刻在脑子里。我最喜欢他的深度与严谨,这是我在其他书上很少能看到的。

2、《阅读你的症状》——人的欲望即是他者的欲望。

  通过这本书,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拉康心理学,可以说百分之八十是没看懂的,但会对其中的某些点很感兴趣,会去深入思考。这句“人的欲望即是他者的欲望。”就常被我用在生活的观察之中,并且拉康还解释道“欲望对象不过是自己依照他者欲望所构想出来的一个幻象。”,后面他还提到了一句“欲望即是匮乏的转喻”。记得当时我在这段理论上停留了好久,不断的寻找欲望是什么,匮乏是什么,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菲勒斯”,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搞不清的术语,其他的疑问也在源源不断的增长,我在这些概念中绕啊绕,最终还是由于理论上的浅薄没能做出更好的理解。

3、《自卑与超越》——如果不了解一个人的童年,也不会了解他的现在。

  这是我唯一读过的一本阿德勒的书,他给我的整体感觉不像是个搞精神分析的,我很难想象他曾经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可能也是这个原因,让我对他其他的书没有产生多大兴趣,所以一直没读。但我对他说的这句话还是很有感触,因为在我写自我分析时很多有力量的材料都来自于童年,特别是在剖析强迫性重复这一块,童年印迹的重要性总是能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个过程中也要警惕不要陷入决定论中,让自己的过去为现在背锅,人都是有自我选择权的,不是经历了什么,就一定会变成什么。

4、《荣格全集》

  这套书是在疫情之前看的,一共有九本,当时只看到第六本,中断后也没有再继续看完。现在只能回忆起印象比较深的一个地方,就是他的第二册《转化的象征》将近五百页全部是在讲神话,差点要了我的亲命。虽然过了这么久,除了第二册之外,其实很多理论点还是比较有印象的。像之前看过的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测试(MBTI),就在《心理类型》这一册里看到了理论原型,还有一些其他书中在引用荣格概念的时候,也更能理解作者需要表达的意思。

5、《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发现一种态度的历史渊源并不足以解释这种态度。

  《自我分析》——从事分析的人,都必须不仅了解自己,也要学会了解他人,因为他人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霍妮的书,我读的不多,除了这两本,还有一本《我们内心的冲突》,虽然读过之后的感受都不错,但并没什么记忆点,不过在《自我分析》中摘出的这句话,却被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可后来通过不断的自我分析,慢慢有了另外的一些感受,我们内在人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深入的了解自己之后,会发现在如其所说,有时候,一个人就是全世界。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的这句,更多让我想到的是“发现”与“解释”之间的差异,犹如我在写自我分析时,觉察,觉知,分析,在不同的层面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

5、《一个儿童的分析过程》

  这是一本对我来说特别久远的书,也是我看过的唯一一本克莱因的著作。记忆在六七年的时间磨损中,现在只剩一些对案例中有趣地方的模糊印象。说来也巧合,当时在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清楚什么是精神分析,完全把它当成心理辅导书了,如果用现在的标准来看,这本书就等于没读过。

6、《抱持与解释》——无聊本身也是一种压力。

   《游戏与现实》——知道答案的是患者,也只有患者才知道答案。

   《婴儿与母亲》——抱持和回应比母乳喂养经验的真实体验更为重要。

   《成熟过程和促进性环境》——罪疚感起源于爱与恨的碰撞。

  温尼科特写的书总给我一种很温暖,很柔软的感受,所以除了书单上推荐的书,我还看了《妈妈的心灵课》、《人类本性》、《家庭与个体发展》、《温尼科特与为人父母的谈话》,一口气读了八本。书中没有大段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词语,却又一直不失深度的在润物细无声中体会着母婴关系。这种表达方式也更容易把我拉回到生命之初,为写自我分析提供了很多思考空间。

7、《当尼采哭泣》——你的动机是什么?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你在这个情境下有什么获益?

  《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世上没有“大人物”的存在,而个人终究要全然地孤独。

  《直视骄阳》

  《直视骄阳》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欧文·亚隆的书,那时对死亡深深的焦虑与恐惧,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上找到答案,但最终读完后,我应该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因为记得当时的心情好像挺失望的,只是至今都有一句书上的话被我清晰的记得,虽然我从来都没写下来过,“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

  其他三本被我记录下的话,完全与我当时我写自我分析的关注点有关。动机,获益,孤独,都是那时每天想得最多的,特别是《当尼采哭泣》引发了我的大量思考,虽然没有记录,但当时的脑嗨快感却记忆犹新。《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是为那次团体课学习而做的准备,初步了解了一下关于团体的方方面面,还是很有帮助的。

7、《家庭与家庭治疗》——家庭是成员康复与成长的母体。

   《回家》——就像有些人不能面对死亡一样,有些人也不能面对生命。

   《热锅上的家庭》——虽然我们不能用身体去拥抱某人,但我们可以用声音去拥抱他们。

  这三本书是连着看的,里面每一个家庭,每一段故事都让我感受到了每个家庭的不易,咨询师们的努力,家庭成员的各自挣扎,在阅读中感受每个家庭不同的能量,气氛和症结。里面还涉及到了一些家庭治疗技术,很有意思,但我个人看法,任何理论与技术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面前,都要不得不变得灵活。

8、《人间游戏》——逃脱游戏,写自已未来人生的脚本。

   《我好,你好》——现在谁在说话?

  这两本TA系列的书清晰的表达了什么是心理游戏,什么是心理地位,在我写自我分析初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不过后面写熟练了,有些东西也可以不拘于原本的固定模式,还可以自己创造模式,在探索心灵的路上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9、《论会心团体》——但是任何一个“人”却不能被训练成为一个“人”

  这本书也是为了去参加团体课而读的,看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有些平平淡淡,仅仅是对团体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10、《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自。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道德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论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

《阴符经》——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尽夜,用师万倍。

  这里面除了《阴符经》都有认真做过笔记,像《易经》、《道德经》都反复学习过,但除了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地方偶尔会拿出来体会一下,其他部分依然天书一样,反正路还长,慢慢来。

总结:

  这些被整理出来的书,远远低于我为自己设定的阅读量,每次看到书单上只有寥寥几本被我读过的书,一面觉得很羞愧,一面又对自己很生气。羞自已的少,气自已的懒。相比别人的阅读量,自己不过就是个小芝麻粒,但就是这个小,在与人分享时还要遮遮掩掩,生怕好不容易得来的知识自恋,一不小心就被比了下去。后来,我在整理这些阅读感受,并决定分享出来时,我又对自己说“这些书又不是我写的,本来就摆在那里,大家都能随便看,难道我不说,别人就不知道了吗,而且它们的真正分享者是阿苏,又不是我。”写下这段话后,我不禁自问,“如果我真的突然一下变得这么大方,那我的分享动机是什么?”就像我刚刚写到的《当尼采哭泣》——你的动机是什么?我思考了一下,觉得还是自恋在作祟,虽然我不知道我到底比别人读过的多还是少,但至少可以显示我为此作过的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