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脑梗//龙胆汤——胡宗国医案张某,男,68岁,干部,1995年10月12日就诊。患者面部、肢体麻木1天,随即口眼歪斜,语言艰涩,口角流涎,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头晕目眩。检查:BP19/11kPa。神清,语言謇涩,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右偏,伸舌左偏,左侧上下肢肌力I级,舌质红,苔黄,脉弦细。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证属肝阳内动,气逆血瘀。治拟平肝熄风,活血通络。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黄芩、山栀、柴胡、当归、生地、木通、泽泻、车前子、僵蚕、地龙各10g,甘草6g。水煎服,1剂/日。服15剂后,左上肢能高抬,并可握拳,下肢可扶物下床行走,语言渐清,伸舌基本不偏。 按:方中龙胆草泻肝胆之火,又能清利湿热;生地、山栀、木通、生甘草可清心泻火,故心肝火热内扰之病证均可使用本方。本案为肝阳暴亢,属肝经实火,故用龙胆泻肝汤。考李东垣龙胆泻肝汤,全方在苦寒直折肝胆实火之中,不伤其疏展条达之性;在清利湿热之中,可防耗伤肝之阴血。泻中有补,利中有养,使邪去而正不伤,实火湿热易平,临证灵活化裁,每获良效。(胡崇国,刘晓平.龙胆泻肝汤应用三则.湖北中医杂志,1998,20(3):50~51) 附:龙胆泻肝汤:关于本方的出处,据《医方集解》载龙胆泻肝汤条下注称引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但遍查《局方》全书并未载录;现查之有据的文献,最早为《兰室秘藏》(李东垣著),但所载方名同药异。有人认为本方出自《医宗金鉴》,但查《医宗金鉴》所载,方凡二见:一见于《外科心法要诀》,其方引自《外科正宗》;一见于《删补名医方论》,其方引自《医方集解》。而在《医方集解》之后的诸家多宗《医方集解》一书,故此处暂定为《医方集解》。其主要功效是“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因其组方严谨,疗效显著,故不仅被后世医家频繁地应用于内科肝胆疾病的治疗上,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多种杂病的治疗上。此外,由于中医学特有的辨证论治理论,此方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骨科等在内的临床各科,堪称一代名方。 方名释义与立法依据:因本方主治病证皆为肝胆实火上扰或湿热下注所致,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湿淫所胜,……,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的基本原则,方中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佐以黄芩、栀子清泻肝经实火及湿热之邪,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出。虽有生地、当归二药滋养肝经之阴血以防苦寒之药伤阴,但纵观全方,仍以清肝泻肝之药为主,故本方名为“龙胆泻肝汤”,可谓顾名思义。 方义与组成: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等10味药物组成。因实火湿热为患,故治宜清肝胆实火,泻三焦湿热。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为“凉肝猛将”(《笔花医镜》),《药品化义》有云:“龙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 论:龙胆泻肝汤,也有龙胆泻肝丸。这个龙胆泻肝丸,有过导致肾衰事件,后来研究是方中的木通导致,木通含有什么马(兜)灵的有毒成分,后来木通就减掉不用了。 《伤寒说意》六气解:足厥阴病,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包相火,应从风化,而厥阴经病,阳虚,则手厥阴化气于风木,阳盛,则手厥阴不从风化,而从少阳之暑化。(重点)龙胆泻肝汤的脉,大多都是弦数。所以厥阴病之弦数者,弦为乙木之枯燥,手厥阴从少阳化热则脉数。 18脑外伤/桃红汤——黄旭晶医案盛某,女性,13岁。2001年11月16日就诊。患者2小时前被高处落下之木板击中头枕部,当即昏迷5分钟,醒后呕吐胃内容物2次。就诊时头痛、头昏,不能回忆受伤经过,门诊拟“脑震荡”收住入院。查体:面色苍白,双目紧闭,呼之能应,问之能答,时有恶心,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五官无异常渗漏,头枕部有一约3cm×4cm血肿,颅骨无明显凹陷,颈软。神经系统检查无病理征引出。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证属瘀血阻滞头部络脉,以致气机升降失司。拟桃红四物汤加减。处方:当归10g,赤芍5g,白芍5g,川芎5g,生地10g,红花5g,桃仁5g,柴胡3g,白芷3g,姜半夏8g,陈皮5g。2剂,每日1剂,水煎服。经服上药,患者面色转红润,头痛减轻,呕吐止,但不思饮食,腹胀不舒,大便3天未解,脉弦,舌质淡红,苔薄黄。原方去姜半夏、柴胡、白芷,加枳壳、番泻叶1剂。药后大便3次,腹胀除,精神转佳,胃纳增加,头痛、头昏基本消失,继用桃红四物汤佐宁心安神之品治疗1周,病愈出院。(黄旭睛.桃红四物汤治疗骨伤病症举隅。中国中医急症,2002,(4):267)《难病奇方系列丛书--桃红四物汤》 19偏瘫/活血汤——张沛虬医案郑××,男,64岁。1天前语言不清,轻度口眼歪斜,次日突然右侧偏瘫,痰鸣气粗,呈半昏迷状态。经某医院诊断为脑血管意外,观察治疗5天后,转中医诊治。症见半身不遂,颜面瘫痪,神志模糊,血压160/90毫米汞柱,胆固醇278,心律齐,心率80次/分,肝未触及,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舌尖红边紫,苔薄黄,脉弦滑。属中风的发病早期,中脏型,系因风火瘀阻心窍。当投活血通络汤加味。 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赤芍10克红花5克牛膝15克地龙15克 牛黄清心丸2粒,分2次用竹沥代服。 服药3剂后,神志渐清,症势化险为夷。继用前方加全蝎、归尾等药加减,进服35剂后,言语清晰,能下床活动,调理2月余基本恢复,1年后随访已参加劳动。《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中风专辑》 论:活血汤,桃红四物汤,阳和汤,还有龙胆泻肝汤,所治的卒厥偏枯,大多都是单纯的脑血管意外,脑梗血栓,脑溢血等。 20小儿脑出血——廖先齐医案患儿邱××,女,9岁。住院号26347。1978年11月29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2天晚上,突叫头痛剧烈,随即频繁呕吐,不发热。门诊以“头痛待诊”收入院。检查: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头项强直,精神疲惫,懒言。脑脊液:血性,未见皱缩细胞,未找到细菌。细胞数:123个,淋巴48%,多核52%。二氧化碳结合力:39.38%,血压:100/60毫米汞柱。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医辨证与治疗:患儿前两天,因不愿洗澡,被父母痛斥,因而闷郁气极,睡后不久,突叫剧烈头痛。3日来未解大便,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病属肝阳暴动,气血奔并,血菀于上,证属“薄厥”。治以镇肝宁心,活血化瘀,导滞通下,和胃降逆。 生赭石20克珍珠母20克紫丹参10克赤芍10克姜半夏10克怀牛膝20克炒枣仁10克黄连5克茯神10克郁金10克钩藤15克大黄10克乳香3克没药3克广三七粉3克(冲)炒柏子仁。 10克12月2日服药2剂,面色正常,头痛减轻,呕吐消失,大便已解。尚感头晕,神倦。本上方,以生地、天麻、刺藜、金铃炭、女贞子等加减,善其后。 12月25日,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脊液正常,住院26天,痊愈出院。《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中风专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