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事儿丨吴志刚:误走杨和寺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3-05-07 发布于山东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也应时做了“弄潮儿”,去跑生意。

1996年春,大兴安岭某银行从我这里订了三百个铜珠算盘,我最近的拿货渠道是山东庆云县一个叫杨和寺的村镇,听说这里制作铜珠算盘,价格也优惠。

这日,上午九点多,我在景县县城有点事需要处理,耽搁了小半天时间,到达庆云县城时,太阳已经很低了,西天的浮云托着西坠的日头,附近小吃店和水果摊儿的吆喝此起彼伏……

看看时间不是太晚,扫听一下杨和寺离庆云才十五六公里,不是太远,为了省钱,我当时就租了一辆三轮车,谈好价钱直奔杨和寺。

此刻太阳还有半张脸,西边天际映着红霞。师傅把三轮车开到一个村子村口,说了声:“老师下车吧,到了。”

我拎着背包,沿着进村的水泥道往村里走,不多远就看到有两个人在路边堆晒好的玉米,看样子是夫妻俩,三十五六岁的样子。我心里盘算:正好问一下做算盘厂子的位置。

“大哥忙着了?打听一下,你们村哪儿做铜算盘?”我问。“我们村没有做铜算盘的啊,没有。”他说。“你们村不是杨和寺?”我问。“噢,你找做铜算盘的杨和寺啊?错了,这里是阳信县杨户头村,杨和寺在庆云县,离这里十来公里呢。”女人接过茬说。

杨和寺,杨户头,看来三轮师傅听错了。此刻天已要黑了,人生地不熟,这可怎么办啊?急得我直搓手。

看我着急的样子,男人问:“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了?”我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地说了一遍,自言到:“天黑了,这该怎么办啊?”

男的看了看我,说:“你也不容易,天也黑了,要是不嫌弃,你就到我家暂时住一宿吧。明天白天你再去。”

他们家在村东头把村口处。我们进了院,正房是四间起脊瓦房,院落收拾得井井有条。

“你就在最西边屋里住吧。”男人推开屋门,打开灯。“跑了一天了,累了吧?坐会儿休息一下吧。”说着话,他给我倒了一杯水。“老弟,你坐一会儿,我们去做饭,一会儿你和我们一块儿吃饭就行了。”

个把小时的光景,饭菜好了。我随大哥进了中间的堂屋,一张圆桌几把凳子已经放好了,大嫂端上来的两盘炒菜还在冒着热气,她又进屋拿出了一瓶白干放到桌上。“遇到兄弟也是缘分,你们喝点。”大嫂解了围裙坐下来说。

大哥拿过酒启开,我们两个一人满满一杯,他说:“老弟,别客气,在这里就是到家了。”

坐在那里,心里真是倒了五味瓶,再多的感激话都显得苍白。

第二天,我起身要去杨和寺,大嫂进了东厢房推出来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说:“路不近呢,骑车去吧,回家时再给我们骑回来就行了。”

“太感谢你们了,那我给你留下二百块钱押金吧!”我说。

“哪里话啊?不用不用。”她把我的钱给我塞进兜里。

“那我把身份证放到你这里吧。”我真不知道怎么样做才能让人放心了。

“我们信得着你,什么也不用留下,走吧,早点办完事早回来。”大哥挥了挥手示意我:赶紧去吧。

事情挺顺利,三百多个算盘,不到两天就做完了,厂家按着我提供的地址直接发了货。

我骑车回到他们家后,拿出三百块钱给他们作留宿费用,却被拒绝了。“我们已经是朋友了,朋友在家住一宿哪有要钱的道理?”说完,把钱硬塞给了我。

片刻,大哥从厢房里推出了一辆摩托对我说:“到庆云县去还有不少路呢,我去送你吧,这个方便,来回都快。”说完,让我坐上摩托,奔县城而去……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对好心的大哥、大嫂,只知道他们的村子和住处,甚至连他们的姓名都不知道,更没有留下相互的电话。

26年来,我时常回忆这段经历,也希望他们能看到这段文字,天下好人会一生平安。

(已载5月8日《德州晚报》)

■作者:吴志刚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