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曾有《小满》一诗。 中国古代民间将农历小满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三日望麦黄。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农历节气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究其原因,无外乎农历小满节气,是指农村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其籽粒开始饱满。中国南方地区的民间农谚赋予小满以新颖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农时节气小满时,农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季节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农时节气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小满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时气温潮湿闷热,很多人这个时候就会惦记一口麻辣火锅,出一身汗,觉得舒爽多了。说到麻和辣就不得不提到花椒这味香料。 花椒,属芸香料,是我国原产的一种干、枝、叶、实具浓郁辛香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它最初野生于我国中西部,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有“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的记载。现在广泛分布我国南北各地。 对于花椒太熟悉了,它是我们日常生活里家中必备的调味品香料。做菜,煲汤,拌馅都会用花椒粒或花椒面来调味。花椒,味香芬芳独特,麻味十足,并可去除异味。《山家清供》里的一道菜叫拔霞供,其实是涮兔肉片,据说还有一个很美的故事。这道菜事先要把兔肉切片,用酒、酱、花椒等调味料腌制片刻,然后用筷子夹住,在沸水锅中“摆熟”,再蘸佐料食用。这腌肉的调味料就提到了花椒。可见我国很早就把花椒作为调味香料了。 可是,如今许多人并不怎么知道花椒在我国,最初是作是敬神的香物。楚辞中也有“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和“奠桂酒兮椒浆”的词句。说明早在公元二千年前,我国就用酒浸花椒制成椒浆,用来祭祀祖先,送神迎神,借其药性驱邪辟疫。 《诗经·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就是花椒。《椒聊》也有用花椒敬神祈福的记录。诗句说的是在男女新婚的时候,由主持祈福的巫婆,对着一张新人的大床,边散着花椒,核桃,大枣花生之物,边大声吟唱,以便掌管生育的神,来引导这一对男女,既身心相悦,祈盼多子多福。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四个香囊和六个绢袋内,就盛放着辛荑、肉桂、花椒、佩兰等芳香性药物。表明先民早已懂得通过佩带香囊辟秽消毒,以避免疾病的传播,且成为习俗并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据现代研究,佩戴香药确能增强人体抵抗力,提高血清免疫蛋白的浓度,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荀子·礼论》也云:“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屈原的《九歌》里也有“播芳椒兮盈堂”的佳句,都吟咏了当时人们对花椒气味的喜爱。因为花椒的种实和枝叶中含有挥发油,的确具有特别的强烈芳香气,辛麻而持久。成书于公元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而把花椒列入下药,并说:“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由此可见,在二千年前的古人,已认识到花椒的气味还具有杀虫、防腐、防霉、防潮、去湿的药性,有利于人体保健,或许这正是古人喜爱其味道的主要原因。 5月7日下午,大隐书局台州店将举办“二十四节令香药——【小满·花椒】”手作活动。这一期我们重点介绍这味香料,看看它能带给我们多少意外之喜。 ![]() 嘉宾介绍 蓝翎 教育工作者 香文化传播者 青浦区统战部新联会成员 北京香文化研究所高级讲师 国家天然香品、香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先后求学北京香学研究所所长潘奕辰老师、中国香道协会副会长华藏老师、香学大家陈建民老师。近年潜心学习香文化,不断求学香学名师。自多年前接触香事以来,有感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不为国人所知,甚至被很多人误解香事是日本的文化,多次参与为社会团体进行香文化普及教育活动,致力于中国香学的复兴。除了走访各个街道社区为老年人普及,教他们辨识对人体有害的化学香和养生的天然香,同时还接受了学校的拓展课程的邀请,将香文化的教学寓教于乐的渗透到学校,为下一代启蒙传统文化的萌芽。同时也有意将香文化推广到妇女同志、青年一代各阶层中,以亲子课、体验课、讲座,基础课程的多种形式传播香事文化。近年来为上海大隐书局,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总工会、杭州径山寺、上海宁国禅寺、上海电信集团、浦发银行、青浦高级中学、上海外国语学院、淀山湖新城集团公司、徐汇区文管局、各区妇联、政协,统战部门、图书馆、街道社区等单位授课,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