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宝应人物论稿3

 闲云1995 2023-05-07 发布于湖北

□ 赵昌智

出处多学丰艺绝之奇才

明代宝应人物,无论是入仕的还是隐居的,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点,不仅学殖深厚,而且多才多艺。

有明一代,文学总体上不太繁盛,尤其是诗歌创作,前不及唐宋,后不及清。而宝应似乎有些例外。

朱应登,字升之,号凌溪,海内称凌溪先生。生而荦奇,童时即解声律,谙词章,肆力于古,不屑习举子业。父亲朱讷约束他,在十四岁那年写了篇《申臆赋》,谈自己的志趣,父亲很高兴,于是不再强制要求他。二十岁举进士。与顾璽等交游,称四大家,一时操觚之士,争与相交。又与李梦阳、康对山等相呼应,昌明古学,号“弘正十才子”。当时内阁首辅李东阳、刘健,因与李梦阳等提倡馆阁体文学主张不同,千方百计打压他们。刘健是北方人,性格质朴,耻乏黻黼,以经学自文,说:“后生不务实学,即诗到李杜,亦酒徒耳!”看到朱应登的古文更怒,贬之曰:是卖平天冠者。于是号称文学之士的,一概得不到重用,安排清衔。朱应登那一科的主考是李东阳,作为门生,非但得不到照应,反而遭遇更大打击。开始安排他任南京户部主事,目的是用钱粮琐务束缚其才,谁知朱应登剸棼断错,厘剔诸奸,户弊肃清,南部翕然称之。首辅不悦,想户曹困不住你,再用州郡吏来绊你,升为延平知府。延平居闽上游,地瘠民贫,朱应登到任后扶绥鞠育,爱民如子,百姓颂为神明。还好,京口杨一清掌吏部铨政,擢他为陕西提学,修复了杨一清创办的正学书院,选拔秦地优秀人才深造,置官设徒,申廪严约,讲经论道,风教大行。所以秦人建三学宪祠以祀之,杨、朱均在其列。秦之士大夫,过宝应必把香、拜墓。当然这是后话。他做事认真,个性挺直,不假词色于人,绝竿牍,禁请托,因此遭人忌憎,恨不得把他推到坑里。又调到云南,不久升左参政。年把时间,又遭同僚见妒,布置矛阱,绎绎不辍,即谢政归。时年四十,隐居不出,精研经史,著有《凌溪先生集》,卒之年才五十岁。对于他的早逝,朋友都深为惋惜。刑部尚书顾璽说,应登不善瓦合,时失人意,尝在宴次赋诗,有客在侧,竟日不得交一言,故蜚语自显贵腾起,影附声和,各快谗嫉。又说:其诗上准风雅,下采沈宋,磅礴蕴藉,郁兴一代之体,功亦伟乎!然位不至公辅,天年早终。明代中期文坛领袖人物李梦阳则说:“凌溪以文崇其身,所谓世人皆欲杀之者,乃天亦忌之耶?”当时文坛传闻,孝宗朱祐樘对左右说:“江南两才子陆深、朱应登,陆深已成进士,应登未卜若何?”榜发,朱亦高中,皇上大悦:“两才子,皆朕获矣!”朱应登有皇上之知遇,竟不得侍侧左右,其所遭遇可想而知了。

在朱应登的之前和之后,宝应古人中写得好诗的大有人在。如周安,字邦泰,与施汝深、朱圆笠先生偕隐,以诗名景泰间。诗多闲适之情。如《忆春写怀诗》:“正惜春归思渺茫,忍看巨絮乱颠狂。数茎短发因诗老,一片闲心为酒忙。野鸟有情随意适,落花无语傍谁看?钩镰试问双飞燕,还怀东风旧草堂。”

祁稳,字文石,与刘春宇为香山老友,晨夕唱和不衰。《答练江外翰以所刻杂集惠教》诗云:“瑶篇一过洒然凉,洗尽时流俗肺肠。骨相须求天厩马,针砭多述古人方。剪来琼树枝枝宝。截出檀旃片片香。立德立言俱实际,更于何处说官常。”

刘春宇,名继善,字元卿,工制艺,名噪邑中。这倒是个精通八股文的,所以执经问业的,户外屦满。自宦游京口,始学赋诗,于金、焦、北固间,得江山之助,故词调多清婉。如《宿湛上人房》诗云:“晚渡金山寺,僧房抱影眠。灯前传佛偈,窗外泊渔船。树色千峰暗,潮声一枕连。妙高台未上,梦里试清泉。”惜所著诗稿未刻,藏于家,今已不存。

郑大山,名尔忠,字孝初,工诗,性嗜酒。董其昌十分器重他,说:“诸生中有此逸才,应是鸡群一鹤。”所著《淮海集》《西游集》《柿叶漫吟》皆不存,惟《莺音草》传世。其《游侠诗》云:“平生高义在,杯酒托深盟。肝胆千金重,头颅一诺轻。杀仇偏道姓,救难反藏名。却笑荆轲辈,图秦事不成。”游侠的形象跃然纸上。《中秋对月诗》云:“家在淮南父在燕,孤身又滞海东边。可怜今夜团圆月,三处同看各惨然。”一家分三处,凄楚之情令人泪下。

王补庵,名有光,字宝我,少工举业,不得志于有司。万历四十八年岁贡,官宁阳县训导,转临城教谕,提学御史宁光先,试其文,为六十五学之最,升苏州教谕。致仕归,闭门吟咏,不与世事,年逾九旬,曳杖逍遥,著《补庵集》,未刻。《平旦》诗云:“凉风达曙听鸡鸣,一夕单衣适体轻。稳卧沧州孤兴冷,笑看清昼百忙生。摧残老病秋偏早,愤激穷愁昼未成。晓起虚窗犹挂月,朦胧素影散幽情。”《偶题》诗云:“一回痛饮一狂歌,谁识山居意若何?天地阔来容笑傲,居诸闲处任消磨。片云落涧同秋冷,倦鸟投林傍晚多。八十年华堪一笑,东溪尺水稳渔蓑。”虽则一写于在任,一写于致仕,其心境大体相似。

王文玉,名玟,孤愤嫉俗,罕与人交。酒酣则歌呼呜呜,世人莫知其故。赋诗远宗李长吉,近学徐文长,四十左右即殁,临终前,将遗稿一册托付给友人汤启祚,说:“后有知我诗者,录一二首则可以传矣。”可见,对自己的诗还是很自信的。《野兴》诗云:“荒村风候变朝昏,雨后秋寒刺客魂。碧嶂全疏天外影,幽花自照水边痕。居人不解留王粲,渔夫何当问屈原。尘榻依然清梦断,无穷愁怨属芳荪。”“冥冥高雁适南游,蒲荻声前坐晚愁。人待河清生白发,事成天远付沧州。几家落日蛩相唤,一片孤云水独留。待得布衣身愿了,鸱夷还泛五湖舟。”诗中充满着一股不平之气。

从《宝应耆旧传》等著述看,明代宝应能诗者甚多,惜乎多已不传。诗中也不仅仅抒发个人胸臆,有的还可作为一段史实来读。郑宣溪,字崇实。正德间中南畿乡试副车,举乡饮宾二十七次。他写有《水南新庄避倭五古》《复过海冷溪避倭五古》《倭寇犯邑诗》等,是这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明代宝应出过一批有名的书家、画家。袁复、陈昇都是洪武年间因工书而被荐举的。明初,与文学的台阁体相呼应,书法也呈现台阁体倾向。其直接原因,是统治者出于内外承制的需要,召工书者入宫,负责缮写诰制、诏命、玉牒、册宝、匾额等,尤其是书写内制者,更被授为中书舍人之职。袁复、陈昇,都工晋人书法。荐举后都任中书舍人,大概发现他们的才干,又另有任用了。不过,永乐迁都后,江南一带台阁体书风渐淡,特别是吴派画家崛起后,主张“书画同源”,强调张扬个性,书坛也出现了明显变化。

朱日藩当属其时的代表书家之一。明自孝宗以来,天下文士皆宗李梦阳之学,东南亦歙然归之。日藩之父应登是个中主将。而日藩独肆力于汉魏六朝间,探求本源,辅以初唐,自出机杼,不落人窠臼。书法上也出于同样主张。当历仕南都时,结清溪诗社,人以谢玄晖拟之。虽然公务繁杂,簿书盈案,但不废写诗作文,挥毫泼墨,求文的、求字的络绎不绝,得一卷轴,视作珍宝,称为三绝。当时在南京日藩与盛时泰齐名。盛,善隶书,小楷学倪云林,行书学东坡、米芾。稍后于他们的著名书法家詹景凤称朱日藩书法:“巧自成趣,非草草作者,第骨气稍近脆”;称盛时泰书法“入圣散僧”,这是借用黄庭坚评杨凝式“散僧入圣”来喻盛,评价高于朱。

朱日藩有个比较优秀的弟子郑化中,字子极,号狄云。少年时曾游日藩之门。家庭贫寒,冬天夜读,常以鸡毛覆足取暖,直至天明。工诗。以贡生授陕西平凉府通判。时人有“尊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之赠。就是说,朝廷上没有用他作文学侍从,边塞得了个国宝。韩王器重他的才干,礼遇有加,从来都不喊他名字而称“老狄”。书法能得朱日藩之真传,草书苍健可观。秦中石额大书“潼关”二字即其手笔,至今犹存。著《闻莺馆诗集》,《高陵晓渡渭河有怀诸王孙》诗云:“渭城朝丏黯河流,东渡三年此见州。山色方才离燕塞,莺声忽漫到鸿沟。吟馀芳草王孙路,肠断朱门帝子楼。自是嵇康成傲吏,懒从樽酒话西游。”此诗当作于官陕西时。

范之默,字仲宣,号兰室。大江南北,凡断文识字的都知道有个兰室先生。他从小不仅聪明,而且孝悌,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大喜欢和其他小孩一样打打闹闹,喜欢读书思考,往往语出惊人。邑中吴道南异之,把女儿许给他。县令请吴道南修县志,有的部分过于简略,范逐事补润,识者认为是大家手笔。但科场不利,十上有司弗见齿。于是和邑中贤豪长者,相聚于别墅中,谈天说地,吟诗论文,或者临写张旭怀素之帖,或者泼墨枯木竹石,每一落纸,便被懂字画的人收走。再往后,有人花钱来买书画。别墅里常年到头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邑中有兴除,大夫必造庐请谒,以为文献在是焉。年六十余卒。卒后年把时间,南中有李之实者,素无半面之交,忽作诗泣吊而去。兰室先生有《采石怀李供奉》诗云:“雨霁孤帆薄暮开,探奇为羡谪仙才。江心淡月留清影,石面寒云护紫苔。红树似怜袍上锦,青山犹颂掌上杯。奚囊亦有惊人句,散作天风万马来。”《瞻李太白像》诗云:“一自骑鲸去几年,空留遗像万峰巅。英风土木犹堪仰,丽句河山可并传。载酒何人酬夜月,登楼有客倚江天。风尘劳我形销瘦,应是相逢饭颗前。”对李白的仰慕之情充溢诗外,同时也可见作者以李杜自励自许。

苗嘉生,字秀实,工书,县令李河滨曾赋《老笔行》赠之。与之同时,还有个王士光,字用晦,亦旷达,工书。不过比较而言,苗嘉生的书法更为遒劲古拙。苗嘉生又豪于诗酒,几杯下肚,则放言谈诗,滔滔不绝。殁后诗稿也就散失了,只《山居》诗一首,为后人得自断简中,诗云:“山居无一事,岸帻故人期。暂辍观书兴,还题玩月诗。远钟支枕夜,清露卷帘时。暗觉新秋近,残河欲曙迟。”

明代宝应画家,首屈一指的当数陶成。陶成,字懋学,号云湖。成化七年(1471)举于乡。为人聪慧爽直,轻财任侠,绘画技艺出神入化。画花鸟人物,能尽得徐熙、黄荃、阎立本之法,画芙蓉尤称神品。有某富贵人物,想求得先生一画,不敢开口。于是开辟一块地方,遍地栽上芙蓉。时值深秋,邀先生游赏。他踞匡床,俯仰芙蓉,得意忘形,情与物化,忽然向主人索绢,立挥二十幅,彩墨淋漓,摇曳多姿。主人十分兴奋,出酒痛饮。临走时,陶成要水洗手。主人知道陶成嗜好考古,拿出一件古铜盥器,说:“此杨玉环盘。”陶说:“否,乃玉环溺器。盖不洁,辱吾画。”把画好的画全部拿来烧掉,主人大惊,与仆人手忙脚乱地扑火抢画,总算留得一幅。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与朱应登同赴南京应试。二月初五,陶成对朱应登说:“听说张家湾丁香盛开,你肯不肯同我一块去观赏。”朱说:“离考试只剩三天了,考过了去也不迟。”陶笑道:“你想中进士啊?”独自策马去张家湾了,醉卧花侧赏花写生,及榜发,朱应登中进士。陶成挥笔画丁香一株赠之。陶成为扩见闻,广交游,也常入都。每次带不少银子,遇到情投意合、倾盖如故的人,就与之共花。因为时有困乏,又不肯为公卿作画,就画些扇面、笺谱,叫人上街卖,人都争着买,从而得些银子,藉以自给。晚年因被一些事牵连,谪戍于边,他出三关,遍四镇,登长城,察烽火,抑郁倜傥之气尽发为诗画。当时,一些内廷官员和宦官皆坐镇雄关,争相邀请陶成,但稍有不合,即拂袖而去。后放归,卒于家。陶成时与唐寅、祝允明为友,李梦阳《观序上人所藏陶成画菊石歌》云:“陶生画菊石,潦草有笔力,此石与山菊,今为序公得。两株徙倚石根前,古石苔藓屈连钱,复有余株散在地,平坡杂草青烟绵。回株点缀花翩翩,含姿异态不一足,背向纤秾皆可目,突如大家贵介女,珠翠虽摇气庄肃。近时名手计汝和,此生笔力方之过,江东徐霖学画石,效颦差胜王与何。亦知神品多冥契,下笔巉岩拓高势。石磊磊兮菊漫漫,清霜古路花斑斑,远意颇类东林山。东林昔住莲花台,彭泽攒眉不肯来,归家对菊独衔杯。序公丛林号白足,不重莲花番重菊。终然画饼不充腹,何如种向西山麓。秋林寒芳采服食,煮石炼药亦为得,爱鹰爱马古有之,不独序公何太息。”从诗中可看出陶成画之精彩传神,序公对此画之爱惜珍重,李梦阳对陶成技艺的赞美惊叹。陶成性格高古,得其画甚难,亦不相传授,传世作品不多。成化二十二年作《云中送别图卷》为《中国绘画史图录》收载。而本地对他还有些神奇传说。说他少年时醉卧邑之嘉定桥,闻空中语曰:明天早上有仙人来。他从早上一直等到日头偏西,见一乞奇,相貌奇古,异之,便抓住乞丐衣服,丐者给他一支笔。从此画技大进。甚至说他画的鸟有从纸上飞走的,里人称为陶半仙。

刁锐,字云江,工山水人物,亦画花鸟,受学于陶成,其禀性、为人、处事绝类陶成,故尽得其传。嘉靖十七年,巡抚、都御史周全,巡按御史苏丛奉诏修凤阳皇祖陵,工成。征集图画,刁锐绘形胜图进呈,世宗大悦,授之以官,一直活到九十多才去世。吴人夏文彦《图绘宝鉴》极力称赞云江翁。朱克生(字国祯,号秋厓)在《明代宝应人物志·刁画院传》中说:“自宗室设画院待诏,天下以绘事显,爵至锦衣,江左翕然宗之。而云江非其人也。邑中先辈,如郑如渊本之菊竹,郑竹轩正中之花卉鸟兽,号为知名,较之云江翁,则瞠乎其后矣。”

其实,郑本、郑正中的画也是相当好的。郑本,字竹南,号如渊。事亲孝。绘画摹陶成笔意,与刁云江同负时名。正德二年,岁贡。后来谒选京师,舟过吕梁,遇洪水,舟覆,溺死。郑本的诗、画俱佳。《题画菊寄内弟朱升之》诗云:“草堂地僻多栽菊,疏淡陶潜处士家,偏爱众芳寒落尽,萧萧霜冷试黄花。”明代大文学家、大书画家徐渭(青藤)对郑本的画非常欣赏,徐渭的叔父徐晃弘治年间曾任宝应知县,藏有郑本的绘画,徐渭观之,欣然题卷,并嘱其堂兄珍藏,传之子孙。《题郑本画菊竹卷》云:“射阳湖水浮天阔,湖里明珠夺明月。珠忽不来不可忖,弘治年间生郑本。郑本前身必郑虔,台州司户海霞边。湖精海怪双毫底,两墨云霞一样鲜。吾家叔父秩郎中,初试栽花宝应红。频岁吴绫满素云,独有此卷吹香风。当时被召见天子,郑也黄花蘸霜洗。孤高一段想其人,故旧百年犹未死。玉一籖,锦三尺,此物近归大兄宅。大兄大兄石中璧,此物收藏是其责。传子传孙传复传,茱萸作匣护梅天。红椒香糨白芨粘,缝脱只寻施本端。”《再题郑本白兔》诗云:“噫吁嘻!蛤蟆无翼,能载羿妻。宋鹊之捷,宁不能飞。人言日广千里,月亦如之。七为楼台三为坻,吴罡折桂不得睡,帝命牵犬而猎之。娄金之宿,徒有光芒,赵简之翟,既以赠将。罡兮持手不得猎,下呼鹊也腾苍苍。玉兔告蟆,蟆不得庇。宋鹊上天,玉兔下地。”不知徐渭为郑本所题诗与画尚在世否?在,当为吾郡艺坛一光彩;不在,亦为吾艺坛的一刻痕。

郑正中,字子位,号竹轩。是郑化中的弟弟。工诗,善绘,为刁锐甥。神宗朝即万历间,敕修祖陵,访文士工丹青者绘画以进,乃画图呈览,赏冠带。还征之入画院,正中推辞了。大约懒散惯了,不愿去仰人鼻息,动辄得咎。从诗中可见端倪。《茅斋》诗云:“背郭茅斋小,依山野况疏,竹风生枕簟,松月散琴书。鹤伴幽人梦,花迎长者车。门前春水浅,容易得溪鱼。”《与朱雪楼饮桃泉山庄》诗云:“素月生前浦,庭虚豁我襟。故人兴不浅,僻地喜相寻。紫蟹秋开酌,黄花晚助吟。相逢须尽醉,阅世几升沉。”一生吟诗三千余首,兵燹后仅有存者。

徐宗道,字性之,孤贫失学,二十七岁,才有了读书的机会,后来博通典籍,以诗画游四方。在游历中亦有艰险,曾经渡海翻船,遇救获免。年老归乡,更加贫困。但他性格开朗,人们喜欢邀请他一道饮酒畅谈。诗稿甚富,殁后逐渐散落,有人甚至匿其稿数十卷。朱秋厓先生非常敬仰他,有诗云:“吴生不见徐卿老,谁复穷愁再著书。”他的儿子徐昶,善绘荔枝,也很知名。

与徐宗道同时,有郑在湄,字九起,号虎溪,别号苍顽子。性豪迈,喜拯人于危厄。工诗善画,著述极富。有“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之势。闭影于蒹葭苍茫之中,以葭名园。梁以樟赠诗比为不臣不友之士。不臣不友,出典于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而太公重之,不臣不友即为逆民。郑左湄身处明末,不臣不友,草野遗民视之为贤,有气节;在当政者则视之为危险分子了。所以很难有作为。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