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出: 感染后咳嗽常为自限性,针对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欠缺,部分药物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且易复发,患者多难以坚持,依从性差。因此对感染后咳嗽的治疗,寻求一种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疗效肯定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显得非常必要。近来临床采用宣肺化湿止咳汤治疗感染后咳嗽湿热郁肺证6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我国《咳嗽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版)》拟定: ①发病初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史;②感染急性期症状消退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甚至加剧,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粘痰,时间3~8周;③胸部X线照片无明显异常;④用力肺活量、1秒率正常;⑤诱导痰细胞学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正常;⑥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持续性咳嗽。 中医辨证标准 湿热郁肺证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之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提出的咳嗽诊断标准: 咳嗽,气急、口粘、胸闷,咽红或红肿,痰少质粘,咳吐不利,大便粘滞,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濡数。 生麻黄10g, 连翘15g, 赤小豆15g, 杏仁10g, 桔梗10g, 枇杷叶10g, 前胡10g, 桑白皮10g, 白豆蔻10g, 厚朴10g 加减: 兼表证加紫苏叶10g; 兼里热甚加黄芩10g。 疗程: 服用药物治疗以2周为1个疗程; 对照组自纳入观察之日起,服用复方甘草片治疗,复方甘草片含服,3片/次,3次/d,2周为1个疗程。 感染后咳嗽临床发病率高,虽有一定的自限性,但因频繁咳嗽影响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本病当属咳嗽病证中“久咳” “顽固性咳嗽”等范畴,有关中医药感染后咳嗽文献报道虽多,但从湿热角度立论甚少。中医内科学教材仅在论述风热犯肺型咳嗽中提及风热犯肺可内夹湿邪致咳,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湿热郁肺为内外伤咳嗽常见病机,湿热的产生与本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气象、饮食习惯,体质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梅雨长夏季节,湿热缠绵,极易内外合病。湿热之邪易留恋不去,闭郁肺气,肺失宣肃而咳嗽,因湿性缠绵而病情迁延,虽可自限,却因病程较长,病家不堪其苦,因此治疗当以宣肺清热、化湿止咳为主法,临证结合辨证,随证加减。 宣肺化湿止咳汤中生麻黄善达肌表,开腠理,通毛窍为辛温发汗之峻品,又可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 杏仁既善降肺气,又可宣肺气,疏利开通而达止咳平喘之效; 桔梗专走肺经,为肺经气分要药,能宣能降,以宣为主,如《本草求真》 “桔梗系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峻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气既得上升,则浊气自克下降,降气之说,里根于是”,三者宣降同用,宣畅气机,畅利肺气。连翘轻清上浮,清热透表;桑白皮泻肺气清肺热,助杏仁、连翘降气清热;白蔻仁、厚朴行气运脾化湿;赤小豆利湿清热,使湿热下泄,邪有出路; 枇杷叶、前胡降肺气助杏仁降气止咳;全方具有宣肺清热、化湿止咳之功效。此方之妙,就在于宣肺与化湿二法的有机结合,湿热郁肺之证,湿热在肺,肺气郁遏,仅靠宣肺法是难以对此类咳嗽起效的,只有湿热除,气道畅,肺气方得宣降复常,而咳嗽自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