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单三条》

 江水澄秋 2023-05-07 发布于北京
我家1992年以前住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南官场胡同24号(甲30)。
九四年,东单二条和南官场胡同整体拆掉,改建了现在的东方广场。虽然东单三条也有很大的变化,但却是保留了下来。
东单三条保留下来,但所有的居民户都搬迁了。

这是东单三条的西口儿。记得从前的三条西口有粮店,饭馆,裁缝铺等。而现在已经面目全非。马路虽然拓宽了,也盖起了高楼。但觉得陌生,没有了亲切感。

这幅和下面的两幅图,是东单三条唯一保留的老住户,乒乓球名将庄则栋的故居。
记得当年这所住宅的西侧是个粮店。现在已经是工艺美术大厦的地盘了。

庄则栋故居

庄则栋故居

这个位置原来有个教堂。它的对面是儿童医院。现在完全改变了模样。

丈量了半天,最终确定了这个位置,就是小学同学石小禾当年的家。当年这里是青年艺术剧院的宿舍楼(一栋红色的楼房)。这栋楼房的西侧就是儿童医院。

小禾家的门前是个小胡同。从这条胡同就可以走到南官场胡同。胡同里有我和几位小学同学的家。他们是蔡勇,孟骥,王晓华。
从南官场胡同再穿过去,就是东单二条了。那里是另外几位同学的老家。他们是李晓祥,李文争,张俊。

当年,这条胡同不宽。好像叫校尉营胡同。从这里走不远,就是老协和医院的大门。当年看病都是走朝西的协和医院的门。
从协和医院再往北就是帅府园胡同。中央美术学院和帅府园中学都在那里。再往北走就是金鱼胡同了。

从这幅图以至后面的七幅图都是中华医学会的地盘。这八幅图所展示的基本是老样子。即便有变化也是小修小补。
当年的协和大礼堂比现在的地盘大多了。它们的样子太熟悉,太亲切了。从小就在这里玩儿大的。当年这里车少,人少。非常清静。要是中午和晚上来这里玩儿,人少的还有些害怕。
拍摄的当天,我坐在石狮旁,久久不想离去。这里有太多太多儿时的记忆了。



十六岁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每次回京探亲,都要来协和礼堂坐一会儿。坐在这里想老师想同学。想那一去不复返的日子。

这里就是协和礼堂。原来从这个大门进去是个大礼堂。礼堂的外面是个大院子,院子里面野草丛生。小时候从栅栏跳进去逮蚂蚱和蟋蟀。

76年唐山大地震,这片的居民都到大礼堂避难了。

从小就在这对石狮子身上爬来爬去的。几十年来,常梦见它们。

协和礼堂只留下了个门脸。礼堂和院子都没有了。
历史记载,这些古老华丽的建筑,原来也是王府所在地。具体的变迁,网上一查变知,就不在这里啰嗦了。


94年以前,这里也有一条拐弯儿的胡同。这条胡同也可以走到南官场胡同。

仍旧是通过丈量,最终确定了位置。这个粥篷和邮政所在地,就是小学同学闫秀峰和刘颖当年的家。
当年的小学体制和现在大不相同。每个班有班长,中队长,小队长。然后,按照家庭住址又分若干学习小组。
上学根本不用家长送。放学排着队自己走。到谁家了谁离开队伍,其他同学接着排队走。而下午放学就到指定的同学家去写作业,叫学习小组。
我和几个男生就到闫秀峰和刘颖两位女生家写作业。
可以说,对这两个同学的家记忆犹新。

这个位置是两位女同学家的斜对面。当年这里的墙挺高。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这堵高墙里总能穿出狗的叫声,有时的叫声是凄惨的。原来,里面是协和医院的实验基地。这些狗呀,兔啊,白鼠等等都为医学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这是东单三条的东口儿。这里也完全不同了。当年这里有饭店,有服装店以及居住着的居民。
如今,东单三条的北边整体划归给协和医院。而南面的居民全部搬迁。取而代之的是各个商家。

当我从东单三条慢慢的走出来时,看着面目全非的街景,脑子里浮现出前面提到的十个同学的影子。同学们,亲爱的兄弟姐们,你们都在哪儿呢?你们都好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