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痈,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大汗腺炎,是一种腋下生有硬结,触之疼痛,日久溃脓为特征的皮肤病,故名。根据其发病特点,中医学文献中又有“米疽”、“腋疽”、“夹痈”、“疚痈”等名。如清代《洞天奥旨·卷七》记载:“腋痈者,发于腋下天池之穴也。天池属手厥阴心包络,是经多血少气。此处发生痈疽,令人寒热少痛,掌热臂急,面赤,俗名夹痈,以手臂夹痈毒而称之也。《灵枢》谓“坚赤者,名曰米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此症一名米疽,又名疚疽,发于肐肢窝正中。初起之时,其形如核,由肝脾二经,忧思恚怒,气结血滞而成。漫肿坚硬,皮色如常,日久将溃,色红微热疼痛也。”本病多见于青年或中年妇女,腋下多汗者,尤易罹患。皮损常在单侧腋下发生,个别在双侧腋下,偶可发于肛周、外阴乳晕、鼠蹊部者。病程较久,易于反复。 本病因于情志不遂,忧思恚嗔,以致肝脾之气郁结,气血凝滞;或腋下汗出,久不洗浴,汗渍污垢,湿热蕴毒,熏蒸肌肤而成。 初起患处生有硬结,小若粟米赤豆,大如莲子芡实,触之顽硬而疼痛,皮核不连,略能移动。逐渐扩大增多,皮核相连,红肿痛甚,微隆出皮面,或融合成块,活动时痛剧。日久溃破出脓,形成瘘管,长久不敛,愈后结疤。 凡初起腋下生有硬结,触之痛甚,附近脊核肿大,伴发热恶寒,心烦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者,为湿热蕴毒,熏蒸体肤。宜以清热燥湿,解毒凉血方法治疗。
大汗腺性痒疹是一种因大汗腺分泌失调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大汗腺分布部位对称性地出现质地坚实的圆形毛囊丘疹伴剧痒为临床特征。多见于青春发育期以后的妇女。本病相当于西医所指的腋窝阴阜顶汗腺炎。 中医古代文献无该病名及类似记载。 [病因病机] 总由于禀赋不耐,冲任失调,肝火湿热蕴蒸,或兼湿热之邪外侵,内外合邪,搏结肌肤,汗孔闭塞所致。 [临床表现] 皮疹为针头至绿豆大小的圆形毛囊丘疹,呈肉色或淡黄色,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散在而不融合,局部毛发稀疏和折断,损害对称性分布于腋下、乳晕、脐窝、耻骨部、阴部等处。自觉剧痒, 睡眠不安;影响日常工作和学习。怀孕时多减轻或消退。常反复发作,可以持续到绝经期。 [诊断依据] 1.本病多见于青春发育以后的妇女。 2.好发于腋下、乳晕、脐部、阴部等处。 3.皮损为针头至绿豆大小的圆形毛囊丘疹,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散在而不融合,呈对称性分布。 4.自觉局部剧烈瘙痒。 5.病程多为急性经过,可反复发作,到绝经期可自愈。 [鉴别诊断] 汗淅疮亦多发于腋下、阴部等处,但皮肤潮红肿胀,倾向糜烂湿润,境界清楚。 [辨证] 1.湿热蕴结证 皮损为质地坚实的毛囊丘疹;伴口苦、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冲任失调证 皮损为质地坚实的毛囊丘疹;伴月经不调,情绪抑郁,睡眠欠佳;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弦。 [辨证论治] (1) 湿热蕴结证 治宜清热利湿,佐以软坚散结。 (2) 冲任失调证 治宜疏肝键脾、调摄冲任,佐以软坚散结。 [述评] 大汗腺性痒疹在古代文献中尚无该病名及类似记载,该病发病率不高,患者因皮损剧痒而非常苦恼。病因病机多责之于肝经湿热蕴蒸。治疗上以疏肝解郁、调摄冲任、清热利湿为法,佐软坚散结之品,往往能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疗程往往较长。
腋臭,即狐臭,往往给人带来很多的不便,因为狐臭的刺鼻气味使人感到特别的厌烦,闻到这种的气味的人大多掩鼻远离.这样就给狐臭的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并有自卑感,从而影响工作和学习,以及交际. [基本概述] 腋臭俗称狐臭,是分布在体表皮肤如腋下、会阴、背上部位的大汗腺分泌物中产生散发出的一种特殊难闻的气味.夏季更甚.多在青春期时发生.到老年的时可减轻或消失 病名,腋下汗出有特异臭味之病证.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三.又名狐臭、胡臭.病源人腋下臭,如葱豉之气者,亦言如狐狸之气者,故谓之狐臭,此皆血气不和蕴积,故气臭,人体及腋下状如狐狸气,世谓之胡臭. [症状] 狐臭是一种体臭,味道较重容易令旁人感到不舒服.根据统计欧美人士有狐臭者高达80%,而东方人较少约10%.不过西方人认为此乃普通生理现象并不在意. 东方人社会虽狐臭体质较少,但总闻之色变,令当事人尴尬无比.狐臭原因为何?一般而言,汗腺有两种,一种是外分泌腺又名小汗腺分布于全身,分泌99%的水分和0.5%的盐分.另一种为顶浆腺又名大汗腺座落皮肤真皮层,开口于毛根部,只分布在腋下或阴部和眉毛,会分泌较浓稠之液体,含有油脂、蛋白质及铁分.再经由腋下上的细菌分解分泌汗,形成恶臭. [治疗] 手术治疗是彻底的治疗方法.采用有毛区单纯梭形切除.创缘拉拢缝合的手法方法治疗腋臭,但因皮肤切除过多,缝合张力大,容易造成切口全部或部分裂开,后期亦易致瘢痕挛缩,影响上肢活动,故不宜采用.一般多采用纳米微创汗腺清除术治疗,既切除了真皮层内的汗腺,又不致造成皮瓣缺损,伤口裂开,瘢痕挛缩.
腋窝痈”等名。 如清代《洞天奥旨.卷七》记载:“腋痈者,发于腋下[[天池]]之穴也。天池属手厥阴心包络,是经多血少气。此处发生痈疽,令人[[寒热]]少痛,掌热臂急,[[面赤]],俗名夹痈,以手臂夹痈毒而称之也。《[[灵枢]]》谓“坚赤者,名曰米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此症一名米疽,又名疚疽,发于肐肢窝正中。初起之时,其形如核,由肝脾二经,忧思恚怒,气结[[血滞]]而成。漫肿坚硬,皮色如常,日久将溃,色红微热疼痛也。”本病多见于青年或中年妇女,腋下多汗者,尤易罹患。皮损常在单侧腋下发生,个别在双侧腋下,偶可发于肛周、外阴乳晕、鼠蹊部者。病程较久,易于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