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山水画的源与变,看看古人创作!

 彤彤的知识宝库 2023-05-08 发布于山西

图片

 中国山水画始于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开始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衬托绘于画面上。在这之前东晋顾恺之虽也画过山水,但都只作为人物之陪衬,其山水也无实景感,更没有一套完整的山水画技法与理论。到南北朝山水画兴起,随之而起的山水画理论探讨也逐步有了成果。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他每到一地,深入实地观察往往流连忘返。当他归来便把自己游历过的山水“图之于室”。当然同时也提到中国画之写生不是如实写生,而是“万趣融其神思”。王维则提出画山水“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这些都是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的真实感受。

图片

  唐代山水画有了繁荣,但与人物画的盛况相比就逊色多了。到了五代、北宋就大不相同,相继出现了山水画巨匠五代的荆浩、关仝、董源,北宋的李成、范宽,南宋的马远、夏圭,他们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无论从布局、笔法以及追求画面的情意、气势都达到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地步。特别是北宋范宽之作《溪山行旅图》更是别具一格,体现了北宋山水之浑然雄伟气势。这个时期山水画之所以如此兴旺,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繁荣,权贵们把游览、观赏、领略大自然之幽景美色作为生活情趣之一。这就引发了他们对山水画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宋代画家提倡写实之风。范宽就提出“一一写其真,一一写其神”,“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使画家们的爱国之情,对山河赞美之情,溢于画面。他还多年深居陕川林麓之间,深入观察,强调“写山真骨”。并提倡作画应依据时令季节变化分出春夏秋冬,早晚暮午之变化。许多山水画精品,如范宽《雪山萧寺图轴》、郭熙《早春图轴》、《关山雪春图轴》、王洗《渔村小雪图卷》以及佚名《江山秋色图卷》等相继产生。

图片

  元代黄公望更重于写生,他画山水重视形象的记录,“常身挂皮袋,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他久居江南一带,又游历富春江,领悟其山色,画出《富春江山图卷》这样的代表作,其间的披麻皴则是依据江南山坡之特征而来。但在元代后期,文人画兴起,他们提出“逸气草笔,遗兴自娱”。从此画家们逐渐脱离生活,而转向墨趣味之追求,复古之风也开始抬头。

图片

  明代虽然画派林立,但摹古之风更盛,明代晚期董其昌便是代表人物,画坛出现“家家子久,人人大痴”,许多作品显得苍白无力。到了清代,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等人更把复古之风推向极至,摹古之习几乎统治了画界,提出“日夕临摹”“宛然古人”“与古人同鼻孔出气”,幸得当时出现叛逆者石涛。他的坎坷人生使他看破红尘,结果半生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将中国山水画回到现实中来。

  清末直至民国初年,随着清皇朝崩溃,日本、欧美的文化开始影响中国,在绘画界出现以徐悲鸿为首的一批爱国之士,他们赴日本,去法国,提出必须变改旧中国画。徐悲鸿撰写的《中国画改良论》对中国画复古之风深恶痛绝,他通过中西绘画之比较,提出“作物必须凭实写,乃能维肖”“形有不尽,色有不尽,态有不尽,趣有不尽,均探究之”。他更大胆提出“古法之佳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图片

  五四之后,中国开始创办艺术院校,学画也由过去的师徒制改变为课堂制,写生在课堂教学中规定为必修的教学内容,山水画教学也兴起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写生、观察。然后再进入创作,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外师造化”被肯定下来。但成功与否,这又得取决于每人之修养、领悟、素质之不同。在近代山水画大师,傅抱石、李可染等都重视写实。李可染则更总结出一套中国画独特的写生方法,提出以情写生、大胆取舍,移景、剪裁等与西洋画不同的写生方法。傅抱石更是直接通过写生感受而使画面出现清新悦目、富于神韵的效果。

  从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出山水画之发展是与画家对大自然的认识、探索分不开的,大自然是山水画发展的唯一源泉。

图片

  一幅中国画是否成功,是我与物的完美统一,是以当时我之感受与景物在画上的吻合,而这种吻合,这种统一只有对实景的写生感受才能起到作用,也只有通过写生,新的感受才能产生,画面个性才会鲜明,作品才富有生命力、新鲜感、时代感。

图片

  山水画离开大自然是画不出感人肺腑的作品的,大自然的真实情景是山水画家产生成功之作的唯一源泉。一时玩弄笔墨或临摹古人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作画非儿戏,到处云山为我师,当我用几十年时间走遍祖国名山大川之后,其感受更深。每逢写生一次,画出的东西特别有灵性,且生动,如坐而不出,闭门作画,则必然僵化。作画首先要有情,而这也来自生活的感受,生活感动着你,才使你产生激情,才能妙笔生花。

  当今国内之山水画,写实之风尚属主流,但抄袭之风,逸笔玩弄之习气仍大有人在。也常会见到一些个人画展,几百幅作品,从第一幅到最后一幅,一样面孔,千篇一律,缺少生气,这肯定是画家缺乏实景的感受,胸无丘壑,笔下如何会有神呢?

图片

  所谓“变”那只是在此前提下促使自己的感受深化,不断探索、寻求,以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真山真水不同的新感受,以不同的风格表达自己不同的情绪与追求。所以任何变的前提仍然离不开画家对实景的依赖。当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一生的创作就是求变的一生。他在后期可以十年一变来区分。80年代,他完全用黑色墨韵来体现壮丽山河,那是他观察山河的感受,以之体现山川之雄伟与力度。另一方面他对中国画墨色的认识已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认为墨色之韵味是色彩中最纯、最美的,他后来喜爱以西画之逆光来反映山色之厚重、深远,而墨色黑白之对比能将他心底中的激情反映出来。所以他晚期的“变”可谓墨色的纯化超越,也是他长期观察生活,迸发胸中长期蓄养感情之结果。李可染先生是中国画变革成功的典范,他的“变革”过程证明如果离开对新鲜客观环境的细微观察,离开源于客体的感受,新的表现方式就无法找到。当一个画家不去追求对自然新的感受,就必然会迟钝他的审美触觉,变革之作何以能产生?

图片

  当今国内对中国画之“变”,众说纷纭。或是把“变”简单化,追求猎奇、怪诞,认为这是创新,或在笔墨上玩弄花样,哗众取宠;另一种把“变”神秘化,自以为高深莫测,弄得观众越看不懂,反谓创新之作。这些“变”是经不起推敲的,作品也不会有感染力。

  所以,山水画的“源”是大自然,而“变”则是画家对自然不断摸索与表达的必然产物。

图片

本文作者:范保文(1935—2009),江苏省宜兴市,山水画家。长期执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资深教授。是一位具有突出成就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作品贴近生活,融贯中西,覆盖清逸雅秀,笔墨滋润,水色交融,具有有独特艺术个性。

范保文作品欣赏

湖光映山色

图片

富春江岸似三峡

图片

严子陵钓台

图片

山间新绿


图片


山魂图

图片

山壑图

图片

版纳风情之一

图片

湖畔春韵

图片

江畔

图片

白雪峰间流

图片

洞庭西山石公览胜

图片

曲径山门湖光相映

图片

水榭亭台狮子林

图片

太湖春花浪漫

图片

太湖泛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