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女儿对谈:“能力圈”致胜

 皮皮中尉 2023-05-08 发布于河南

本文导读:

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在两千多年前庄子白描式的简述中,一位屠夫不靠颜值不靠身材单靠屠牛刀法扬名立万,堪为当时肉类加工行业中的顶尖技术标兵。


在中学教材中,还有不少同庖丁类似的技术能手事迹。比如欧阳修写过《卖油翁》、 魏学洢写过《核舟记》,当然还有林嗣环的《口技》。这充分说明一个现象,那就是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外,古人还很推崇技艺精湛的草根英雄。草根英雄也是英雄,纵然没机会在官修史书中留名,起码靠手艺不愁生计。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填饱肚子始终是黎民百姓追求的第一要务,庙堂上的士大夫太过缥缈,说到底还是身边的榜样来得实惠,因为他们的成功之道更简单更易学,那就是艺多不压身,靠能力致胜。

把草根英雄放进教材,是为让孩子们感受勤学苦练的意义,这一点无可厚非。但随着时间推移就暴露出一个问题。还是举庖丁的例子,假如这位屠牛圣手到了现代的肉联加工厂,发现他的活计都被机械化作业抢了去,他是该像唐·吉坷德挑战风车那样跟机器死磕一场,还是改弦更张适应变化呢?可见我们效仿的勤学苦练已经从故事中的实际技艺转化为抽象特征,也就是凡高手必有的钻研精神。

所谓艺多不压身、靠能力致胜的观点,到了今天就应当与时俱进,升级为自己的“能力圈”,靠“能力圈”致胜。

据说“能力圈”这个词来源于美国股神巴菲特的创造创造。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中,巴菲特说,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至多只能了解世界的一小部分。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明确自己能力的边界,牢牢坚守在这个边界之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记得之前有专家点评巴菲特的资本运作轨迹,就专门提到他老人家总是对食品、日用品这些传统门类的企业前景青睐有加。被问及原因时,他回答自己的原则其实就是“不熟不做”,只关注自己了解的,不去追捧时尚热捧的概念。可见,巴菲特自己能成为股神,就是严格遵循了这个“能力圈”的逻辑精髓,把优势特长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容忍自己在其他方面并不优秀,甚至远低于平均水平。

按照我的个人理解,“能力圈”就是要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于自己擅长的,要像庖丁卖油翁那样勤加练习精益求精,而对自己不擅长的,最好浅尝辄止迂回过去,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精气神都用在“补拙”上。说白了就是我们都熟悉的那句,不熟不做。

在这一瞬间,东西方的智慧实现了融会贯通。其实不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演进,舆论如何推波助澜,个人成长的根本路径总要因循规律,总需要时间磨砺。我相信诸如庖丁和卖油翁这样的草根英雄即便到了现代也不会饿死,因为就算他们的技艺被机械化大生产、互联网电子商务给取代了,他们也会凭借钻研精神找到自己新的能力点,定位新的“能力圈”,然后东山再起,还是好汉一条。

说到这儿提个不当紧的事例。我们家楼下是一排商业门面房,这几年频繁地装修开业,再隔三差五地关门停业,然后再装修开业,循环往复不止。这说明很多人拿了本钱学别人的样做生意,做着做着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那块料,不是耐不住琐碎麻烦,就是经不起波折煎熬,最终只能为自己的冲动交学费。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就是个人“能力圈”不明晰的表现。与其费尽心思寻找发财门道或者投身热门行业,不如静下心来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扎下身子在自己的说了算的“一亩三分地”里拥有话语权。

遥想比庖丁稍晚些出现的纵横家苏秦,就和巴菲特英雄所见略同。这哥们儿平日穷困潦倒,连自家嫂子都不待见,却一直没放弃自己能言善辩的老本行。某日他被别人痛打一顿,昏迷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可见,苏秦再倒霉也是头脑清醒、深知“能力圈”原理的。他知道纵横家这一行靠的就是“三寸不烂之舌”,想混口饭吃没别的捷径好走,只能苦练辩论技巧。所以他才会在自己的“能力圈”中头悬梁锥刺股的苦练,这才干成了“挂六国相印合纵抗秦”个人伟业。

像这样懂得坚守“能力圈”的厉害人物有很多。不论是临池写字的王羲之,还是“闻鸡起舞”的祖逖,不论是画龙点睛的吴道子,还是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他们都和庖丁卖油翁们具有一个共性,就是专心致志地磨炼技艺。沧海横流不是世间大乱,未来已来也不是世界末日,不管身处哪个时代,拼能力磨炼、建自己的“能力圈”永远都是个人发展的硬道理。

说到底,考级考证并不意味着就成了人才,只意味着有了入行资格;职称级别也不意味着成了人才,只意味着有了耀眼的资历。人才的创造力执行力,往往需要“能力圈”的加持确认,尤其是在能力边界之内日复一日地锤炼。为人父母能够看透这一点,则孩子的未来才真正可期。与其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全才而逼他们学习,不如引导孩子逐步找准自己的“能力圈”,坚定锤炼自己拥有的那一部分知识体系,才是明智之举。

当然,知道“能力圈”可以致胜并不意味着父母现在就要逼着孩子打造自己的“能力圈”。一来孩子需要打牢基础知识培养思考能力,二来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悟性,只要父母给足他们自由思考选择的空间而不是“牛不喝水强按头”,孩子就一定能藉由勤学苦练找到自己的“能力圈”。

找到“能力圈”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解决准确定位问题。个人擅长何物只是个人界定,如果误以为这就是世界一流水平,不免有坐井观天之嫌。所以,我们还需要在个人擅长的前提下给孩子一些建议和支持,帮助他们从“找到”过渡到“找准”。

第一条就是热爱。如果有人对你说,他很爱看书。可他说起话来却是文不照题指东打西,那你就明白了,所谓爱看书只是他以为,其实并不爱。真正爱看书的人一定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都会用得中规中矩。所以,谈到热爱,建议大家带着孩子去看看电影《爆裂鼓手》,领会鼓手练习一直练到手指磨破淌血的境界,见识一下“人不疯魔不成才”的场面。遇事没有百折不挠的热情,说得再是天花乱坠也是虚妄。

第二条就是时间。一旦肯在自己的爱好特长领域花费大量时间,那未来在“能力圈”之内多半就能有所建树。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任何一个成才成功者都是花费了比常人多得多的时间之后取得质的飞跃。记得以前网络中连篇累牍报道过外交部的美女翻译,她的美色气质我现在已经记忆模糊了,但新闻中提到她翻烂的几部英汉大辞典倒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第三就是淡定。在“能力圈”里遨游的时间长了,人们会惊喜地发现,成才成功其实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存在感成就感或是挑战自我的充实感反倒成为了最高奖赏。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真正的大才都看淡名利,因为他们已经在自己的“能力圈”里获得了足够的认知和自信,实在不需要那些附属物再额外证明一次,这就是《道德经》里提到的“圣人无功、至人无名”。

如今这个年代似乎噱头很多概念泛滥,但那只是表象。人类自身的能力尤其是认知能力其实跟两千多年的庖丁区别并不大,所以我们不妨学学庖丁的能力培养,然后再推陈出新借鉴下巴菲特的“能力圈”,也就找到了自己的致胜之道、成长之道。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