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讲的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听了红楼梦的曲子,得以窥知了红楼女儿的未来命运。 在此之后,又在警幻仙姑的安排下,和一个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仙女喜结良缘,最后又在迷津梦醒的故事。 这回的内容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贾宝玉的青春启蒙 第二,金陵十二钗的座次。 第一部分,贾宝玉的青春启蒙。 那么,曹雪芹安排这一回的目的是什么? 可以理解为,这一回的目的就在于转场,既是全书从序幕向正文转场,也是主人公从孩子向少年转场。 ![]() 《红楼梦》的前五回其实算是整部书的序幕,从这部书的来龙去脉讲起,讲到四大家族,讲到贾府,到第四回结束的时候荣林二府的情况交代的差不多了。宝玉、黛玉、宝钗这三大主人公也登场了,就该转入正题了。 可是转场之后的爱情故事也罢,家族故事也罢,都不是几个小孩子所能承担的了的,所以就得让主人公长大,从孩子成长为一个少年。 那怎么长大?现在看电影电视剧,经常会看见这样的镜头,一个小孩子跑着跑着就换演员了,就跑出来一个大人。 第五回就相当于这样一个长镜头,只不过他不是让主人公跑,而是让主人公做梦。做一个什么梦?做一个青春期启蒙的梦。梦醒之后,天真的孩子就变成了有心事的少年。 那么,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贾宝玉为什么会做这个梦? 第二,他做梦的对象为什么是秦可卿? 第三,怎样看待钗黛合一? ●贾宝玉为什么会做这个梦? 因为他开始遇到青春期的烦恼了,他身边出现了两个神仙一般的小姐妹,他开始有点摆不平了。这两个小姐妹当然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了。 ![]() 《红楼梦》三大主人公就是宝玉、黛玉和宝钗,作者写宝玉和黛玉出场都多细致,那宝钗出场又应该怎么写才能压得住?曹雪芹根本不按套路出牌。第四回结尾的时候,他就提了一句,“薛宝钗跟着母亲和哥哥住进了荣国府”就完了。这不是显得太过轻飘飘了吗? 可是别急,到第五回一开头,曹雪芹就找补回来了,怎么找补的?他也没写宝钗穿什么戴什么,怎么说怎么笑,就轻轻巧巧说了这么一段话。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后,贾母万般怜爱,饮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作,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 那么冰雪聪明,百伶百俐的林黛玉,倒叫薛宝钗给比了下去,这不一下子就显出宝钗的不凡之处了吗?更要命的是,都把人家给比下去了,宝钗自己居然还浑然不觉,这不是更让人生气吗? 这种文学手法叫什么呀?这就叫背面敷粉。就是你要写一个人,不用费尽力气去正面刻画,而是要多花力气去描摹跟他对应的那个人,这样两相一对照,这个人的形象反倒更突出了。 那宝钗如此突出,宝玉注意到没有?他那么看重女儿,当然注意到了。注意到了又如何?书上说,“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贯些。既熟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所谓“姊妹兄弟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意味着什么呀?意味着他用在黛玉那儿的心,现在也可以用在宝钗身上。这不是让本来已经很失落的黛玉更不忿了吗? 而他对黛玉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根本没有体贴到黛玉此刻微妙的心态,反而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不是让黛玉更生气了吗?这样一来,两个人之间就出现矛盾了。 ![]() 原本宝钗没来的时候,两个人是“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现在“他二人言语就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附就”。 这就有小儿女之间争风吃醋的意思在里头。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林黛玉从开始的那个林乖乖变成了后来的林怼怼? 这有点像家里生了二胎,家人的宠爱大都集于二胎身上,老大难免就会有点今非昔比的心酸一样。何况,这里头争的还不光是大家的宠爱,还有一个特定人物的心。 面对这种微妙的关系,黛玉因为早慧,又因为自身利益受损最大,所以她是先知先觉。而宝钗因为后到,很多状况还不清楚,尚且可以说是不知不觉。那宝玉呢?算是后知后觉。他当然是喜欢黛玉的,这种天生的知己之感,谁也代替不了。但是他也有小孩子的贪心,他也倾慕宝姐姐的端庄温柔,他谁都想要。而他这种贪心,恰恰又触发了林妹妹的敏感,就跟他生起气来。 所以他觉得有点搞不定了,就生出了青春期的烦恼,而这种烦恼在梦境之中就投射到秦可卿身上。 ●为什么宝玉做梦的对象是秦可卿? ![]() 第一,秦可卿是个成熟而又风流的女性,她本身不仅代表着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她也代表着欲望,很容易让少年产生幻想。 书中是怎么描写秦可卿的?书中说,贾母让他带宝玉去睡午觉,他先把宝玉带到上房,结果宝玉不喜欢,她就干脆让宝玉到自己的卧房来。问题是她是宝玉的侄儿媳妇,这个时候有个老嬷嬷就说了,“哪有个叔叔往侄儿房中睡觉的理?”秦可卿是怎么回答的?她说,“嗳哟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呢,就忌讳这些个!上月你没看见我那个兄弟来了,虽然与宝叔同年,两个人若站在一处,只怕那个还高些呢。” 这个说法带着点豁达,又带着点轻佻,正是让小小少年着迷的气质。那他的房间又是什么样的?书中写了“案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 这是很夸张的铺陈。这些夸张的陈设有什么意义?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香艳!这也正是最令小小少年好奇的那种女性气息。 简而言之,秦可卿既年轻貌美,又带着我们现在所说的那种淑女风范,最容易成为少年的幻想对象。 第二个原因,秦了卿本身就带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双重特征。书里头说了,秦可卿生的“袅娜纤巧,形事又温柔和平”。这个“袅娜纤巧”,恰恰是林黛玉那种弱柳扶风的风度,而“温柔和平”,又仿佛薛宝钗端庄浑厚的姿态。 贾宝玉此时的心事就落在这两位姐妹身上,所以看见这个让他浮想联翩的秦可卿,不免就把对这两位姐妹的感情带入进来了。所以他才会梦到警幻仙子给他一个“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鸟挪,则又如黛玉”的女子。然后告诉他,这个人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这兼美二字,不就意味着秦可卿本身就是黛玉和宝钗的双重投影? 换句话说,秦可卿的意义是什么?就在于替黛玉和宝钗,完成宝玉的青春启蒙。 作者这样写,既不冒犯黛玉和宝钗的纯洁,又让我们知道这三个人之间已经产生复杂情愫。 ●怎样理解钗黛合一? ![]() 脂批也好,红学界也好,一直都有一种声音叫做钗黛合一,说宝钗和黛玉本来是一个人,被一分为二了,合在一起才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格。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不可否认,书中确实是时时刻刻把宝钗和黛玉放在一块说事的。 就拿这第五回中十二钗的判词来说,别人都是每人一首判词,只有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是合在一块写的。 “可叹停机德,堪怜柳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是谁?当然是薛宝钗,这里用的是《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指的是出自东汉河南郡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学的故事。薛宝钗此时此刻虽然还是个小女儿,但她身上确实已经蕴含着成为贤妻的美德。 “柳絮才”是谁?当然是林黛玉,这里用的是东晋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那个典故。林黛玉最为人倾慕的就是谢道韫这种天才少女的才情和风度。 这两位一个有贤妻之德,一个有才女之情,结局是怎么样?结局却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所谓玉带林,反过来不就是林带玉吗?玉带本应该围在人的腰间,却挂在林中,它的意义不就是落空了吗?而“金簪雪”倒过来是什么?是雪金簪,那就是薛宝钗啊,金簪本来是要插在人的头上的,而它却埋在雪里,不也意味着一切成空了吗? 所以说这两个人都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都没有美好的结局。 ![]() 那这合在一起的判词是不是钗黛合一的明证? 可以这么理解,薛宝钗和林黛玉确实是两个极端不同又极端美好的形象。 他们俩一个天真,一个成熟,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代表着天生的性灵,一个代表着后天的教养,一个属于自然,一个属于社会。就像电池的两极一样,你是无法说清谁好谁坏,谁是谁非的。 我们现在经常说一句俏皮话,叫做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但是换到贾宝玉这里,这句话恰恰应该反过来说,当宝玉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确实对这两个姐妹都有好感,但是随着成长,他一步步的认识到,感情必须是专一的,一个人只能得一个人的眼泪,得一个人的钟情,这两个都好,他选择谁?他最后坚定地选择了林黛玉,因为林黛玉跟他是木石前盟,或者说他们俩有先天的那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这就是《红楼梦》曲子“终身误”里所说的“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 什么意思? 黛玉陪伴了宝玉婚前的少年时光,而宝钗陪伴了宝玉婚后的成年时光,看起来宝玉是身兼二美了,但他并不喜欢这样,相反,他永远觉得意难平,这不才是作者给我们的最终答案吗? 这样说来,在曹雪芹心目中,一个人到底需要不需要同时具备这两种美德?其实完全不需要。 这就像太行山有太行山的雄奇,雁荡山有雁荡山的灵秀那样,我们需要不需要把这南北两座大山融合成一座新的山?当然不需要,我们喜欢双峰并置的样子,同样,我们也不需要宝钗和黛玉合起来成一个完人,恰恰相反,我们喜欢这两个不够完美的真人,她们可以和谐,但是不能合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