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一公:理想是抬起头来能看到的北斗七星

 竹山一枝秀pfxh 2023-05-08 发布于江西

图片

提到科学家施一公先生,你一定不陌生。你可能是从高中生物课本里认识他的,他在科研上取得的多项突破,改写了教科书;你可能是从新闻访谈里认识他的,他过去是清华大学校长,后来“白手起家”在中国大地上创办了一所新大学,对标世界一流;你甚至可能是从综艺节目里认识他的,他是那个全场最年长的“飞行嘉宾”,起劲地为年轻人摇旗呐喊……

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他在56年的人生历程中,总是做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发挥理想的力量,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又是什么?

4月24日,中信出版集团联合大象出版社举办了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的新书《自我突围》发布会。

施一公先生以《自我突围》展开,向在座来宾与师生分享了他个人的成长史、学术生涯、在清华任教经历和创建西湖大学的过程,以下为分享内容、主持人互动精华整理:

 

让朋友们了解一个真实的施一公


今天我的心情很激动,虽然已经多次面对媒体、记者和朋友,但毕竟这是我自己的书,所以我兴奋、激动、紧张又忐忑不安。我原本准备了一点儿内容,但此刻决定不按准备的内容讲,而是完全讲讲此刻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主要讲两个话题:

第一,为什么出《自我突围》这本书?原因其实特别简单,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书,不读书就不可能有知识、有技能,人类历史正是因为有书、有文字记载才能传承下去。对我来讲,写书有特殊意义,主要是两点:第一,我有时候比较“张扬”,比较爱讲,但讲的话经常被误解,在网上经常有误解我的段子,因此我很想用写书这种方式与在背后关心、支持我的素未谋面的朋友们沟通,让他们了解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希望让熟悉我的朋友、没有时间坐下来与我吃饭喝茶的朋友们了解一个真实的我。这是我写书非常强烈的目的,甚至是主要目的。第二,我都56岁了,我不是今天才想写书,而是一直想写书,这是我的梦想。我的记忆力在退化,很多事情记不清了,甚至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要找找亲戚朋友问一问是否相关内容,因为我想尽量写得真实。等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的记忆力再逐渐消退时,有一本书记载我年轻时的真实想法,我会特别感佩,也让我能够在已经老去的时候有点回忆。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点小私心,想让更多人了解西湖大学,这是我的最终目的,甚至可以说,前述主要目的、次要目的似乎都是为了不愿意说出来的第三个最终目的,即让更多社会上的老百姓、素未谋面的朋友们知道西湖大学。
 

理想朦朦胧胧但值得追求


第二,关于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方面:1.我是什么人?2.我想做什么人?3.我怎么做这样的人?首先讲“我是什么人”。我是河南人,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在郑州出生,两岁到了驻马店,到13岁又回到郑州。我一直对外公开讲我是驻马店人,因为于我而言,驻马店在河南的地位很像河南在中国的地位,甚至很像三十年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很愿意说我就是驻马店人。我的家谱比较复杂,我在18岁成人之前,去清华大学上本科之前,我不觉得自己是河南人,为什么?因为我的父亲出生在杭州,他出生的地方很“奇葩”,是出生在监狱,我爷爷奶奶同为浙江大学校友,在杭州相识相爱,因我的奶奶是地下共产党员,最后牺牲在国民党的监狱里,我父亲出生18天,我的奶奶就不在了,然后才有这段历史。

所以,杭州是我从小听到大的城市名,但2007年,我才第一次来到杭州。我的母亲是江苏丹阳人。我的籍贯是云南大姚,这里是爷爷的出生地。我从小就搞不清楚自己是哪里人,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云南人,在河南长大,到清华才知道我是河南人,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改变过想法。我特别想告诉大家,我是河南人,也是新浙江人,新浙江人一半的因素是我回到了我父亲的出生地,这个事很重要,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这也是还父亲一个愿,希望我父亲的在天之灵知道他儿子在杭州工作、奋斗。这是“我是什么人”的介绍,《自我突围》里有详细介绍。

第二,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最难的。作为一个人,我的理想是什么?梦想是什么?我从小到大无数次问自己,无数次被问过。我真的说不清楚。就我而言,什么是理想?理想是我梦寐以求想最终实现,但是可能一辈子都实现不了的东西,它是一种追求,是一个灯塔,是你抬起头来能看到的北斗七星。就像我,我说不清楚什么是我的理想。从小到大,父母鼓励我将来要有出息,其实我不知道有出息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我有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对我而言,关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一直在不停地通过具体事情变换,环境、工作、背景……我从清华走出去,又回到清华,再到杭州,一直在做(事情)。如果最好的朋友问我:“一公,不要绕圈子了,告诉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会回答,还是不知道。我只是知道,实现我的理想的路径,我会一步步尝试,会去努力。大家一定会说:“一公,难道你的理想不是把西湖大学办成世界顶尖大学吗?”这一定是我理想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对我而言,终极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实现了的话,人会突然之间就没有追求了。难道说会再有另外一个理想吗?我不会的。所以我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我只知道那是朦朦胧胧的,其实想说也说得出来,但还是朦朦胧胧的,不如不说。

小我的奋斗和大我的价值完全可以兼容


第三个问题,怎么做这样的人?这和我成长的足迹,和我在科教界、学术界奋斗的过程直接相关,也是书里大部分的内容。好几年前,在我50岁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小文《半百知天命》,最后经过一些修改,其中的一些描述收录在这本书中。我在人生半百前后才全身心投入西湖大学的创办,在这前面的十年是在清华,再往前整整十年在普林斯顿,我在这两所大学当教授,再往前十年是做学生、博士后,在不断地学习和读书。

实际上,我在做学生初期,绝对预测不到我三十年以后会从清华离职到杭州,哪怕在前二十年也无法预测。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一直在规划人生,一步步按照自己的规划往前走,而是因为有一个理想在支撑着我。我不断地一边走、一边调整,一边看周围的世界。我一直在问自己,这是否是内心所追求的?最后我特别欣喜若狂,因为我能回到父亲的出生地,能够在杭州和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这里有很多是海归、科学家——共同创办西湖大学。

所以创办西湖大学就是在追求理想,这可能是最切实、最实在的践行和举动。

我鼓励学生个人奋斗,在个人奋斗的同时只要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以自己的奋斗过程来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你就会不自觉地对社会和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我觉得,小我的奋斗和大我的价值完全可以兼容,我们应该提倡个人奋斗,提倡小我的努力,每个小我的努力构成了国家的伟大和崛起。我最希望《自我突围》这本书被高中生看到,大学生甚至是博士生,我想和年轻人们深谈。虽然我的时间很紧,但如果给我机会的话,我特别想和他们交流,如果能影响一个人,我觉得这本书就值了。希望有年轻人、中学生、大学生真读懂了我的内心世界,明白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往前走,我会无比欣慰。
 
互动部分:

主持人:施先生,刚才您说到与年轻人交谈,我想替年轻人问一些问题。您刚才提到了理想,每个人都有理想,在座所有人都有。我们会不断向理想努力,可是无论我们怎么不断努力和奋斗,那一步还是到不了,那我们该怎么坚持理想?

施一公:理想是一种让你心情愉快的奋斗的力量。如果理想达成了,你们之后要干什么?躺着睡觉吗?实际上,理想的美好之处是使你在奋斗路上内心不再那么孤独,而且每天醒来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动力。其实,为理想奋斗并不是不累,实际上经常会很累,甚至有一些折磨,很痛苦,但夹杂其中的是另外一种幸福。人为什么要有理想?是为了内心的平衡,是为了奋斗路上不觉得自己孤独和劳累。我觉得小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理想也许是一个永远的追求。
 
主持人:您说理想可能永远实现不了,但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我们要么太累了,想“躺平”一会儿,要么“卷”起来,万一理想实现了呢?您如何看“躺平”和“内卷”的情况?

施一公:现在无论在大学、中学乃至社会上都有一种现象,用同学们的话讲叫“内卷”。我认为“内卷”是一种竞争的意思,竞争很残酷,也让人很揪心。竞争是一个外部的现象,是你和别人比较,在对比过程才有“内卷”。但我更强调自我的调节,因为“内卷”作为社会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十年之前、五十年前一定有,只要有社会,只要有学校,只要有机会,总会有“内卷”。但我觉得,一个人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最关键的就是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目标。搞清楚这个,你就可以平和地看待“内卷”,可以获得自我安慰。比如看以前的“内卷”或者竞争,我挺阿Q精神的,而且挺自豪的,我会在文字里像阿Q似的自我安慰,因为我可以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当然,我也崩溃过,也很纠结过,但最终让我自己往前走、调整过来的是一种自我的心理调节。“内卷”是外部现象,而自我心理调整是内部的平衡,我会用这种方法让自己很快地适应,继续往前走。
 
主持人:我们和理想拼搏、搏斗的时候要与自己握手言和。我们都想上西湖大学,那西湖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才能进入西湖大学?

施一公:我想先自己回答一个你没有引出来的问题。西湖大学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人类科技担当而创立的,是一所正在建设中的世界科技型的顶尖大学。我们希望学生有比较好的知识技能基础,有很好的思辨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同理心,即有社会责任感。当然,这是非常简单的回答。我们每年的招生人数有限,很多向往西湖大学的学生不能进入西湖大学。但我想说,比如你想上某所心怡大学却不能入学,理想就幻灭了,就不可追求了?绝对不是这样。

其实我在各种场合都强调过,人的IQ不重要,学历不重要。在我的学生中,有一批学生,他们的学历按社会眼光看比较低,没有上一本、二本,而是三本、中专,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就像有灯塔引领一样有自己的梦想。如果他们将梦想说给大家听,你们也许会笑话他们,但他们就是觉得自己会实现梦想,最终也确实实现了,而且有的成了科学界的大家,成为世界范围内做出过重大科学贡献的科学家。
但我的这些学生再回到三十年、四十年前参加高考,还是考不上一本、二本。我认为,在我们这个社会,不存在被淘汰的问题,只存在最后自己放弃的问题。因为不管你遇到多少困难,人总是会摔跤的,总会遇到自己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最终不放弃,爬起来,肯定能重振旗鼓再努力。别人会问,如果花了三十年还是实现不了理想该怎么办?我反问一句,如果追求目标花了三十年都没实现,但你一直在为它奋斗,不也是很美好的事情吗?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在和中学生交流时,有中学生问我:“施老师,您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是因为您现在成功了,您是一帆风顺走过来的。我们摔的跟头,您没有经历过。”我问他:“你怎么知道我原来没有摔过跤?”我会告诉他们,在我们那个年代,学习的环境比你们差很多,有的人大学毕业花了很久的努力才有了真正的工作。

主持人:简而言之,所有的挫败在理想之光没有熄灭时一直有价值,我们应该一直往前走。

《自我突围:向理想前行》
作者:施一公 著
书号:978-7-5217-5290-8
定价:69.00元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