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教师与新网师(二十二)——诺言(一)

 驿者 2023-05-08 发布于甘肃

       上周给学生评讲作业,有幸读到了一则故事,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小主人公12岁时的某一天,无意间看到了大洋彼岸另一个12岁小女孩招募笔友的消息,于是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第一封信。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两周后的某一天,她收到了回信。从此鸿雁传书,从懵懂少女到耄耋老人,80多年间,任凭时代如何变迁,科技怎样飞速发展,但她们依然保留了这种最原始、也最珍贵的联系方式,一坚持就是一生。从第一封信寄出,到她们第一次见面,中间隔了40多年;从第一次见面,到今天又是40多年。除了唯一的一次见面,她们一生都远隔重洋,唯一的联系就是信件。如今她们都已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但她们之间的通信从未间断。子女们多次劝她们放弃写信,而改为打电话,发邮件等其他更便捷的通讯方式,遭到她们反对。多年来,她们依然坚持手写信件,然后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把温暖和祝福送到大洋彼岸。然后翘首以盼,等待回信。简单的三个动作——写信,寄信,收信,她们做了一生。这份纯真的友谊,还有这份坚持的勇气,让人动容,也让人钦佩。

      我本来想借机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初中毕业前的这段珍贵的回忆写下来,毕业时互相馈赠,或者交我留存,绝对比互相签名,写毕业留言有意义的多。结果讲着讲着,不知怎么就把自己给“装”进去了:换成我给他们每人写一封信:手写,装信封。这么多信件,万言家书,如此大的工作量,我竟然想都没想,脑子一热就应承了下来。这下好了,自己刨坑,自己跳,不是自讨苦吃,又是啥?

       三年了,答应他们的事情,我从未食过言。可这次承诺非同小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可,能怎么办?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想写也得写了。

       上上周承诺的事情,紧接着生病,输液,然后又不幸“中奖”成了一只“暖阳阳”。好不容易阳康,但各种后遗症却死死抱着我不放。全身乏力,茶不思饭不想,只想卧倒躺平,与周公作伴。如此状态,写信一事只好暂时搁浅。

       上周五终于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兑现承诺。为了鞭策自己,我专门去书店购买了四本稿纸(计划每封信至少3页,千字文),外加40枚漂亮的彩色信封。然后就再没有然后了。

       周六一下班,只有一天的周末,我怎么能把它花在写信上?不能,绝对不能。一番心里斗争,最终选择彻底放飞自我。急急忙忙赶回家,吃饭,躺平。一天多,从晚到早,从早到晚,断断续续,竟然睡了30多个小时。承诺,写信,信件,……全都飞到九霄云外了。

       直到今天,承诺依然铭记在心,但未有只字片语产出。懊恼,悔恨,愧疚,甚至每一次看到这两样东西(信封和信纸),我的心里都莫名地慌张,真真应了做贼心虚一词。

        为掩饰内心的不安,给自己的拖延症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我反复告诉自己:不要慌,不要躁。信守承诺固然重要,但身体健康更加弥足珍贵。先休息好,养好病,养足精神,明天再写也不迟。

        然后,明天过了还有明天。疾病痊愈了,还有其他。总之,借口总比办法多。这也是我最担心的结果,因为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小时候,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拖延症,不理解什么是今日事今日毕。但却的的确确有这个毛病存在。平时不用功,各种玩,考前废寝忘食,临阵磨枪搞突击。也许上苍眷顾,也许运气使然,成绩不错,但基础一点都不扎实。爸爸说我耍小聪明,妈妈说我自以为是,老师说我作茧自缚,同学们倒没觉得我哪里不好,反而很羡慕我“过人的天赋”和“聪明”的头脑。我曾为此沾沾自喜,自觉自己生不逢时,为自己无缘高中和大学而遗憾不已。但事实究竟几何,也只有我自己看得清楚。

       我知道,抛开别的不谈,单凭我的那点三脚猫功夫,上高中的话,未必就像老师和同学预言的那样,一定是上重点大学的料。落榜,一败涂地,可能才是我应该有的结局。

       后来参加自考,自学考研,读研,来省城工作,偶尔也做成了几件事情,但拖延的毛病依然有增无减。不得不说,我这顿悟来得的确是晚了些。果然,不经历失败,很难成长。于我如此,于汝何尔?

       为了兑现承诺,为了不失信于五仁班的宝贝们,我在此郑重承诺: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每天给我的宝贝们写一封信,直到毕业!恳请大家监督我这只哆嗦的寒号鸟!

番外篇

       此刻,刚刚做完承诺的我,脑海中一堆问号:如果我收回承诺,以身体不舒服为由放弃,学生们应该会理解吧?我那见不得人的书写,留给学生做纪念,真的好吗?写成电子版,然后打印装信封,应该更好吧?一个班,几十个娃,先给谁写呢?谁先谁后,好像都有失公允,不是吗?写信件,势必要实话实说,这样白纸黑字爆人家的黑料,不好吧?职业使然,再加上临近毕业,自然免不了一番谆谆教诲,鸡汤说教,这样会不会招致学生们的反感?……想着想着,连我自己都怕了。这是又要失信,泡汤的节奏吗?

     So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