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广苓老师浅谈如何学习易学与中医?

 平淡水的平凡 2023-05-08 发表于辽宁

学习易学与中医我们究竟应采用什么样学习方法才能够学到呢?

方法一:树立两个整体观

1.天、人、地为一个大整体。

人类的生活空间一直在天之下,地之上。和天地间的万物一样,要受到天地之气对我们的调控。为什么白天大家要工作,夜晚要睡觉?白天,天地阳气上升,人体阳气也上升,就要睁开眼睛去用阳(工作);夜晚,天地变黑了,阳气开始养藏,人也受天地影响,人体阳气也要养藏(睡觉),以便明天再工作。

故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天、人、地这个宏观的大整体观的观点,对人体养生及疗疾走上正确的道路有很大影响。古人云:顺者昌,逆者亡。对人体健康而言,实指人类若顺应天地之道,身体则会健康,逆之则会生病,身体不健康,长期做夜猫子;一年四季用空调,实则是违反了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天地规律。

2.人体是一个整体,一个小天地。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所谓的“小毛病”你也要用整体观来诊断。不能“见病治病”,对于“大毛病”更是要用中医的阴阳、五行,用八纲来辩证来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便没有正确的治则。人的小天地是指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条正经,八条奇经,骨、肉、筋、皮等,还有血、脉、营、气、精神等等,要做通盘考虑,这不只是指人体之内的因素,还有人体之外(即天、地)对人的影响。

所以,中医常把人类疾病归纳为阳病、阴病,或外恶(外气六淫所致)、内伤(七情内伤五脏)。内经《灵柩·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方法二:善用“象”和“象数”

我们的祖先多用图像(河图之象、洛书之象,先后天八卦之象,均为无字天书),其实是祖先看我们在中国文化面前实在是两三岁的蒙童,教我们“看图说话”,通过图像来理解中国文化。例如从河图图象中我自己感悟到十三条之多,其中与中医有关的最重要的是:方、位的确定,阴、阳,五行的概念,平衡理念,五季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与五脏的关系等等。

在中医四诊方面,《黄帝内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也。最重视望诊,望诊重视的是“象”。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都被称之为“象”,这种象是广义的,是天地之间万物之象。通过象我们可以感知很多东西,中医里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五官之象(舌、口、鼻、耳、目),五体之象(脉、肉、皮、骨、筋),五华之象(面、唇、毛、发、爪),五志之象(喜、思、悲、恐、怒)来观察身体五脏的平衡状况。

更高级的要数用八卦的卦象(万物之象)起卦,即用易经的六十四卦诊断疾病。可以做到“病家不用开口”。我们善用象,就能使我们完全处于天、人、地相互感应的状态。

除了善用“象”之外,中国文化还有一种思维:象和数之间的相互对应。如河图有1--10个象数,洛书有1--9个象数,八卦有1--8个象数。象与数之间可以互相替代,互相转换。河图象数多用于中医方剂中,洛书象数多用于针灸、推拿中,八卦象数则直接用于调整人体经络及五脏六腑之阴阳。我们所要学习的象数疗法是八卦象数加无极零的综合应用。

方法三:打开思维,有形、无形要兼顾

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局限在有形的范畴,有形、无形要兼顾。老子曰:有生于无。宇宙的演变史从无到有。对此,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在人体健康方面,体内的无名肿块(肿瘤)刚开始时也只不过是体内的瘀滞之气,或痰湿之阻而已。长期不能疏导,导致了肿瘤的产生。人与宇宙一体、与万物一致,中医把这种情况分为虚证与实证,而且强调治未病。即在你感觉不适但指标检查正常,还处于虚证状态下就帮你疏导。正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学习中医有个特点,中医不太注意有形的部分,重视的是有形脏腑后面的功能运作。例如:中医讲“左肝右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等等。前者指肝气在左为升,肺气在右为降,不是讲有形的脏器。后者讲人的五脏与天、地之气间的互动(互相影响)的关系。中医讲风症皆属于肝,是一种比喻方式,说的是本质。

方法四:得其意、忘其形

在学习中国文化中,一定要学习其精髓;在学中医的过程中,无数先贤都讲到“学医贵在明理,理精才能艺熟”。怎样才能“明理”,首先中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学问。在考虑问题时时时刻刻要站在两个整体观的立场上,用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学习问题。具体的说不能只看“这个方治这个病,那个方治那种病”。而要了知医方的立意,多练习,才能临证做到自如,切忌“生搬、硬套”。

方法五:善用“悟”字

悟,是由竖心和“吾”字组成,“吾”与“我”互等,“我”字左边有“戈”字,有争斗之嫌。“吾”字是五加口,实际指河图中央或九宫中央,这个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平衡地,所以修行者多忌“我”字而常用“吾”字。

“悟”是要大家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中国文化,去感受大自然,感受天、地。在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有许多问题自己不懂,这时提倡少问多“悟”,不懂的问题放在心中,常常去想;想不通时,多把问题放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学习易学与中医我们究竟应采用什么样学习方法才能够学到呢?

方法一:树立两个整体观

1.天、人、地为一个大整体。

人类的生活空间一直在天之下,地之上。和天地间的万物一样,要受到天地之气对我们的调控。为什么白天大家要工作,夜晚要睡觉?白天,天地阳气上升,人体阳气也上升,就要睁开眼睛去用阳(工作);夜晚,天地变黑了,阳气开始养藏,人也受天地影响,人体阳气也要养藏(睡觉),以便明天再工作。

故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天、人、地这个宏观的大整体观的观点,对人体养生及疗疾走上正确的道路有很大影响。古人云:顺者昌,逆者亡。对人体健康而言,实指人类若顺应天地之道,身体则会健康,逆之则会生病,身体不健康,长期做夜猫子;一年四季用空调,实则是违反了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天地规律。

2.人体是一个整体,一个小天地。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所谓的“小毛病”你也要用整体观来诊断。不能“见病治病”,对于“大毛病”更是要用中医的阴阳、五行,用八纲来辩证来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便没有正确的治则。人的小天地是指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条正经,八条奇经,骨、肉、筋、皮等,还有血、脉、营、气、精神等等,要做通盘考虑,这不只是指人体之内的因素,还有人体之外(即天、地)对人的影响。

所以,中医常把人类疾病归纳为阳病、阴病,或外恶(外气六淫所致)、内伤(七情内伤五脏)。内经《灵柩·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方法二:善用“象”和“象数”

我们的祖先多用图像(河图之象、洛书之象,先后天八卦之象,均为无字天书),其实是祖先看我们在中国文化面前实在是两三岁的蒙童,教我们“看图说话”,通过图像来理解中国文化。例如从河图图象中我自己感悟到十三条之多,其中与中医有关的最重要的是:方、位的确定,阴、阳,五行的概念,平衡理念,五季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与五脏的关系等等。

在中医四诊方面,《黄帝内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也。最重视望诊,望诊重视的是“象”。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都被称之为“象”,这种象是广义的,是天地之间万物之象。通过象我们可以感知很多东西,中医里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五官之象(舌、口、鼻、耳、目),五体之象(脉、肉、皮、骨、筋),五华之象(面、唇、毛、发、爪),五志之象(喜、思、悲、恐、怒)来观察身体五脏的平衡状况。

更高级的要数用八卦的卦象(万物之象)起卦,即用易经的六十四卦诊断疾病。可以做到“病家不用开口”。我们善用象,就能使我们完全处于天、人、地相互感应的状态。

除了善用“象”之外,中国文化还有一种思维:象和数之间的相互对应。如河图有1--10个象数,洛书有1--9个象数,八卦有1--8个象数。象与数之间可以互相替代,互相转换。河图象数多用于中医方剂中,洛书象数多用于针灸、推拿中,八卦象数则直接用于调整人体经络及五脏六腑之阴阳。我们所要学习的象数疗法是八卦象数加无极零的综合应用。

方法三:打开思维,有形、无形要兼顾

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局限在有形的范畴,有形、无形要兼顾。老子曰:有生于无。宇宙的演变史从无到有。对此,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在人体健康方面,体内的无名肿块(肿瘤)刚开始时也只不过是体内的瘀滞之气,或痰湿之阻而已。长期不能疏导,导致了肿瘤的产生。人与宇宙一体、与万物一致,中医把这种情况分为虚证与实证,而且强调治未病。即在你感觉不适但指标检查正常,还处于虚证状态下就帮你疏导。正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学习中医有个特点,中医不太注意有形的部分,重视的是有形脏腑后面的功能运作。例如:中医讲“左肝右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等等。前者指肝气在左为升,肺气在右为降,不是讲有形的脏器。后者讲人的五脏与天、地之气间的互动(互相影响)的关系。中医讲风症皆属于肝,是一种比喻方式,说的是本质。

方法四:得其意、忘其形

在学习中国文化中,一定要学习其精髓;在学中医的过程中,无数先贤都讲到“学医贵在明理,理精才能艺熟”。怎样才能“明理”,首先中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学问。在考虑问题时时时刻刻要站在两个整体观的立场上,用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学习问题。具体的说不能只看“这个方治这个病,那个方治那种病”。而要了知医方的立意,多练习,才能临证做到自如,切忌“生搬、硬套”。

方法五:善用“悟”字

悟,是由竖心和“吾”字组成,“吾”与“我”互等,“我”字左边有“戈”字,有争斗之嫌。“吾”字是五加口,实际指河图中央或九宫中央,这个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平衡地,所以修行者多忌“我”字而常用“吾”字。

“悟”是要大家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中国文化,去感受大自然,感受天、地。在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有许多问题自己不懂,这时提倡少问多“悟”,不懂的问题放在心中,常常去想;想不通时,多把问题放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总之,古人用了许多办法,目的是要我们这些后人能深刻认识宇宙,深刻认识人和宇宙天地的关系,只有理解了这种关系,我们人类才能真正拥有健康!(作者:张广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