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春二月走苏州,观姑苏风情之七:黑白之城

 zzz_0401 2023-05-09 发布于北京

看完玄妙观,我肯定要在观前街上走一走,这里算是老城中心商业街。

虽然是在古城中,还是被那个号称“爱存不存(ICBC)”的全球最大银行在街上盖了一座欧式大楼,法国古典主义风格。

街上人来人往,看上去都是兴高采烈。

她们当然不能只是在街上走来走去,必还要在街边小店买点吃喝。

观前街已经做了现代化,除了那座观,其它建筑差不多都是近些年新建的。已经没有多少姑苏老城标志性的白墙黑瓦,好不容易才能在小街深处看到丁点痕迹。

从观前街走出来,城隍庙一带还能看见保留下来的老式胡同。苏州不能叫做胡同,应该叫小巷吧?

狭窄的石板路,抹灰刷白的屋墙,门楼上的翘角,房檐上的黛瓦。老式灯杆上挂着老式街灯,天上拉着老式电话线,小巷深处停着不知怎么进去的老式小汽车。小巷里一位老式人物都没有,她们都在家里老式灶台前忙着烹煮老式面浇头,只是不见老式炊烟升起。一派老式小巷之寂静。

苏州老城二千多年屡遭战火焚荡,但它却是战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每次劫难后又都慢慢恢复蓬勃生机。苏州最近一次遭劫是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军和太平军之战,那座城隍庙的仪门就是其后在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的。苏州老城还是吴王阖闾时期伍子胥所筑基础,但是那座城的城墙都在秦代拆除了。在阖闾老城基础上重做城墙是汉代时期了。汉代的城就是土城,外有一圈护城河,可能城门上也很少有城楼。后来不断维修加固,苏州城墙加砖比大部分古城早,据说是唐末钱镠时期的事,可能也是这个时候所有城门都有了城楼。宋代城墙的特点是增加了女儿墙和雉堞,女儿墙就是城墙顶上两边高度及胸的矮墙,雉堞就是女儿墙上的锯齿。

明初应该是苏州城墙全面现代化的时候,土城外加砌了新城砖;因为城墙外就是护城河,所以在城门内加筑了瓮城,苏州人称其为月城。按照明永乐初年规制,每座瓮城内除了兵丁值房以外,应该是建有真武庙的,北城门瓮城内还应有一座观音殿。这些瓮城现在好像都没有了,也不知道当年瓮城内都有什么设施了。不知苏州城墙是什么时候拆除的?近些年又重建了一些。我没有去看新建的苏州城墙,不知道上面是不是有明代建筑规范应有的铺房?城墙外有没有规范中应有的墩台?就是马面。

苏州老城街道基本上是井字形,东西南北很正规,是古代街巷制布局特点。这样东西南北正方向街道的古城已经不多见了。苏州老城区就是城墙以内的区域,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对文化保护挺在意的,没有多少高楼大厦,街道多保留至少是民国时期风格,大路边多有大树相衬。

老街上的房屋重建或改造后仍保持原有风格。

走进小巷里,虽是崭新的白墙黑瓦、青石铺路,却还是古朴情调。

重建的复古商业小街。

复古的小店茶幌。

古运河边给船客解决饥渴问题的茶馆面铺。

苏州人传统是喝绿茶,常喝的茶也是像其它地方一样分高低档的。高档的有一级碧螺春,大众的叫做三级炒青。

苏州的面条很有特色,是我喜欢的。北方面条很粗犷,各种酱、卤都有。但是有一条,北方的顶级酱、卤都是私人秘制,绝不外传。你在北京街上看见的“老北京炸酱面”基本上都不是北京人制作,北京无论多高档或者名牌的饭馆做出来的面条都不是北京人爱吃的。北京人爱吃的面条一定是自己家做的,外地人在北京慕名吃各种面都会嗤之以鼻,那是因为没有北京人会请外地游客进自己家吃面。苏州不一样,苏州的面条一定要去面馆吃,面都是一样的,关键是面馆的浇头自己家里做不出来。苏州有几家大牌面馆,当然像各地一样,街头巷尾也有苍蝇小馆。吃了几次苏式面条,觉得还是大品牌的好,主要是因为他的浇头做得好,大品牌的价格是普通小馆翻倍还拐弯儿。

我喜欢苏州的烧肉面,那个烧肉就是苏式酱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我还喜欢苏州的爆鱼面,那个爆鱼就是苏式熏鱼。苏州爆鱼用的是青鱼,北方熏鱼一般是用草鱼,俄罗斯熏鱼是大马哈鱼。最解气的是枫镇大面,汤清味醇,上面浇头是烧肉和爆鱼。那烧肉不是红烧的,而是白的,味道极近北京的天福号酱肘子,天福号可是乾隆初年就有了。顶级苏州面条应该是三虾面,干拌的,三虾是河虾的虾仁、虾籽和虾脑。三虾面非得是河虾有籽的季节才有得吃,一年中也就那么几天。三虾面是河鲜的那种鲜味,江南特色。北方人通常还是爱吃海鲜,要有海腥味才好。你要是去北方海滨,那里的人最不爱吃河鲜,说是有土腥味。三虾面价格是枫镇大面的翻倍,贼贵。其它那些苏式面条的浇头虽各有特色,但不是独苏州特有。

苏州面有白汤、红汤之分,那就是面底,浇头单置。上海的阳春面就类似于苏州的白汤面底。过去的阳春面是穷人吃的,碗里放点咸盐和蒜苗,加上开水,面条煮熟捞在碗里就是一碗阳春面。这样的阳春面过去是三、五分钱一碗,穷人能吃得起。后来的阳春面在白开水里加了点味精和大油;再后来把白开水换成了高汤。高汤阳春面基本上就是苏式白汤面了,价格涨了上百倍都不止,不知道穷人还吃不吃得起?

苏州大牌面馆现在也在北京开店,像松鹤楼什么的。不过,北京松鹤楼虽是八十年代来自苏州,却是一家苏帮菜馆,以松鼠鳜鱼为招牌。苏州松鹤楼是面馆起家,苏州本地人不太常去那里吃面,倒不是它做得不好,而是太贵。苏州面条是江南一绝,街上的饭馆是以淮扬菜居多,所谓的苏帮菜就是淮扬菜本地化。苏州菜偏甜,面也是,估计苏州是中国胰岛素销量最高的地方。

苏州古城的特色之一是水,小桥流水,官宦人家。有古诗吟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马致远的《秋思》,非常著名。他说的这并不是姑苏古城,而是一位骑着瘦马、迎着西风、沿着古道行天涯的断肠人,句句悲腔的离乡愁。马致远骑的瘦马可不是扬州的“瘦马”。这样的负能量诗句不适用于姑苏古城。吟唱姑苏小桥流水的诗句是这样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这是号称九华山人的唐代杜荀鹤之《送人游吴》,他这是在友人往姑苏游览前向其介绍那里的风情。我这次来苏州游览前,并无友人向我介绍彼处风情,但不妨碍我读一下上面这首杜荀鹤的导游词。

杜荀鹤虽自称山人,可却对姑苏水巷河港更有夸赞。看看这个,水巷两边的枕河人家。

水港小桥。

天地转,世事迁,往昔物事逝水间。河上扁舟虽有,菱藕绮罗何在?月夜好眠,安得渔歌延。

你看船上那吴女,采菱乎?非也。“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渔女乎?亦非。“烟光远欺梅冶。有旧家亭馆,裙屐妍雅。紫曲迷香,青帘买醉,趁取金尊共把。歌翻白者。怕柔橹无声,山塘都哑。六柱吴船,听他渔女话”。浣纱乎?更非。“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古人说吴女是:“当窗织锦字,抛梭声咿哑。阿弟不肯闲,拆我牵牛花”。

饭肆酒庄沿河列,饭客酒友窗前坐。借此旖旎春光俏,须臾十壶百觞过。

早春时节,沿河看柳,水畔饮酒。东坡便有“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明媚春光下,古人也有轻度伤春调:“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街上闲走,忽见一座三间一启带八字影壁的王府大门。

门前有一对精致的南派石狮。

门下是巨大的报鼓石门墩。

门框上挂着一块“忠王府”门匾。

这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占的是拙政园西部园地。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自称天王,建号太平天国,开太平天国元年,这是清代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第二年,太平军开始北伐,攻占湖南。翌年,太平军攻占武汉和南京,定都南京为天京,与清廷隔江对峙。太平军中有一位大将李秀成,因作战有功,在太平天国九年(公元1859年,清咸丰九年)被洪秀全封为忠王。次年,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占苏州。此时的拙政园主姓吴,是其祖上嘉靖年间吏部尚书吴璥购得拙政园一部分。李秀成占据吴氏拙政园,改造成自己的忠王府。这座忠王府战乱后保存了下来,被做了官府。

我以前曾说清朝晚期这段历史俨然是东汉末年乱局再版。东汉末年爆发了宗教形式的农民起义黄巾军,烽火遍天下;清朝晚期也是爆发了宗教形式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东汉末年汉廷镇压黄巾军做大了曹、孙、刘;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做大了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清廷借鉴了东汉灭亡的历史,没有让李、曾、左形成军阀割据,躲过了一次天下分裂。

太平天国十三年(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李鸿章率淮军攻击苏州,李秀成急领兵自天京驰援,被李鸿章围城打援击败。李鸿章围困苏州四个月后,守将内讧,小将杀死主将投降纳城,苏州失陷。李秀成营建忠王府未竣便失去苏州,李鸿章接手忠王府后做了江苏巡抚的临时办公场地,叫做“行辕”。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另建巡抚衙门,此处做了八旗奉直会馆。八旗当然是指满清八旗,奉是奉天,直是直隶。八旗奉直会馆就是辽宁河北一带八旗族人的驻苏州办事处,旗人来苏州访友或进货时可以在这里歇脚。

因为太平军守将投降献城,这处忠王府未被淮军摧毁。其实那个投降的太平军将领不久就被李鸿章杀死,并没落得一官半职,他是没有接受宋江结局的教训。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谁不借鉴谁就会死得很惨,所以说要以史为鉴。原忠王府建筑一直被官方占用,甚至被汪伪所用,一直保存下来成为太平天国起义的唯一完整建筑。1951年交由文管保护,1961年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革命纪念建筑物项下。

你看上面忠王府门匾那张图片,上面斗拱之间的风栱板那精致的蕃草花卉镂空木刻,非常漂亮吧?这种镂空木刻风栱板一般是用在敞轩,不怕漏风。多是在南方,北方屋宇没有这样镂空的风栱板,因为要考虑冬季保暖。横枋上还有双龙戏珠彩绘印记,这只能是当年忠王府的彩绘,不依规矩,藐视清律。李鸿章接手后都给涂抹重绘了;新中国洗去晚清覆盖层,露出原忠王府彩绘展示给我们看。李秀成是广西人,他出身农民家庭,虽曾读书,但没有多少文化。他雇来修建忠王府的是苏州当地建筑队,当然就是按照当地苏式风格搭建他的王府。再加上李秀成一直在外打仗,可能根本就没有见过漆好的忠王府。

我来的时候,这座忠王府不知为何并未开放,憾未细观其究竟。过了忠王府,是可以参观的苏州博物馆,它占用了忠王府的一部分地面。

这座大门不是传统的苏式建筑,而是现代苏式建筑。粉墙黛瓦和八字影壁是传统苏式建筑元素,上面的重檐屋顶则是现代几何抽象派建筑元素。苏州博物馆是著名的建筑师贝聿铭所做。

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开始了新艺术运动,新古典、新哥特纷纷登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是西班牙高迪在巴塞罗那建的圣家族大教堂,新哥特式,1882年开建,现在还未完工。至此,中国建筑材料是土木,西方建筑材料是石头。十九世纪晚期开始,随着工业的发展,西方首先开始采用新的建筑材料,代表作是巴黎埃菲尔铁塔。这是西方首次采用钢铁材料做成框架式结构。此后,西方建筑艺术向简洁的立面和新材料方向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贝聿铭设计的巴黎卢浮宫入口玻璃金字塔达到登峰造极,也是现代派建筑的完美代表。地面以上是仅用金属框架和玻璃构造的四面体,地下也是这么一个金属框架和玻璃构成的四面体。玻璃金字塔的设计重复了埃菲尔铁塔的过程,设计方案一公布就引起极大争议,但两者最后都获得了极大成功。贝聿铭也因此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

贝聿铭在国内也有一些作品,比如北京香山饭店和香港中银大厦。但是他在国内的建筑作品最著名的还是要数这座苏州博物馆,属于他的代表作之一。

贝聿铭为苏州博物馆设计了最高等级的建筑,你看大门,这是王府大门。你再看门殿的屋顶,这是重檐庑殿顶的几何抽象。重檐庑殿顶的门殿只能是皇宫正门才有,北京故宫午门的城楼是重檐庑殿顶,连天安门城楼都只能是重檐歇山顶。

进去看看,它的核心建筑是中央大厅。

从正面看这座大厅,是一串尖顶,就像是向上的一串箭头。这样的造型在拜占庭时期基督教堂正立面可以见到,是指向天堂的符号,代表圣母升天。从侧面看这座大厅,上面却是中式十字歇山顶的几何抽象。进去看看它屋顶的框架结构。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采用了古典园林前宅后园布局,中央大厅和展览厅就算是前宅,其后是抽象的一座园林。

园中有水有石,水边有一座几何抽象的重檐八角攒尖顶凉亭。水池对岸是白色徽派苏式风火墙下的卵石河滩和高耸、层叠的群山,就像是一幅山水画。走过去看看。

贝聿铭在这里塑造的是远山近水,而非奇石假山,亦非叠石微岭。那个石头不是太湖石,也不是易风化的石灰岩,而像是坚固的花岗岩。近山色深,远山色浅,好像是有云雾岚气环绕。这片布景的意境像是南宋赵黻(念赵服)的水墨《江山万里图》,那些山峰的造型又类似北宋王希孟的设色《千里江山图》。

你会说这里是不是缺少苏州园林“山水石竹”的竹,其实有。

这座苏州博物馆是一座现代派建筑,所有的线条都是平直的,所有的立面都是平面的。但它也有粉墙黛瓦等苏式古典建筑元素和园林布局,它就是从苏式古典园林中抽象出来的一座现代建筑。它的粉墙黛瓦色调使这座现代建筑完全融于周边的老城建筑中,形如一体。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纯现代建筑,和卢浮宫的古典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那是血淋淋的革命。而这座苏州博物馆则是基于古典的现代派,是一种折衷,这样的风格回归比埋头向前的设计难度更大。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应该是有地方政府的总体规划需求,也表现出贝聿铭对苏州古典艺术的回望,以及向古代建筑艺术的致敬。从这一方面说,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要比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更成功,它是现代建筑继承古典艺术,并融入古典城市的一个成功范例。

苏州的那些古典园林都在老城里,去观赏游览就要在老街上行走。正是:走姑苏老城,穿古街小巷,见粉墙黛瓦。独立小桥观流水,孤坐溪边看楼台,更有吴女采菱来。东风措,闲云落。习习清风慢吹过,春寥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