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为啥用“寸”做时间的量词呢?

 透明雨y 2023-05-09 发布于陕西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的《匆匆》不知道引起多少人共鸣,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寸光阴,指日影移动一寸,用来形容极短的时间。早在未知地球绕轴自转之前,四季的轮回让人们知道了“年”,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月”的概念,昼夜的交替明白了“日”的概念,它们构成了粗略的时间计量。

古人们生活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最早的“钟表”是太阳。但太阳光太强,不能长时间直视它。人们便通过观察太阳照射地上的树木或房屋的影子来大致判断时间。这是“立竿见影”的来历。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积累了重要发现。发现一年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轨迹是不同的。一年之中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是不同的,物体的投影长短也随之变化;影子的方向都是朝向正北的。日出与日落的时间,不同季节也不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测量阴影的位置和长度的改变及方向,测量时刻和二十四节气,这样逐渐产生了仪器-日晷,利用日影的变化来标识时间。

日晷由晷盘和晷针两部分组成:晷盘为石质,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个度,用来表示时辰;铜制的晷针立于晷面正中。晷针的影子指向晷盘的某一位置,便可知道是白天的某一时刻,“寸晷”指一寸的影子,借指时间。“一寸光阴”,就是晷盘上晷针的影子移动一寸距离所耗费的时间。

可是日影的变化与地点和季节有关,一到阴天和夜晚就看不到了,这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又发明了水钟,利用稳定的水流来标识时间,但水钟无法在太寒冷的气候下使用。人们便又发明了沙漏。在宋朝时人们还一度用香烛的燃烧来计时,武侠小说中常提到的“一柱香”的时间估计便是由此而来。水钟、沙漏及香烛的燃烧都是利用均匀的物理过程来计时,可那些被认为均匀的过程其实并不均匀,每天起码有十几分钟的误差。

16世纪末期,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原理,惠更斯1657年利用重锤作单摆的摆锤,造出了钟摆式时钟。由于摆锤可以调节,计时的精确度有了很大提高。之后人们不断提高摆钟的精度。英国铁路工程师肖特制作的摆钟创下了每年只差1秒的新纪录。6年之后便出现了新一代的时钟—石英钟。

石英钟除精度高外,还可以计量非常微小的时间间隔。但它的精度会随石英晶体的老化而下降。使用时间越长,误差就越大。石英钟问世后过了20多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时钟—原子钟。原子钟它没有损耗、更不会老化,比石英晶体具有更短的振动周期,原子钟不仅精度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时钟,还可以计量更加细微的时间间隔。原子钟也用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GPS系统,它为人们提供着车、船、飞机甚至个人的定位保障。系统通过定位仪与太空中若干颗定位卫星之间的电波往返来确定定位仪与那些卫星之间的距离,进而确定在地球表面的位置。时间仍在继续前进,计时精度如何改变,只有时间才有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