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国名将项燕与秦军大战,临终留下8字遗言,竟在21年后字字应验

 liuhuirong 2023-05-09 发布于湖北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对楚军发动总攻。大将项燕指挥楚军向东撤退,但王翦步步紧逼,根本不给项燕任何喘气的机会。终于在蕲县之南,项燕战死,楚国也随之灭亡。然而,项燕临在死前发出了8字怒吼,竟在21年后字字应验。那么,这8字遗言具体有哪些?历史上的项燕究竟有多牛,他凭啥能苦苦支撑到最后一刻,战国末期和秦朝末期的一场宿命之战有多离奇?项燕与项羽爷孙两人为何都自尽而死?

项燕所在的家族世世代代为楚将,周朝分封同宗姬姓,封地为项国,后来春秋时期项国被楚国所灭,其国人以项为姓,而项燕所在的楚国,历经800年了,却早已经行将就木,腐朽不堪。

与此同时,远在西陲的秦国日渐强盛,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接下来的目标正是楚国。当秦王嬴政问如何消灭楚国时,名将王翦认为没有60万根本打不下来,但年轻将领李信却是自信满满地认为,只要有20万虎狼之师,必定能灭亡楚国。

始皇帝嬴政最终选择了年轻的李信。公元前225年,秦将李信、蒙恬率领20万大军,向东南方向进攻楚国,先后攻下平舆、寝(今河南固始县东南)等地楚军,兵锋直指楚国首都寿春。

本来势在必得,却不曾想居于郢陈的秦国大将昌平君,以其楚国公子的身份在秦军后方反秦。昌平君是楚国王室子弟,因为曾在秦国受到重用,甚至还在平定嫪毐之乱中立有功勋,因此昌平君深得嬴政的信赖,但昌平君对复兴楚国旧业的心思一直没有改变。

无奈之下,李信只得掉头去进攻后方的郢陈,先是前往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与蒙恬会合,再做剿灭叛军的打算。

却没有想到楚国大将项燕此时一直尾随在后,三天三夜都没有休息,项燕逮到机会,攻进秦军的两个营地,斩杀七个都尉,李信侥幸逃回秦国。

秦王嬴政大怒,却又不得不抹下面子,去请求老将王翦出征,对于楚国,为何王翦一定要60万大军?作为和白起、李牧等人齐名的将领,王翦索要60万大军定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回答。

首先,楚国绝对不像韩、魏、赵三国那般羸弱,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秦国不能有任何掉以轻心之举,楚国地大人众,民风强悍,非60万兵马不足以一鼓荡平。

此外,秦国进攻楚国毕竟是远离本土作战,一方面要承担较大的后勤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临着不熟悉的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因素,所以对于项燕来说,他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打败李信轻敌冒进的20万秦军也就不在话下。

但是,为何在早期的白起以及再往前的时代,秦国军队为何总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和秦国军队的构成有直接的关系。进入战国时代后,秦国由于商鞅变法,所以让军队实力大大提升,老秦人个个不畏死,人人争先。因为在老秦人的骨子里,人头就是战功,即便是死了子孙后代也会在秦国国内无上光荣。

正因为老秦人的不怕死精神,才让秦国军队的实力直线攀升。但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代,秦国因为自身兵源,早已不能支撑他的灭国战争,所以被迫只能在六国军队中挑选精锐,以此来充实自己。

但这些人良莠不齐,并没有老秦人的归属感,军队实力比之以前定然有所下滑,再加上灭国战争的消耗,能征善战的老秦人数量锐减,因此,王翦一定要坚持带领60万军队灭楚,为的就是能够以绝对优势压迫性地灭亡楚国,而此后王翦的做法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公元前224年,在王翦率领60万大军到达楚地时,并没有急于和楚国展开决战,反而是每天让士兵进行休息沐浴,并且吃好喝好。此时的楚国如同惊弓之鸟,集结国中的全部兵力,以项燕为主帅,全力抵抗秦军。

项燕准备趁王翦立足未稳,对其发动猛烈进攻,但王翦根本不应战。直到一年之后,楚军高昂的士气被磨平,渐渐疏远对秦军的防备,王翦终于决定发动总攻。

项燕知道此时的楚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所以就挥师向东撤退。但王翦步步紧逼,根本不给项燕任何喘气的机会。终于在蕲县之南,项燕战死,楚军溃败逃亡,楚国也随之灭亡,项燕临在死前怒吼:“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句话传到秦国,秦始皇虽然感到一阵刺耳,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他甚至不屑地摇了摇头,认为这人一定是被逼疯了,才会说出这样不切实际的话。

但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随着秦朝一统天下,秦始皇缔造了千古传奇——帝国大秦。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重,赵高联合丞相李斯与少子胡亥一起篡改遗诏,逼死扶苏和蒙恬。胡亥登基之后成为秦二世,在位期间胡作非为,民不聊生,最终在公元前209年秋天,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发动农民起义。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他们自称是扶苏与项燕的老部下,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为千百年来无数人内心的无声怒吼,因此凭扶、项二人吸引了很多人的支持,起义的队伍也很快增加到了几万人,他们占据大泽乡等地,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那么为何陈胜起义诈成项燕,却没人提周天子?要知道周天子可是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其身份地位远不是项燕能够比拟的,那么其中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其实早在战国中后期,周天子就已经成为摆设,诸侯国中不仅君主、大臣不将周天子放在眼中,就连平民百姓也不再认同周天子。

再加上秦灭六国后,周朝早已不复存在,所以周天子的名号或许只存在史书中了。另外,为何口号中是项燕和扶苏二人?先说扶苏,他是秦始皇钦定的接班人,只不过被胡亥篡夺了帝位,诈称是扶苏的人能够获得秦国部队的响应,而诈称是项燕的人,则完全是因为在秦灭六国中,唯有项燕是在对阵秦军中,战到最后一兵一卒,宁死不详。

而且陈胜、吴广均是楚国人,他们深受楚国文化的熏陶,在这种情况下,楚人举事自当会拥护自家的君主后裔,从而实现灭秦之目标。

不过,这支起义军很快被秦朝所扑灭,但它造成的影响却让秦朝头疼不已。在起义的三个月中,赵、齐、燕、魏等便开始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

当陈胜、吴广起义被扑灭后,项羽和其叔父项梁也聚众起义,项羽更是在其叔父死后,亲自领导反秦武装力量,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破釜沉舟击败王离大军,秦将章邯投降,进军关中,在放走刘邦后入住咸阳,大肆屠杀咸阳城中百姓,火烧阿房宫,最终大秦帝国毁灭在项羽手中,正好印证了项燕临死前那句亡秦必楚的誓言。

关于项燕的这句誓言并不是无的放矢的,他在临死之前,的确是留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忽略到的后手。研究秦国历史的战争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公元前364年到公元前234年这130余年中,秦国有记载的大规模战役共有15次,而这15次中,秦国斩首149万敌军。

且在秦国国内,自从商鞅变法后,战场上的人头和士兵的战功划上等号,也就是说,拿的人头越多,战功就越高,从而获得的奖励也就越丰盛。所以,只要有战争,老秦人必定是个个不畏死的勇猛冲锋。而这种近乎成为习惯的惯例,在秦王嬴政13年戛然而止,这一年正是秦灭六国的开始,也就是说,秦始皇真正东出灭六国开始,就再也没有大肆屠杀敌军的记载。

这种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秦人为了宣传自己一统全国,故意不去记载战场上的斩敌数量。还有就是,秦始皇嬴政意识到统一战争中,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肆屠杀六国居民,要开始收揽民心为自己所用了。

也正因为如此,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对秦灭楚之战这样记载: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精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关于楚国士兵的最终战果,只说是败走,而并没有屠杀的记录,所以项燕手下的残兵,就成了项燕那句怒吼的背后奇兵。

要知道,当时项燕集结的是整个楚国的军队,大约有60万之众,就算在战场中死亡一半,也还有30万之多,而这些败走的士兵,一直清楚地记着他们的将军临死前的怒吼:“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在仅仅14年之后,这些曾经战场上的逃兵,再次加入亡秦的反叛大军之中,也成了压死秦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在项燕自杀21年后,他的孙子项羽也自杀了。这究竟是不是巧合?公元前224年楚国灭亡之时,项燕自杀而死。无独有偶,在21年后,项燕之孙项羽同样在乌江边上自刎身亡。

其实他们两个同样自杀而死,有着必然的结果,那就是所谓的贵族精神。对于项燕和项羽来说,不怕死,但怕辱。项燕面对60万之众的秦军,不堪受被俘之辱,所以自杀而死。项羽垓下大败,不肯归降刘邦,所以至死不肯过江东。

项燕不失为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