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山红学家沈谦与《红楼梦赋》

 渐无语 2023-05-09 发布于浙江

萧山红学家沈谦与《红楼梦赋》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有不少人在研究这部文学作品。特别是清代,文人雅士以读《红楼梦》为荣,时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风气。而当中,有一个萧山藉的红学家沈谦,著有二十篇《红楼梦赋》,被称为第一个以写赋形式评红的学者,在当时的红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一、沈谦是萧山人

沈谦到底是不是萧山籍的红学家,这个问题好像有一定的争论。主要是沈谦写的《红楼梦赋》虽然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资料缺乏,因此,关于沈谦是不是萧山人引起了一些争论。据潘务正先生考,在一粟编的红学专著《红楼梦书录》,收录有沈谦《红楼梦赋》,书中云:“沈谦,字青士,改名锡庚,萧山人,诸生。”在这里,说得很明白,沈谦是萧山人,而且是诸生。此中提及沈谦之字及所改之名,应据道光丙午年(1846)眠琴书屋刊本《红楼梦赋自叙》末“道光壬午青士沈谦自叙于京寓之留香书塾(改名锡庚)”之落款。认定为萧山人,则是据该书扉页之“萧山沈青士著”。但有人根据来裕恂修编的《民国萧山县志》没有收录沈谦这个人,并且也没有收录关于沈谦科举方面的信息,认为沈谦不是萧山人。并且汪超宏先生论及《翻西厢》作者东江子说沈谦是余杭人,因为余杭仁和有一个叫沈谦的诗人。《两浙輶轩录》卷三十有一沈谦,为余杭诸生;《国朝杭郡诗辑》二集卷四同。据考,余杭沈谦生卒年为1620年至1670年,号东江,少颖慧,长益笃学,尤好诗古文,隐于临平之东乡,深居南楼,著有《东江词韵》,有诗赋二十一卷,词学十二卷。而且余杭的沈谦,据说还到过义桥渔浦,写下有关渔浦的诗作。“蜃气南生渔浦暗,潮声西上钓台高”等描写渔浦的诗句比较有名,被选入义桥《渔浦诗选》。这个沈谦出生于明朝末年,死于康熙年间,与清朝嘉道年间的沈谦显然是牛唇不对马尾了。从这上面分析来看,与清代沈谦有160多年的距离,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同时,我看到黑龙江学者赵春辉,对沈谦的身世进行了考证,他发表的《“红楼梦赋”作者新考》一文中,提出了沈谦是萧山长巷沈氏的观点,而且赵春辉考证的资料十分详尽。基本是确定了沈谦是萧山人的论据。他在考证了道光十年(1830)、十一年(1831)的《缙绅全书》和《萧山长巷沈氏宗谱》有关沈谦史料,详细考证出沈谦的生平、家世及仕宦等事迹。《缙绅全书》是清代职官的百科全书,一种官场联络手册。把从中央到地方一级的衙门、官员的姓名、字、职务、籍贯一一列出,使大家对全国职官情况了然于胸。而《长巷沈氏宗谱》则是对沈谦的家世有着较详尽的记载。

沈谦谱名锡庚,字青士,嘉庆戊辰恩科举人,拣选知县,考取国子监学正,钦派仓库监督,俸满截取同知,敕按月文林郎、晋封中仪大夫。著有古今体诗、骈体文待刊。生于乾隆癸卯四十八年(1783)二月十九日,卒于道光壬辰十二年(1832)八月初七日,享年五十岁。谦配张氏,晋封淑人,生于乾隆丙午年二月十九日,卒于道光乙未正月初一日。葬城东范家埭。谦嘉庆十三年(1808)举顺天乡试,道光三年(1823)考取国子监学正,道光十年(1830)钦派天津南新仓监,道光十二年(1832)截取同知,未任而卒。

据长巷沈氏的宗谱记载,也就是现在的瓜沥昭东一带,这里姓沈的人比较多,他们的先祖都是从苏州长巷迁来,因此仍称长巷沈氏。

沈谦与当时的名士萧山汤金钊、江苏翁同龢、山阴平步青、江阴季芝昌俱为好友。谱说沈谦与汤金钊相交甚厚,汤金钊曾号召萧邑人在京修建会馆,耗银六千两,他全权委托沈谦办理此事。同时,这也说明沈谦晚年已举家迁往北京。而且,在《长巷沈氏宗谱》里,道光二十一年修谱中失载沈谦一支世系的谱况,而是后来在光绪十九年补记的东缕支中,才补上沈谦家族一支的宗谱记录。因此,《民国萧山县志》里没有收录沈谦的文章和科举,或许与这个原因也有一定的关系。

沈谦祖父沈荣宗曾任乡大宾,在京邑颇有名望,父亲沈兴,字庭诗;沈氏三兄弟,沈谦为长,生三子,三子也有小传。其中二子沈洪原名邦济,道光丙午科顺天举人,咸丰癸丑大挑二等,任内阁中书,户部贵族司实缺主事等。三子沈昌本,曾任直隶平山、涞水、高阳等县典史,升补顺天府开步表县河西务巡检,五品衔主薄用等职。从这个宗谱中可以发现,沈谦一门是标准的书香门第,家庭中有多人是中举出仕做官的。从其父沈荣宗的谱况看,沈荣在京邑颇有名望,说明其已迁往京邑了。当然沈谦祖藉萧山,而且谱载也在萧山长巷,并在萧山也活动广泛,与汤金钊、蔡笛椽等萧山人士多有来往,应该说是萧山人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关于沈谦的《红楼梦赋》

《红楼梦赋》共二十篇,对红楼梦中主要场面基本上都有了反映,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境赋》、《葬花赋》、《秋夜制风雨词赋》、《醉卧芍药茵赋》、《海棠结社赋》、《病补孔雀裘赋》、《邢岫烟典衣赋》、《稻香村课子赋》等等。前面和后面还分别有自叙和附录,纵观沈谦的这些赋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和艺术内容。

一是有作者仕途不举的遭遇,蕴含落魄萧条的思想情绪。

据我了解。像沈谦先生是一位对《红楼梦》有较深入研究的萧山籍红学家,他对《红楼梦》的研讨是比较精细的,他撰写的《红楼梦赋》被当时的红学界认为是精缩版的《红楼梦》。沈谦《红楼梦赋》是嘉庆道光年间题咏《红楼梦》中别具一格的作品。当时,沈谦科举不第,有些落魄,因此作者在科举失意、穷困潦倒时期,就注重借助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触动他心中的感慨,写下这组精彩的律赋,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绪和人生遭际,作品展示了对小说虚构性、色空观、审美观等方面的理解,流露出赞赏、同情小说中的青年女性的倾向。以律赋写小说,并且在当时正统经学当道的氛围中,突破这个清规戒律,以颂扬《红楼梦》这部非主流小说为要务,在当时的学界有很大的冲击作用,体现了推崇俗文学和嘲讽经世致用的意趣,与当时以“红学”调侃正统经学的思想比较一致,也是有一些反差的思想情绪包含在里面,是一种极富意味的写作方式。

关于作者沈谦的当时情境,在他写的《红楼梦赋》也有体现出来。如沈谦创作的《红楼梦赋》作于嘉庆十四年,这个时候,也是沈谦落第之时,所以开篇赋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时则孩儿绷倒,纲官贡归”,也是所指此事。另外在《秋夜制风雨词赋》后,有一段写于嘉庆二十四年的自记亦说道:“十年来一领青衫,而灯影虫声,犹是天涯作客。”可知此前十年他一直因科试羁旅在外。科名不顺,加上生活穷困,样子很是落魄倒霉。

二是作者对平民思想的感叹,给平凡者寄予赞美

这方面也是比较多的流露,如在《邢岫烟典衣赋》和《病补孔雀袭赋》,以及《见土物思乡赋》等文章中,沈谦的思想中比较欣赏平民化的情感有了一些体现。先看对邢岫烟的《典衣赋》,作者对此有着一些朴素的关爱情感在里面,开篇就这样写道:“仆之穷猿长啸,怖鸽难安。萧条家巷,落拓征鞍。骨向谁傲,眉徒自攒。锥无地而可卓,剑有铗而常弹。”邢岫烟是《红楼梦》中家境贫寒的女孩子,她由于家境贫困,因此,在俱是富贵眼的大观园里,是一个很尴尬的女性,在芦雪广赏诗场面中,人家都是斗蓬鹤氅,华贵艳丽,争胜斗奇,风光美丽,但她仍是穿了一件很旧的衣服,让人稀嘘不已;特别是在五十七回中,邢岫烟把一件衣服典在宝钗家开的典当行中,颇有讽刺意味,让人更加泪目。因此,这也成了沈谦创作此赋的主因,沈谦在赋中对邢岫烟的品格也表示出同情和赞赏,说她是“当其失路依人,居贫寄食,生有仙姿,容无靓饰。簪金带玉,曾游绫绮之场;裙布钗荆,别具烟霞之色。身如萍靡,移本无根;心与莲同,劈谁见薏。启箧兮尘尚封,挑灯兮泪徒拭。尔乃晕绿蒸黄,圈红窄素。镂金贯珠,裁云织雾。纤髾并垂,单复咸具。莫不解忘貂寒,藏免蠡蠹。菊耐霜欺,兰遭风妒。鸟篆虫书之迹,字问元亭;皂衫角带之形,入司质库。”认为岫烟虽然出身卑微,裙布钗荆,并且有可能会遭霜欺,会遭风妒,却是有一种烟霞之色。因此,他还是认为邢岫烟这样的女子,日后也会“镂金贯珠,裁云织雾。”以致于她会“辟寒无恙,还伊合浦之珠;抱璞来归,完尔荆山之玉。”对于邢岫烟是寄予同情和希望的。

同样的道理,在《病补孔雀裘赋》中,沈谦对另一个出身卑微的婢女晴雯也给予同情和赞美。在清代的红学界里,晴雯是一个人人都会褒奖赞扬的女子,她的补裘、撕扇等场景都是人们赋诗作词的话题,相当出彩。贾母给宝玉的这件雀金裘由于破了一个洞,整个城里没有一个人能补好,让大家都很着急。但只有晴雯她能够把这件珍贵的衣服给予补好,让人折服于她的聪明和勇敢。于是晴雯抱着病体,为宝玉缝补雀金裘,沈谦对这样一个场面表示了他极大的同情和赞美。“劫奈成灰,抱此难完之璧;巧谁乞样,补来无缝之衣。”这样一个高难度的工作有谁能来做,他先是设问一下?“纵令访天孙于河源,寻龙女于洛水。苏若兰之慧心,薛灵芸之神技。”仿佛也是寻不到这样的能工巧匠了。但只有晴雯能做,这就是让人们都对她刮目相看。“然而添香小婢,煎茶侍儿,灵机独运,病骨难支。”就是这样一个煎茶侍儿,一个病体女仆,怎么能够担当这样的工作呢,更是觉得难能可贵。晴雯就是用这样一双巧手,完成了这件工作,何等不易。看沈谦对晴雯的缝补技术的描写,是用了很大的篇幅,而且谴词用句也是相当有味道,一字一意,十分精细:“斜偎锦枕,小启香奁。珠毛暗剔,翠缕轻拈。声摇玉钏,绒唾晶帘。眼昏针细,灯晃毫尖。绷来新月之弓,半钩忽满;送出春风之剪,一线频添。是经是纬,或横或纵。云霞闪闪,锦绣重重。黑貂青凤之名,徒夸焜耀;翠尾金花之样,绝妙弥缝。”好唯美的句子,真是一段美文佳作。我想如果沈谦没有很深的情感投入,是难以写出这样美丽而细致的文字来,因此,可以说,这篇文章是最有感染力的。

三是着眼悲情人物的描写和欣赏,律赋充满了悲剧色彩

沈谦对红楼梦是充满了感情色彩的,他十分同情书中的几个女性人物,特别是对黛玉、晴雯、湘云,都表示了很大的同情。他在开篇就这样说除是虫鱼,不解相思红豆;倘非木石,都知写恨乌丝。”说明了沈谦对书中的态度是很欣赏,以致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即除非是虫鱼、木石,都知道情感这样的道理。这里主要是叙写有关林黛玉的几篇词赋,基本上是流露出了作者的对悲剧女孩林黛玉的同情和欣赏,从他的《葬花赋》、《月夜联诗句赋》、《焚稿断痴情赋》、《潇湘馆听琴赋》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林黛玉无比欣赏和诗情才华的流露。其实在清代,一般的文人雅士都是十分欣赏林黛玉的,因为林黛玉有无与伦比的美貌,她飘飘欲仙的风姿,以及她的满腹才华,还有她的孤芳自赏,她的高洁无尘,都是当时的文人墨客相当欣赏和赞美的。所以在那个时期,一般的文人都是欣赏黛玉,而贬损宝钗的。因此,体现在沈谦的这些词赋中,也基本上是这样的反映。

《秋夜制风雨词赋》是针对黛玉所写的一组《秋窗风雨夕》诗,而演绎成一篇赋,在这里黛玉首先在诗中写了13个秋字,其中有三个秋窗,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不尽,秋风秋情秋屏秋院,以表示一种凄凉和悲伤,一层层秋的味道,让人难忘秋色尽染。“仆尝惊秋梦,拥秋衾,悲秋笛,感秋砧。对秋灯之黯黯,数秋点之沈沈。即令秋河彻晓,秋月满林,秋高入画,秋爽披襟,犹然动我以秋怨,摅我以秋吟。况复细雨斜风,秋声四起,湿落檐花,寒逼窗纸。”而沈谦则用了13个秋字,基本上与黛玉的没有重复,也没有一个重叠,而且此景则与黛玉又有相当不同,真是感叹沈谦的用字相当有深意。同时,通过沈谦一篇《秋夜制风雨词赋》则是对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进行了二次创作,让读者有了对秋的更深一层意义的享受。

在《焚稿断痴情赋》中,沈谦对林黛玉寄予了很大的同情心,也对她满怀才华,而最终却是无可奈何落花去,“人间之色相俱空,天上之炎凉已变。无多离别,伤心听蒿里之歌;如脱尘凡,携手赴蓬山之宴。”感到了人间的无奈,一位才华出众的女诗人,一朵品性高洁的牡丹,就这样孤单而凋谢了,“水自清而萍枯,香不改而兰死。”又是何等的可惜和感叹,但又有什么办法呢,“秦燔烟卷,楚炬风催。看红烛之已炧,适青囊之被灾。收爨下之琴材,尾声应律;袅炉中之香炷,心字成灰。”在这里。作者用了这样悲伤而感怀的文字,楚炬风催,红烛已炧,心字成灰,到处都是弥漫着一种悲情色彩,看到今日的场景,又想起往日的相聚,人生何其无奈,“忆昔诗坛赓唱,曾编一卷光阴。从今仙界分离,休问五云楼阁。”到今天人间仙界分离,一切都是烟云散去。令人难以释怀,真是吟唱黛玉离世之绝作。

四是作者对空幻思想的定位,提升为主旨精神

在《红楼梦赋》中,也有几篇是有一种解释空幻思想的场面,如在《自叙》中,就提出这样的命题:“而况假假真真,唤醒红楼噩梦;空空色色,幻成碧落奇缘。”认为空色是《红楼梦》的主要思想精神,他在通过读《红楼梦》中的一系列事件中,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自来稗官小说,半皆佛门泡电、海市楼台,必欲铺藻摛文、寻声察影,毋乃作胶柱之鼓,契船之求也乎?况复侧艳不庄,牢愁益固。仲宜体弱,元子声雌。既唐突之可嫌,亦轻俗之见诮。”表明了自己阅读《红楼梦》的真切感受,也基本反映了作者的主要思想精神面貌。第一篇的《贾宝玉游太虚梦境赋》,重点阐述了作者的一种空幻思想情绪。在这篇赋中,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空幻思想的流露。“有缘皆幻,无色不空。风愁月恨,都是梦中。”这两句话,基本上被认为沈谦全部律赋的思想表述,是我们阅读《红楼梦赋》的总纲。在《红楼梦》第一回有这样一段话:“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因此,在赋中也是作者空幻观的具体体现,而且不致在第一篇,阐述了作者的空幻观。在其他篇幅中,也有许多的流露和体现,在全篇词赋中“空”字出现数十处,与佛教之色空有关的就有十数处,如“有缘皆幻,无色不空”这仿佛是空幻观的基调、另外有“眼前好景俱空,梁上余音犹绕”(《贾宝玉梦游太虚境赋》)、一种无可奈何的空幻色彩在弥漫。“芳心若醉,痴想俱空”(《葬花赋》)、在这里读到了一切的痴心妄想都是空幻而沉醉。“当年洒泪,空回思妇之肠”(《海棠结社赋》)、“三空竟僻,万虑俱澄”、“台非镜而都空,径有花而不扫”(《拢翠庵品茶赋》)、“李虚中空演支于,桑道茂徒推日月”(《四美钓鱼赋》)、“人间之色相俱空,天上之炎凉已变”(《焚稿断痴情赋》)等。这些文字都表明了作者的一个观点,就是对世间一切的空幻无能的体现,空幻其实也是《红楼梦》的一个整体的思想体现,所以在这些律赋中也与原著比较吻合。色空观最明显地体现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境赋》中。在沈谦看来,小说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即是作者色空观的集中体现。此赋开篇即曰:“有缘皆幻,无色不空。”故接着写道:“风愁月恨,都是梦中。”此后不管是铺叙警幻仙姑令宝玉入梦点化其领悟情缘的空幻本质,还是宝玉在此感悟而浑浑噩噩的样子,都是在体现一种无奈情绪,空灵味道。“石竟顽而不转,花未老而先癯。慧剑凭挥,好破城中烦恼;呆灯空对,终疑画里葫芦”。在写贾宝玉享受种种无奈的感觉之后,沈谦话题一转,感叹万千:“无何,仙界难留,锦屏易晓。眼前好景俱空,梁上余音犹绕。人生行乐只如此,十二金钗都杳渺。”繁华转瞬消逝,人生行乐不过如此!作品结尾点明小说题名“红楼梦”也寓意色空:“不想红楼命名意,误煞少年又多少。”沈谦极力揭示整部小说之用心,唤醒读者不要惑于表象,是沈谦把自己的感悟藏在里面,从而发出让人深思的感叹,用心可谓良苦。

五对阳光明媚的赞赏描述,显示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

这种描写主要体现在《醉卧芍药茵赋》、《四美钓鱼赋》、《稻香村课子赋》等篇章,有着比较正面向上的意义。四美钓鱼在正统的红学家这里,并没有多少地位,可以说没有艺术色彩的,但在清代却很受学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这些画面比较优雅,画风绮美艳丽,很有让人陶醉的味道。反映在沈谦的赋中,也有这样一些味道。如开篇就是这样一段话:“红飞岸蓼,绿卷汀蘋。水清石露,浪小珠匀。鸳鸯浴浦,翡翠投纶。镜有霜而皆晓,壶无玉而不春。”风格比较艳美,观其通篇,几乎都是艳绝之句,表明了作者是很喜欢这样的场景的,如“远岩鸥宿,芳田鹭飞。草香裛袖,岚气侵衣。照面盈盈,艳此浣纱之女;凌波冉冉,娇同解佩之妃。尔乃斜放芒钩,轻抛琼粒。眼彻波澄,心随流急。云弥镜而鬓寒,浪泼花而腮湿。联蝉啸合,声疑杨柳之藏;独茧丝垂,影许蜻蜒之立。不羡乎海上罾罶,江干蓑笠。绿诸烟横,碧澜风荡。香沫徐喷,锦鳞直上。”几乎是一段美艳香软的文字,让人有一种沉醉于春风之中,陶然于美人之间的味道。

另外有一篇《稻香村课子赋》也被称为积极向上的力量,比较有正面健康的味道。在整个贾府没落后,只有李纨教子这样一个场面,让人们渴望有一种家道中兴的期盼,这样的场面让许多清代的士人有一种中兴的感觉,不致于让整部《红楼梦》在最后的篇章,真是落得个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样太凄苦的悲剧色彩。所以李纨课子也是作者心中所寄托的一个希望吧。希望通过对孤子的教育,“伤破镜之孤分,傍残灯而独绩。望夫则首类飞蓬,训子则书传画荻。”让贾兰重新支撑起整个贾府的命运,“回忆碧窗,伴读十年,挑风雨之灯;允宜紫诰,”然后让贾府:“分荣五色,焕凤鸾之纸。”这是作者所寄予的希望,当然了,我们不能用曹雪芹的高境界,去要求清代的文人有这样的理解。只是作为一个红学研究者,沈谦也是表述了他的一个思想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许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集体期盼。

三、关于沈谦文友对律赋的评语

沈谦是当时的名士,与他在一起的还有一些红学家和研究者,主要是像萧山汤金钊、江苏翁同龢、山阴平步青、江阴季芝昌俱为好友,汤金钊是萧山名士,汤金钊一生著作有《寸心至室存稿》、《游焦山记》等。汤金钊为官刚正不阿,严明纪律,不徇私情,办事公道,深受朝廷器重。宣宗在位时,全国各种案件较多,有很多省市的按察院判的案件,出现上衙堂击鼓鸣冤,直至上京城鸣冤。汤金钊受皇帝的指派,前往地重新调查刑狱案件,对那些判刑不服者,给予重新调查核实,做到实事求是地办案,赢得官民好评。他与沈谦是同时代好友,又都是萧山人,对沈谦办事也十分相信,俩人交集很多。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工诗,也喜作画,尤以书法名闻于世,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据了解,翁同龢应沈谦之邀请,为《萧山长巷沈氏宗谱》撰写了序言,可见沈谦与翁同龢的关系非同一般。季昌芝更不说了,他是沈谦的同窗好友,曾同任职国子监。他们一起多有诗作酬唱,如季昌芝有一首《青士复为觞桃之集醉后放歌》,就是为沈谦唱和词,首句云“去年醉饮桃花下”,诗作于道光十年。

与沈谦先生一起的还有俞霞轩、周文泉、陈石卿、徐稚兰、钟小珊、施鹤浦、施瘦琴、何拙斋、熊芋香、蔡笛椽、陆晴廉、孟砥斋等人。他们作为沈谦的文友,对诗词及红学也很有兴趣,或多有研究,其中蔡笛椽名聘珍,也是萧山人,嘉庆十五年顺天举人,官至湖北长乐知县,著有《小诗航诗钞》,也是一名红迷,与沈谦一起对《红楼梦》多有唱和。关于蔡笛椽,清丁绍仪有《新秋声馆词话》文载:蔡笛椽(聘珍)以之江记遇诗见示,余谓寓感之作,宜含蓄不宜拉杂,请摘其句为浣溪沙云:缥缈明姿忆绛仙,华O云拥蔚蓝天;不恒风调最堪怜,花意自肥人自瘦;玉笙吹暖夜如年,趁时梳里为谁妍。笛椽甚喜,且言初,谓诗不能达之意,词能委曲达之。今乃知同一七言,而词婉于诗若是。笛椽居萧山,庚午举人,官兴山令,调江陵,被劾罢官,生平笃友谊,与余为忘年交,著有《小诗航杂著诗抄》各二卷。由此说明当时蔡笛椽也有一定的文名。

周文泉名乐清,海宁人,官至山东掖县知县,著有《静远草堂集》卷二八。俞兴瑞为其内弟。徐稚兰名青照,顺天进士,道光中知亳州,历凤颍道卷一四八。沈谦友人周文泉(乐清)作于道光十年的《晤沈青士学正锡庚话旧》可知,诗末句“臣朔久饥今得粟,毋须进学解昌黎”后注云:“君将应差天津仓务。”说明此后沈谦又改任为另外的官员即天津仓务。而且这些朋友,在沈谦的赋里都有评论,有些也是很到位,说明他们十分了解沈谦所作《红楼梦赋》的背景及意义。

在沈谦的《红楼梦赋》中,他的文友均在他的赋中发表一些评语,颇有见地,也很有意思。其中余霞轩有评语三条,周文泉有评语二条,陈石卿、徐稚兰、钟小珊、施鹤浦、施瘦琴、何拙斋、熊芋香、蔡笛椽、陆晴廉、孟砥斋都有评语记录,显示了他们对沈谦这组《红楼梦赋》律赋的重视和欣赏。

如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境赋》后面,有一句余霞轩的评语:“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然大法炬,真要焕醒一切,救度一切。”看来也是吃透了沈谦撰写《梦游太虚境赋》的主要意义,评语点到而有力度。陈石卿在看了沈谦的《葬花赋》后,写下了一句大有深意的评论“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如闻蓝采和踏歌”。这是借用八仙中蓝采和仙姑的一句话,以表达的是“红颜易老,流年如梭”的境况。借助仙人大彻大悟,以喻黛玉是不是也有这种境界,才做此感言。而钟小珊在通读了他的《栊翠庵品茶赋》后,认为沈氏写得真好,“把陆鸿渐的《茶经》、毛文胜的《茶谱》、蔡襄的《试茶录》、周昉《烹茶图》,天下名茶文章,一时并集腕下。”可见沈谦关于茶的文化知识面也是相当丰富,有关茶文化的经典全部包含在里面了。施鹤浦更是演绎了一大通有关茶的文字:“余性嗜茶。丙子南归,读书航坞山寺,尝携一炉一鍑,采日铸雪芽,汲山泉烹之,清馥隽永,虽建溪、顾渚不过也。今读此作,益令我绠短衔渴。”这里的航坞山寺即今天的瓜沥航坞山,看来,如果遇到一篇好文章,真是大家共欣赏了。而周文泉在读了《醉卧芍药茵赋》后,很有感叹,认为他的朋友梁花农先生曾有过一篇《金陵十二钗词》,其中他最喜欢是关于“咏湘云一阕,云是佳人,是名士,才调如卿,洗尽铅华气。”今天读了沈谦此作,才知道“乃觉一时喻亮”,认为沈谦此作与梁花农的作品让他难分仲伯。关于《见土物思乡赋》,何掘斋的评论也很到位:“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槌床,心事俱活活写出。”相当形象而生动。俞霞轩对《稻香村课子赋》有一句很好的评语,认为“一部红楼梦几于曲终人杳矣,读此作乃觉溪壑为我回春姿。”这句话表明清代的红学家们,都希望《红楼梦》的最后结局不要那么悲凉,所以大家都想《红楼梦》能够有一个好的结局,这是最好的事。因此,这也是一种心理期盼。这样的评论事例有许多,表明当时沈谦的文友都是相当了解沈谦的文学倾向和情感脉络,对他创作的评论也都很有针对性,这里就不一一而论了。

四、说说盛昱的《红楼梦赋》插图本

在沈谦所著《红楼梦赋》的另一个版本《红楼梦赋图册》,收录了沈谦的二十篇赋外,还有十九幅盛昱画的图画,这些图画的作者盛昱,全名叫爱新觉罗·盛昱,是晚清皇室成员。盛昱字伯熙,号意园。隶满洲镶白旗,肃武亲王豪格七世孙。盛昱少慧,十岁能作诗。光绪二年(1876)进士,授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子监祭酒。因直言进谏,不为朝中所喜,遂请病归家。盛昱性喜典籍,购藏以版本第一。

《红楼梦赋图册》由沈谦作赋,盛昱录。全套共二十幅(但收录这个本子缺一帧),内容为沈谦撰二十首题咏红楼梦的赋文,配以精美插图,包含:贾宝玉梦游太虚境赋、怡红院开夜宴赋、稻香村课子赋、葬花赋、四美钓鱼赋、病补孔雀裘赋、芦雪亭赏雪赋等。此本大约绘于清同治十二年,而且其原稿现收藏于爱尔兰切斯特博物馆,在中国几乎是没有关于盛昱的画作出现。

这些图画的画风比较稚朴,并有艳丽之风,且比较有宫廷色彩,有点类似于《乾隆红楼梦程乙本》中的那些红楼梦人物的画作了,而且与我前时看到清代画家汪锡斋的红楼人物绘画也有些类似,这些画作看上去有一些宫廷风格,比较艳丽,很多清代宫廷画风格都是这样的配色,这样的色彩,确实有些艳俗媚世之风,也是清代有宫廷色彩画派的通病。已经完全缺少宋代宫廷画家的有灵魂有灵性的画作,同时更无法同宋元明时代非宫廷画家的笔法相比。

当然因为清代康熙年间,宫廷画家受西方水彩画、油画的影响特别大,向西方画家(当时康熙时期宫廷就有很多西洋画家)借鉴学习了一些手法,只是只学到形没有学到意,或者有点邯郸学步,画中的人物比较稚拙,而且有些夸张。但是清代活跃在民间文人界的画家们则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虽然这些插图存在着有某些不足,但是也是比较珍贵的红学研究参考史料,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清代心目中的《红楼梦》人物形象,毕竟那时的人物审美观念与现在有着不一样的标准。

 说明:主要参考文章:

潘务正:沈谦《红楼梦赋》考论

赵春辉:《红楼梦赋》作者沈谦新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