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墉:为了能升职加薪,我连脸都不要了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3-05-09 发布于北京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43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提起刘墉,上点年纪的人对他的印象大概来源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海报

剧中的刘墉那是为人机智幽默,刚正不阿,跟大贪官大坏蛋和珅斗智斗勇,多次戏弄和珅与股掌。像笔者熟悉的评书《刘公案》,这里面对“御儿干殿下”刘墉戏和珅描写那就更多了,因此刘墉在民间大致是这个形象。

但是,民间评书影视作品都属于戏说,网上说法也不一定靠谱。今天,笔者就讲历史上刘墉两个故事,还一个更贴近真实的“宰相刘罗锅”。

刘墉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即公元1720年)。

出身官宦世家,他的曾祖是顺治九年的进士刘必显,爷爷刘棨做过四川布政使,他爹则是大名鼎鼎的刘统勋。

◇ 刘统勋(1700年2月11日—1773年12月29日),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首席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刘墉的父亲。

刘统勋于雍正二年入仕,在乾隆朝做到东阁大学士,兼管礼、兵,吏、刑部、首席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总裁,正一品,位极人臣,死后更是被上谥号“文正”。爹这么厉害,做儿子的应该不弱吧。如果看网上说的刘墉,那真厉害,政治家,书法家,诗人一大串头衔。但是,只要仔细查一下,就知道没这么夸张。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刘墉31岁中进士。这对于一个官宦世家的长子来说,也没看出来多少才华。况且刘墉还是恩荫举人(靠家庭背景直接参加进士考试)。此后一直在地方做官,大多数是学政,也就是负责地方教育科举的官员。

◇ 刘墉画像

虽然中间陆陆续续到京城做过小官,但要到乾隆四十七年后,刘墉才正式入京为官。此时,刘墉已经62岁了,乾隆也70多了。这个岁数才入京为官,让笔者想起明朝严嵩。刨去家庭背景之外,刘墉的发家之路跟严阁老实在相似的紧。

想当初,严嵩凭借取悦嘉靖帝,63岁才调入内阁,又过了6年才做到内阁首辅的位子。刘墉差不多,也是通过赢得乾隆帝的青睐,才在六十多岁进京为官。而想逢迎乾隆帝,两个办法见效最快,一是满足其物质需要,二是对乾隆大表忠心。物质这方面就向和珅学习搞钱。关键是刘墉在搞钱这方面实在没有天赋,那就只剩下表忠心这一条路。

那么,怎么向乾隆帝表忠心呢?歌功颂德,溜须拍马是个人就会,当然要搞点不一样的。想来想去,只有搞几次文字狱,自己的能力才能被乾隆认可,自己的忠心才能被乾隆看见。

◇ 刘墉行书作品

说起来,在刘墉直接参与下有两个比较著名的文字狱。这两个都发生在乾隆四十三年。

这一年,58岁的刘墉还在江苏当学政。又赶上这年江苏要科举考试,刘墉作为学政,有个重要工作就是视察考棚,看看考生怎么样。在视察过程中,有个叫殷宝山的秀才找到刘大人,交给他一本书《刍荛之献》,恳请刘墉把这本书交给自己在京当官的一个远房亲戚。刘墉收下后,晚上回家,想起这本书,于是翻出来看。这一看不要紧,书里内容吓了刘墉一跳。

其实,这本书里就是殷宝山的吐槽合集,殷宝山早年中了秀才,之后举人考试一直没中。这会儿当了乡村学校教师,这回要是没中,只能了却残生。这种屡试不第的秀才能说什么好话?当然是各种诋毁江苏考试的问题,什么考生贿赂,门生故吏走走后门,以及江南读书人那些迂腐的问题。

但在刘墉看来,殷宝山这本吐槽集锦这可不是小问题,今天你敢满腹牢骚,明天就能质疑大清科举制度,后天就能扯旗造反。

◇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形象

于是,刘墉赶紧派人,连夜把殷宝山抓了,顺便抄了他的家,这一抄家不要紧,发现更多反动诗集。其中有一篇里写了一句:姓氏为红,红者朱也。刘墉看后大喜过望,这明摆着说的是前明皇帝老朱家。这不就是造反的证据么?于是,立刻汇报朝廷。

之前笔者多次讲过乾隆帝的文章,其中讲过,到了乾隆40多年之后,乾隆帝就不太爱搞牵强附会的文字狱,所以看到殷宝山案的消息,也没太上心,让刑部查查就得了。刑部一查,给出的结论就是:此案实乃牵强附会。但毕竟是江苏学政刘墉刘大人亲自查出来的,也不能太驳了面子。于是,给殷宝山定了个充军发配的罪行,草草结案。之后没几年,就把殷宝山特赦放回来了,这是后话。但也能看出,殷宝山案并没有让58岁的刘墉有实质性的获利。

刘墉一看一个殷宝山案居然没受到皇上嘉奖,太可惜了,看来之后要搞个板上钉钉的文字狱,让自己能力好好展现一番。

“想睡觉来枕头”,殷宝山的案子刚结束没多久,刘墉就又等来个机会。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一柱楼诗案。说起此案,还得从一个叫徐述夔的读书人说起。

◇ 徐述夔(1703—1763年),原名庚雅,字孝文,江苏东台栟茶人,清乾隆年间中过举人,他因其所著《一柱楼诗》等书中,被指多有“怀念前明、诋毁满清”之语,故酿成诗案文字狱,在死后遭剖棺戮尸之祸,其生平所著亦遭禁毁。

乾隆三年,35岁的徐述夔踩了狗屎运,中了举人,可能中一次举就耗尽了他的运气。加上没有刘墉这么强大的家庭背景,之后不久就倒了霉。

在当时,举人写的卷子都要送到京城,让京城庶吉士们看看,是不是有举人的水平。当然,徐述夔的卷子也不例外,也要走一遍流程。结果就这么一看,出了事。

徐述夔的文章里有这么句话:“礼者,君所自尽也”。这后半句,原来是说让统治者应该自己尽到礼的要求,硬说他是大不敬,诅咒皇上自杀。就给了个罚停会试的处理,这等于断了他的科举之路。

不过,好歹保住了一条命。此后,无心功名的徐述夔待在家里的书斋“一柱楼”,整天写诗和文章,发泄心中不满。没过几年,徐述夔郁郁而终。但他留下了不少诗词,其子徐怀祖把这些诗词整理出来,刊刻《一柱楼诗集》等系列丛书。

◇ 一柱楼

到了乾隆四十二年的冬天,徐家跟同乡蔡家因为地产买卖,发生了冲突,两家就此结仇。这事儿闹到了江宁藩司陶易那里。不过,陶易的判决偏向于徐家,蔡家就觉得陶易受贿。于是,开始托人办事儿。本来土地买卖不是大事,但两家结仇,不闹个你死我活不罢休,导致最后越来越严重。

两家的官司从乾隆四十二年冬天一直打到四十三年秋天,案由也从土地纠纷变成了牵连甚广的文字狱大案。

这个蔡家通过关系,向当地学政刘墉举报,称徐家私藏反书。而刘墉此时正为之前殷宝山案效果不大而上火,这个举报真是让他大喜过望。刘墉下令查抄徐家,而《一柱楼诗集》就在其中。

刘墉一看,里面净是不得志的书生抱怨的话语,硬要找出一句半句的反诗也不难。这次刘墉学聪明了,没有明说这书里有反动言论,而是在奏折里说:恐怕这里面有什么不好的话,皇上您老人家圣裁吧。

◇ 乾隆帝画像

乾隆帝拿到《一柱楼诗集》后是越看越气,这回怎么动这么大火?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徐述夔,是大清前举人。怎么能干出吃大清饭,砸大清的锅的事。关键是,出了这么大事儿,居然是个学政报上来的,地方督抚都干嘛吃的?盛怒之下,乾隆帝下令把此案的相关人员,甭管是原告被告,还是地方上官员统统押解到京,朕要亲自审理!

被乾隆帝“重点关心”的案子,只要沾上边就别想好。首先,主审徐蔡两家土地交易的江宁藩司陶易首先被提审御前。乾隆帝也不客气,劈头盖脸一顿骂,问他为什么放着反书不管,偏要管土地纠纷,是不是存心跟大清过不去?陶易吓得体似筛糠,赶紧说自己办事不利,应该先办皇上的大事儿,民间纠纷这种小事儿怎么能跟皇帝不开心这种事儿相提并论?乾隆也没饶他,把他扔进刑部天牢。陶易后来在大牢里染了重病,下半身整个都烂了,惨死狱中。

此时被叫到京城的刘墉一看,皇上这次认准了《一柱楼诗集》是反书。于是,火力全开,上折子,疯咬江苏同僚。说这些人办事不利,如此反书大案,居然是自己一个五品学政发现,可见地方官员尸位素餐成什么样。又搬出之前殷宝山的案子,说此案也是刑部糊涂,一个反书作者才判流放?下到地方督抚,上到刑部官吏,都挨了一遍刘墉的参。

最后,对涉案人员的处理决定下来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江宁藩司斩立决(后乾隆改为从宽监候),扬州知府发配,案发所在地东台知县打一百板子,关三年。诗集原作者徐述夔和他儿子徐怀祖已经死了,都拉出来枭首示众。徐家人,男性16岁以上都杀,剩下的交付朝中有功之臣为奴。据说刘墉也得了几个大姑娘。徐述夔生前教过的学生,凡是参与编书的一律斩首。

至于原告蔡家人,乾隆也没饶了。乾隆帝认为蔡家早知道徐家有反书,为什么不早点儿上报?借着土地纠纷才说,看来此人也不怎么样,把功名革了,抄家。

而此案最大功臣刘墉,一下子被记忆力超群的乾隆想起来了。早在乾隆二十三年,刘墉就在文字狱问题上立过功,在此案中表现又这么好,擢升为户部右侍郎。刘墉从一个五品官坐着火箭当了正二品大员。

◇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形象

四年后,乾隆四十七年,做了湖南巡抚。次年,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刘墉能平步青云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刘统勋的儿子;其二就是在“一柱楼案”中的表现,让乾隆帝对他大为赞赏。

前文提到,刘墉的发迹跟严嵩有些类似,但结局大相径庭。归其根本,就在于刘墉不贪污。历史上有真清官,有假清官。假清官古时候并不少见,他们有的真贪假清,有的不贪钱却贪名贪权。为了贪清名而作酷吏,这种官吏祸民更厉害,更应被世人所不齿。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